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4 毫秒
1.
随着我国网民人数的不断增多,网民通过匿名的网络进行政治参与的人数也越来越多。网络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实行网络实名制将给网络参政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克服实名制给网络参政带来的不利影响,化挑战为机遇,将会为网络参政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而网络参政有了更大发展空间,将会促使网络实名制从可能走向现实。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产生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志国 《时代教育》2009,(9):9-9,11
网络政治参与对大学生产生了积极影响,它激发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兴趣和热情、拓宽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渠道、增强了大学生的民主参政意识.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政治参与也对大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它易使大学生被信息误导而造成思想混乱、易使大学生政治参与失范、易使大学生的现实政治参与能力弱化.为此,应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完善网络立法、推进电子政务工程,实现大学生有序网络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3.
试论当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高校校园网的建设与日完善,大学生已成为网络社会的主要群体之一,大学生虽然文化知识在总体上高于其他网民群体,但其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定形,文化修养、自律能力等综合素质还不高,因此大学生网民既可能是网络健康文化的主要创造力量,也可能是网络不良文化的制造者和受害者。所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作为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群体,其网络政治参与的水平和程度,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文章对承德市5所高校的23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部分学生干部进行访谈,分析承德市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进而探寻促进承德市大学生健康、理性网络政治参与的对策。通过分析得出承德市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水平偏低。基于此,文章建议政府扩充大学生网络参政渠道、媒体加强政治知识的引导、高校加强思政课的建设、大学生增强自身的政治素养等,以此来提高承德市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水平以及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党员是当代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主体,其网络政治参与却没有表现出预期的热度,参与度普遍较低,表现为:参与层次浅表化,政治卷入程度低;政治行为与政治评价疏离,网络参政行为少;参政能力与参政意识相悖,网络参政效果差。大学生党员网络政治参与度受内外部双重因子影响。促进大学生党员网络政治参与度提升的对策为:完善网络政治参与回应机制,提高大学生党员的素质,深化网络结社的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育学生文明上网也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生网民作为网民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其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的现状和走向,决定了网络文明的走向和趋势.文章阐述了公民意识的内涵与结构,分析了高校网络文明的特点对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网络的发展,网民数量日益增多,而其中学生群体占有最大比重,成为主要的网络社会群体。网络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多种原因,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文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群体的网络道德现状进行调查,指出了"网络道德失范"的现实存在,并对其原因以及教育引导措施进行论述,以期实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网络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网络人际关系是一种在网络环境下产生的新型人际关系。大学生作为一个主要网民群体,其网络人际关系具有认同性、匿名性、松散性、情感支持等特点。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既有消极影响,也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加快挺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加强大学生网民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网民素质、促进网络健康发展、依法治网、以德治网、维护国家安全、发展经济的需要,必须从战略高度增强对大学生网民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网络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但与此同时,与网络的使用而引起的相关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大学生群体正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网民,是受到网络影响最大的群体。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引起的网络依赖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本文论述了在网络时代,大学生产生网络依赖现象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防止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政治参与是促进政治文明和政治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引导大学生理性、有序、健康、充分地进行政治参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深入分析大学生政治参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优化高校教育环境、营造社会支持氛围等三个层面提出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建国以来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范式转换及态势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大学生政治参与从信念型服从型向利益分配型、从暴力准暴力革命型向和平合法建设型、从动员型无序型向自主型有序型、从形式参与向实际参与转变。大学生政治参与范式的转变是党执政合法性和治理有效性基础增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的标志。大学生政治参与呈现出"扩大"和"有序"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3.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公民政治参与是考察一个国家民主程度的重要指标。大学生群体作为公民群体中掌握着较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有着强烈的参政愿望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政治参与情况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重要作用。通过概述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特点,分析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进而探索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While there is a wealth of literature on young people and politics, most studies have examined their interest, trust and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as well as their attitudes toward and knowledge about formal politics. Little is known, however, about young people and the concept of politics.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16‐year‐old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the concept of politics and their conception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politics. This knowledge is valuable for citizenship and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 as an increasingly polarised political climate poses challenges to democratic politics and, consequently, to young people's political engagement and participation. In this study,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nine students at five Norwegian upper secondary schools. The students varied in their interest and involvement in politics. A main finding is that the students perceived politics as processes related to shaping society, as decisions and activities related to ruling a country, and as the activities of discussion and debate. Three conception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politics are presented: engagement, passivity, and detachment. In addition, while the 16‐year‐olds participated in political discussions privately and at school, they stated that they did not participate in political discussions in social media. Implications for citizenship and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 include th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bottom‐up perspective on politics and focus o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political processes and tools and methods of social‐scientific enquiry, as well as providing students with opportunities for and practice with handling opposition in political discussions online.  相似文献   

15.
Youth councils are examined as spaces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where young people are educated as political subjects. At a time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stability data were collected in a Catalan city through tests and focus groups involving 112 students, three teachers and two youth council managers during one academic year. Students’ political trust decreased and their cynicism towards politics increased; there were no changes in students’ anticipated future participation. The article avoids drawing simplistic causal links between students’ involvement in a council and the expression of their views. The participants also discuss the councils as performance sites. It is speculated whether, in students’ views, this metaphor of performance applies not only to the councils but to the wider political context in which they live. It is argued that youth councils are, in some ways, potentially valuable for promoting participation and recommendations are made in light of the findings.  相似文献   

16.
公民的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础和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重要尺度,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动力。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客观条件的制约,其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建设的要求还有差距。那么,从资金扶持、政治体制改革、政治文化建设、公民政治参与渠道等角度出发,可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公民实现政治参与提供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移动互联网不断壮大,自媒体平台逐渐成为大学生争取权益、表达观点、政治参与的主阵地。发挥自媒体在政治参与中的积极引导作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有利于大学生良好政治素养的形成,更有利于稳定政治环境的建立,有利于政治文化传承的延续。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中学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有内在的密切联系和递进关系。中学政治课新课改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能力培养上和中学新课改相衔接并且有所创新,才能让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政治参与对学生政治素养培养和我国民主政治发展极具价值。现实状况却是大学生政治参与热情不高,高校普遍注重严格意义的政治参与。在扩大大学生政治参与内涵、重视宽泛意义的政治参与的基础上,要提高认识,增强责任,坚持民主治校和学生自治原则,拓展平台、丰富形式,培养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去功利,重信念,树立合理有序的政治参与观念。  相似文献   

20.
对当前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生的有序政治参与不仅是自身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政治现代化、民主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但受多种因素作用,当前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也产生了一定的问题。要推进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在不断完善政治参与机制,拓宽大学生政治参与渠道的同时,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