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潜家世考     
吴潜为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也是"南宋词坛的重要词人"。继宛敏灏的《吴潜年谱》(1963年)之后的50年,学界关于吴潜的研究资料逐渐丰富起来,并有学者在1981年发现了《义门吴氏谱》,这为进一步考证吴潜的名字号、籍贯、著作版本和源流提供了宝贵材料。  相似文献   

2.
范建华 《华章》2007,(11):55-56
吴潜是南宋政坛名宦,文坛大家.史称其为人"忠亮刚直".吴潜生活在南宋末年,其主导思想是儒家思想,其政治主张为重视贤才和以民为本.在对敌斗争中吴潜强调守战皆备,因时而异.吴潜为人正直无私,但"论事"又"近于讦".  相似文献   

3.
吴潜为南宋名臣,关心国事,节用爱民;为人豪迈,不附权要。屡次上奏,表达对国家的政治环境、经济形势、军事策略及用人方法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和措施,因而在理宗后期曾两度为相。但由于社会形势的变化及君臣、臣相间复杂的关系与争斗,吴潜的一些建议并未实施,或是实施而效果不大。他罢相的原因主要是同僚的排挤、台谏的攻击及自身的性格等。  相似文献   

4.
南宋名臣吴潜出身理学世家,以政名、文名继其家声。他的文学思想既得到了家学家风的浸染,受到家族成员的影响,又能有所发展,成为振兴南宋宣城吴氏文学家族的杰出代表,也使宣城吴氏成为宋代一个较有特色的文学家族。  相似文献   

5.
以王先谦《荀子集解》为底本,以南宋淳熙八年台州公使库本(简称"台州本")、南宋孝宗年间坊刻巾箱本(简称"巾箱本")、南宋光宗绍熙年间关中刘旦校刻巾箱本(简称"刘本")、南宋坊间元明递修本(简称"递修本")、《古逸丛书》影南宋淳熙年间浙北翻刻熙宁刻本(简称"浙北本")等为主要参校本,参以杨倞、刘台珙、卢文弨、郝懿行、王念孙、王引之、俞樾、王先谦及日人朝川鼎、冢田虎、久保爱等诸家注文、校勘,对原文及注文中一些值得商榷之处进行疏证,同时对前人观点未尽之处进行补说。  相似文献   

6.
《胡氏春秋传》是南宋学者胡安国用义理进行注释和解说的名著,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如注《春秋》"元年"就舍传求经、借经抒理,把"元"解释为"始"、为"大";后又完全以已意地把"元"解释为"一"和为"仁",来阐发自我的理学思想,把《春秋》学纳入了理学的范围。  相似文献   

7.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一生在政治和生活上都很失意困顿,到处寄人篱下,一直过着清客的生活。在文学艺术上,他具有多种才能,擅长诗词、书法、音乐,尤以填词称著。姜夔的词独标一帜,不仅清峻峭(?),且能达志咏怀。清人朱彝尊曾说:“词莫善于姜夔,”后学颇多,可说他是开南宋第二期词派的先驱。到了晚年,生活更加贫困,以致他逝世时,竟无以为殓,还是在友人吴潜的资助下,才得以把他的尸体埋葬在杭州钱塘门外西马塍。著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等。  相似文献   

8.
新见宋十二名家诗辑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所辑录的宋十二名家诗系从《永乐大典》及宋元以来一些典籍辑出的,诗共56首零3句,是苏舜钦、王安石、沈括、郭祥正、张舜民、黄庭坚、奏观、贺铸、胡铨、范成大、吴潜、文天祥为《全宋诗》所失收的作品。这些诗的辑录对《全宋诗》的完善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子略》是南宋高似孙所撰的一部子集专科书目,是"诸子书目录之始"。《子略》流传至今,经后人不断地复刻、影印、臆改,衍生了众多版本,如南宋宝庆年间刻本、《百川学海》本、《学津讨原》本等等。《子略》以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得到诸多学者的青睐,并加以批校,如冈本保孝、顾颉刚及张艳云等人的校本。  相似文献   

10.
《中兴小纪》原名《中兴小历》,是南宋首部由私人撰写的高宗一朝编年史。全书凡四十卷,三十七万言,记述了南宋第一位皇帝宋高宗在位37年的朝政大事。文章以《中兴小纪》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兴小纪》的编撰特点,对作者的史学思想进行尝试挖掘。  相似文献   

11.
民国史学受清学影响,也受宋学特别是南宋浙东史学的影响,此在"七七事变"之后,表现得最为明显,最为典型的史学家与史书是陈垣先生及其所著《通鉴胡注表微》。陈垣早期学术受清学影响较大,实事求是,精益求精;抗战爆发后,学术方向转变,由清学转向宋学,通史以致用,撰著《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和《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论证其爱国思想;抗战后期,始撰《通鉴胡注表微》,立足抗战爱国,发掘胡三省《通鉴》注中微言大义,陈古证今,论证国家至上与秉持民族大义的道理,由考证以通义理,重节义,为学经世致用,济物利民,重视文献、掌故与考据,以清学考据为工具,以南宋史学为归宿,使陈垣抗战史学得到了一个完美总结。  相似文献   

12.
正李唐(约1066-1150年),字晞古,河南人,南宋"四大家"之一。早在北宋徽宗时就是画院待诏,北宋灭亡后,被南宋高宗赵构重用,仍任朝廷画院旧职。李唐的山水、人物、走兽皆精,而山水最佳,创大斧劈皴法,所作长图大幛,气势宏伟,独步南宋画坛。晚年代表作,有《清溪渔隐图》等留世。其人物画富李公麟遗韵,却突显性格的刻画,且多绘文人高士形象,如《七贤过关图》《采薇图》等。据说,李唐"尤工画牛"(《图绘宝鉴》),"善作山水人物,最工  相似文献   

13.
《念奴娇·赤壁怀古》选自《东坡乐府》。这首词是1082年(元丰五年)7月47岁的苏轼被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游赤壁所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选自《稼轩长短句》,是1204年(嘉泰四年)秋天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所作。这两首词都是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品,在作品题材、写作目的和写作手法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真是"同是怀古别样情"。相同之处有:  相似文献   

14.
《孝经》是儒家的伦理学著作,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列为《十三经》之一。各朝对此书均有疏证,但号为"儒风丕变,庠序日盛"、"以文而不以武"的金代,仅白贲《孝经传》一种,未免太不相称。民国二十一年(1932)《重修滑县志》卷六靳一玉《滑州重修学记》,透露了金人撰有《孝经直解》一书的信息,本文由此考证出作直解者为河平军节度使奥屯忠孝。《滑州重修学记》记述了奥屯忠孝"王道之基,莫先教化;教化之源,始於学校;学校不立,何以化人"的重教主张。金朝是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迫切需要巩固政权以维持统治。金与南宋对峙了一百多年,凭的不只是军事上的优势,奥屯忠孝之作为,便是一个明证。金代留传下大量的重修学庙的碑记,是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文献。《滑州重修学记》关于《孝经直解》的记述,为辽金艺文志的著录增添了新的内容,是值得重视的新发现。  相似文献   

15.
《花间集》在北宋多被认为是作词的范本,到了南宋出现了不同的看法。一方面紧承北宋"词别是一家"的观念,强调以《花间集》为宗的词体特征;另一方面,指斥《花间集》偏于"艳科"的内容,主张词要有寄托,要有补于世;此外也出现了调和的看法,认为其风格可取而内容需要修正。这些看法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南宋时期词体在不断诗化的同时又竭力保持自身文体特征的现实。  相似文献   

16.
南宋高宗朝宰相范宗尹生于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卒于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今人忽略文献记载的矛盾,误信《宋史·范宗尹传》的记载,将他的生年"提前"或"推后"。范宗尹三十二岁任相,是宋代最年轻的宰相。范宗尹如此年轻便位极人臣与南宋初期混乱的政局密不可分。范氏任相时间虽然不长——十四个月,但主政期间数项重大的政治决策帮助南宋王朝渡过内外交困的阶段。然而,范宗尹自身的缺陷,使他很快失去了宋高宗的信任被罢免。罢相后的范宗尹,再未能回到南宋政权的中枢。绍兴六年(1136年),三十八岁的范宗尹病逝于天台。  相似文献   

17.
南宋后期,魏庆之编的诗话总集——《诗人玉屑》是对宋人诗话的集成性选编,从保存南宋诗话资料的意义上来看,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诗人玉屑》的诗法论为当世及后代诗歌创作与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其中"命意"说所提倡的诗学思想与创作理念尤为重要,堪称中国古代诗学举足轻重的篇章。  相似文献   

18.
南宋灭亡,中小学历史课本都是公元1276年。这一年元军分兵三路,对南宋京城临安形成包围圈。南宋恭帝奉表请降,元军得以不战而取临安,俘去恭帝及谢、全两太后,并宫室官吏多人,南宋至此灭亡,共七主,历149年。这时元军已基本统一全国,控制了局面。南宋虽有残余力量,已不成气候。查《辞海》、《中国史稿》等书,南宋灭亡却是公元1279年,为什么与中小学历史课本不一  相似文献   

19.
沈义父的《乐府指迷》是南宋末期词发展到新阶段的理论总结,具有鲜明的词学价值取向和时代精神,包含了深刻的词学批评理论。《乐府指迷》正视词体发展至南宋中后期的现实,在词体的音乐性和书面化的关系、词体风格如何面对俚俗和古奥两种偏向等问题提出了深刻的见解,主张既要正视词体已经基本上成为书面文学形式的现实状况,又要尽可能地保持词体的传统的音律特性;对于词体风格,既反对俚俗,又批评古奥,提出了"文雅"、"含蓄"、"柔婉"的标准。更为重要的是,《乐府指迷》树立了以周邦彦词为理想的标准,对词体的发展以及后世词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碧鸡漫志》是南宋词学家王灼的词论著作,反映了王灼具有时代特色的词学思想倾向。他借鉴了儒家诗学思想,延续苏轼"以诗为词"的词学观点,打破了诗词的文体隔阂,使词体摆脱了"词媚"的束缚,构建出以词体历史、创作论、鉴赏论和作用四者为内容的词学思想,反映了王灼和当时南宋文人们重经济、重教化的词学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