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四讲:革命英烈同学们: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72年的战斗历程中造就和锤炼了一批革命志士和战斗英雄。生活在大运河畔的通县人民在革命洪流中谱写了一曲曲革命赞歌,涌现出大批的革命英烈,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他们中的一位──周文彬,他是中国共产党通县第一个支部的...  相似文献   

2.
陈独秀文学思想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思想启蒙运动中建立起来的。其文学思想带有鲜明的思想启蒙现代性和政治革命先锋性的特点。他的启蒙现代性主要是重视文学传播革命思想,唤起国民思想觉悟;吸收西方进步文化思想,批判封建旧文化、旧文学的彻底革命精神;他的政治“先锋性”主要以民主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政治革命为意图而发动文学革命,重视文学的政治功能,提倡文学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原则,用全新的观念确立小说的文学正宗地位。  相似文献   

3.
我校是“东山战斗英雄八少年”的母校,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前身是1908年乡贤马兆麟等创建的东升学堂,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从东升学堂到实验小学,学校一直拥有县内一流的教育业绩,培育了以“东山战斗英雄八少年”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人才。在百年风雨磨炼中,我校也形成了严谨规范、求真务实的教学风尚,造就了一支敬业勤业、德能双优的教师队伍。20世纪90年代以后,学校构建“以人为本,以爱为魂”的新校园文化,铸造“讲奉献,勤服务.爱学生,促公平”的现代师魂。这是我校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4.
在清末的文学改良思潮中,中国文学萌发了“现代”的观念。其中,梁启超提出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曲界革命”等一系列主张,使文学不仅在观念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且在文体上也逐渐偏离原来的轨道,向着世界性的现代化方向发展。梁启超的文学界革命,在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起到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女性主义文化理论的视角,解读革命宏大叙事的性别话语中现代花木兰郭俊卿个案的性别生态。郭俊卿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现代花木兰、杰出的女战斗英雄和媒体人物。女性主义文化理论从生理性别-社会性别的两分思维出发,发展到后来认为话语及其隐含的权力-知识生产机制建构了性别和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6.
基于女性主义文化理论的视角,解读革命宏大叙事的性别话语中现代花木兰郭俊卿个案的性别生态。郭俊卿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现代花木兰、杰出的女战斗英雄和媒体人物。女性主义文化理论从生理性别一社会性别的两分思维出发.发展到后来认为话语及其隐含的权力一知识生产机制建构了性别和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为了回顾百年来中国革命历史的风雨历程,总结革命历史文学的创作成就,探讨革命历史文学在新世纪的发展新途径,中国新文学学会第27届年会暨“革命历史书写与文学经典”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8月20—23日在山西省万荣县召开,会议由中国新文学学会和中共万荣县委、县政府联合主办。中宣部、文化部、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共山西省委的领导同志申维辰、贺敬之、翟泰丰、胡苏平等为大会致函致电表示热烈祝贺与殷切期待。  相似文献   

8.
《韦护》是丁玲于192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她首次将革命者形象纳入作品中,是丁玲从个人主义文学向革命文学开始转型的标志性作品。作品以五四运动前的社会为故事背景,以瞿秋白和王剑虹的爱情悲剧为原型,借作品中韦护与丽嘉爱情的不幸,来表现当时的社会中恋爱与革命、文学与政治之间是有着无法调和的矛盾的。在20年代"革命加恋爱"创作模式兴盛的时代背景下,《韦护》一直以来被赋予"革命加恋爱"模式小说的内涵,曾一度被定义为"革命加恋爱"小说模式中的不成功之作。然而,《韦护》这部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学独特性及其思想深度是一般"革命加恋爱"作品中所不具备的,不能够将其简单地纳入"革命加恋爱"范畴中。本文将从《韦护》的文学独特性入手,进一步阐释和解读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9.
为了文学上的意识形态革命,革命文学家们对国内文坛诸多大家展开了批评,他们选择鲁迅作为主要批判对象。革命文学家与鲁迅的分歧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革命文学家的身份问题。由于他们的非无产阶级身份,认为只要具备无产阶级的意识就能成为革命文学家;鲁迅则强调革命文学家自身的革命经验对于革命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二是革命文学与时代和革命的关系问题。革命文学家突出强调文学对政治的想象和表达,相信文学是阶级解放的武器;鲁迅则坚持文学自身的审美属性,反对文学被工具化,而且他认为时代是黑暗的,民众也是麻木的,文学暂时无从去表现革命的时代精神,文学也无法承担阶级解放的重任。此番论争为革命文学争取到了初步的生存权,而且革命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观念为现代文学开拓了新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0.
成仿吾前半生的事业可以用"文学"和"革命"两个关键词来概括。作为我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著名文学社团创造社的创始人之一,成仿吾曾经写了许多文学批评文章和一些文学作品,并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成仿吾长期从事革命和教育工作,成为我国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成仿吾在从事"文学"事业中时时流露出对"革命"的向往,在"革命"斗争中时时显示出对"文学"的回望。成仿吾的一生身份不断地转换:从理工男到文艺青年,从文学革命者到革命文学战士,从革命家到教育家。他的思想与行为都在不断地发生转变:从科学救国到文学救国,再到革命救国。成仿吾前半生一直在"革命"与"文学"之间穿行,尽管经常出现其理论与实践的断裂,但他一直在缝合这种裂隙。  相似文献   

11.
关于革命与文学的思考,贯穿了鲁迅的后半生,他时而以革命为本位,时而以文学为本位,思考呈现出复杂的状态。对叶赛宁之死的关注是鲁迅思考文学与革命关系的一个焦点,鲁迅从叶赛宁之死中看到了诗人与革命之间难以挣脱的悲剧性宿命。鲁迅认为自己就象叶赛宁一样并不是新时代的弄潮者,他属于旧的时代,在革命中扮演的就是叶赛宁式的悲喜剧角色,自己的生命价值就在于以悲剧之结束昭示革命时代的到来。通过苏联革命这面镜子来思考中国革命的问题并探寻中国新文艺的出路,是鲁迅晚年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文学理论共同体普遍认可的文学活动模式构成文学活动范式。文学活动理论的演进史不过是文学活动范式不断革命的历史。在西方和中国当代文论史上,发生了从“世界-作家-作品”范式到“作家-作品-读者”范式再到“世界-作家-作品-读者”范式两次文学活动范式的重要革命。文学传媒要素在文学活动中的本体地位的显聊.,为文学活动范式第三次革命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3.
延安文人的“公共空间”:社团与期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安文学作为现代中国革命和历史叙述的重要参与者,繁复而生动地呈现着现代中国革命和文学的历史面影.延安文人社团及刊物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构成了极为重要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期刊既是延安文人自觉地将文学与革命联系起来进行文艺界的精神总动员的传播载体,又是延安文人话语交融、思想汇聚甚至碰撞的媒介空间.同时,在革命战争的传播生态环境中,大量的延安文学期刊不仅鲜明地标示着延安文人的美学姿态和风范,而且最终汇流到波澜壮阔的现代中国革命的洪流之中,和它的传播主体一道成为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原始史料为依据,对延安文学期刊回归"历史现场"进行考察,展示在特殊的战争环境中延安文人的创作与生活、思想与交流,以期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提供具有历史深度的经验借鉴和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4.
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和创作方法,是社会主义文学的基本的、主要的创作道路和创作方法。社会主义文学正是恃之而不断趋于丰富和发展的。可以说,一旦背离革命现实主义,社会主义文学在事实上也就不存在了。因为革命现实主义文学,不  相似文献   

15.
在以往的革命思维下,抗日战争是一场革命,从抗日战争一直到"文革"期间关于抗战的文学叙述渗透了鲜明的革命理念和阶级意识.后革命时代的来临使文学得以重新叙述抗战,努力营造截然不同的抗战图景.但是,革命理念的持续存在仍然是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中,文学对于抗战的重述只能是一个步履蹒跚的过程,艰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王瑛 《文学教育(上)》2011,(19):101-103
"十七年"文学是一个政治革命时代的文学,在文学政治化压力之下,文学的人情、人性和人道主义问题在"十七年"文学中备受打压,但是在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中,对人道主义的探索并没有停止,丰富了"十七年"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7.
如果我们把"五四"时代称为思想启蒙时代,把30年代到80年代末称为革命时代,而90年代以后称为后革命时代,那么在20世纪的文学版图上,"五四"文学是在西方启蒙文化的视阈中实践着教育国民与改造国民性的文学目标,从20世纪20、30年代开始,到80年代末,各类政治文化对文学起着规范与制约的作用,这一时代尽管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从社会治理意识而言却是在革命理念覆盖之下,文学也就顺应着这一政治文化形态发生着各种形态的叙事变化。而90年代以后,则是商业文化对于文学发挥着主导作用,文学叙事形态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异,随着商业文化的旋律扭动着自己的腰肢。总体而言,20世纪文学叙事形态与文化的关系密切而重要。从启蒙时代到革命时代的转变带有某种急迫或不得已的特征,文学叙事形态也在这种急迫与无奈中发生转型。而从革命时代到后革命时代则是主流政治顶层控制的结果,是20世纪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与文学发展到一个特定的时刻所发生的政治文化对于商业文化的主动让渡,而此时的商业文化也正好适应了政治文化的变化需求,因而这种让渡又带有某种共谋色彩。  相似文献   

18.
网络文学在近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文学进行了一场颠覆性的革命。从承载的媒体、传播途径、写作方式和文学功用等方面都有程度不同的变革。写作个体的泛化,主体的自由独立,都是网络文学的革命所带来的。  相似文献   

19.
前期解放区文学中的另类抒写是特定历史语境中左翼文学创作精神的体现,在革命婚姻的表现中既复现了婚姻生活的感性世界,同时又把丰富复杂的感性生命用明确的革命理性进行了规约,这种婚姻表现既不同于30年代左翼文学中革命加恋爱的浪漫抒写,也不同于后期解放区文学中失去丰满感性的爱情叙事。  相似文献   

20.
一、作品与题解本文选自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和人民出版社联合编辑出版的《战斗英雄故事选》。书中《为了新中国,冲啊!》一篇,记叙了董存瑞的动人事迹。作者丁洪、赵寰、董晓华。一九五六年,他们写了电影文学剧本《董存瑞》,后拍摄成电影,其中有“舍身炸碉堡”一节。课题中“舍身”一词表现了董存瑞为了人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