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具有近代学科意义的中国心理学科是在复杂的社会变革、文化积淀、教育发展的推动下产生的。师范教育的兴起为中国近代心理学科的发展刨造了契机,西方心理学的传入为中国近代心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先导;中国学人的回应成为中国心理学科发展的本源。中国近现代心理学科的发展呈现出发展环境的依存性、发展水平的基础性及发展历程的渐进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伦理学新术语不仅是构筑中国近代伦理学的重要基石,也是其学科现代化的内在动力。在中国近代伦理学新术语生成中,刘师培起到了独树一帜的作用:一是使伦理成为一门专学,为中国近代伦理新术语的大量生成提供了良好契机;二是以重构中国伦理为蓝图,创造新学语;三是以中学比附西学,重置、转化有关概念。尤其是他的《伦理教科书》首次比较完备地呈现了中国近代伦理学核心术语群,为促使中国伦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近代学科做出了非同寻常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近代学科规训制度的中国本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学科规训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发展历程 ,它在中国的诞生与发展的路径 ,既是近代学科在中国的确立与完善化的过程 ,使中国人第一次比较详细地了解了近代西方科学的全貌 ;同时也是学科规训努力争取获得制度化安排在思想和文化上的斗争过程 ,特别是传统文化与代表西方近代科技知识的西学之间的深层矛盾 ,时刻影响着学科规训制度在中国的发展。仔细梳理这段历史 ,了解学科规训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理解一种合理的制度化安排对科技发展的重要性 ,对于今天我们制定正确的学科规训计划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学科规训制度是西方学术发展的产物,它随着"西学东渐"引入中国,并促成中国传统学术的近代转型.以中国近代学术史为背景,通过揭示学科规训本土化与中国传统学术的互动与发展,可以窥见近代中国学术转型的进程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西方学术分科观念与方法日渐为国人所重视、接受。同时,西方历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纷纷传入中国,一些学者以近代西方史学与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的观念、理论与方法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学术。西学东渐之下,中国传统学术体系开始发生重要变化,一些新的学术研究门类开始出现在近代中国学术的体系当中,并最终发展为独立的学科。中国学术体系与西方学术体系逐渐得以对接。这是近代中国学术发展一种极为重要的现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兴起,也昭示了这一学术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6.
舒新城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在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他一方面自觉、深入地思考和回答了教育史学科的一些基本问题,开创了中国教育史研究的新领域;另一方面关注国际史学研究新动态,积极借鉴西方新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构建中国教育史学科体系。舒新城对教育史研究"国际化"和"中国化"的早期探索,为教育史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7.
在近代中国高等师范、国立综合性大学、教会大学和私立大学中,由于各大学教育学科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学术研究、培养目标等不同,教育学科的设置模式也不一样.四类不同性质大学的教育学科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促进,共同推进了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学科的现代化历程.  相似文献   

8.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科的嬗变过程不仅是中国教育学科发展的旗帜,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百年的教育变革。这百余年教育学科的发展史代表着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尤其见证了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作为北京师范大学前身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其教育学系在近代高等教育"后发外生"的变迁背景下,秉承西学与固本相结合的学系学科方针、劳作与研习相结合的课程设置,并聘请部分留美人士任教,促进了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也对师范教育近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封建社会“四部之学”到近代社会“七科之学”的转型 ,是中国传统学术形态向现代学术形态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中国近代大学学科体系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结合晚清“西学东渐”及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 ,着重探讨了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转型的进程及特点 ,并分析了其对中国近代大学学科体系形成的意义及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经济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该学科恢复了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学风,在科研队伍、论著、选题、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并逐步形成了关于中外经济、官僚资本、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农村经济、近代城市史、洋务企业、传统经济与近代化等七个较有特色的研究热点重点问题。但是,目前该学科研究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不足,并有一些值得深思和改进之处  相似文献   

11.
近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指的是近代自然科学为主的系列的学科教育。中国近代各自然学科教育并不是对中国传统科学教育的继承,而是西方科学的知识(包括技术和价值观)传播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近代城市文化史研究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城市文化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也是近代文化史一个分支。本文从文化史、历史学的角度分析近代城市文化史此门课程研究的必要性、内容及其现状问题。  相似文献   

13.
项建英 《高教探索》2006,14(5):79-82
民国时期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在建立与发展过程中,其学术性突显,具体表现为:浓郁的学术传统为教育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文理渗透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术人才的培养、雄厚的师资为学术发展拓展了研究领域、教育刊物和教育社团等为学术研究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的学术研究,极大地推进了中国近代教育学科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自1922年《社会与教育》问世至1949年,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得到了学界的接纳和认可,近代中国学者对教育社会学在教育学和社会学中的学科地位分别进行了界定。不仅如此,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在中国教育学术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表现在促进教育学"科学化"方面。  相似文献   

15.
教育学科建制在中国近代国立大学中的演变历程是中国近代国立大学学科建制与发展的一个缩影。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是国立大学教育学科建制之萌芽,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系是其开端。随着"高师改大"运动,国立大学中教育科系院所得到扩充发展,而在20世纪30年代大学院系整顿中教育学科建制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国立大学教育学科建制演变是由学校传统、学科知识、大学章程和宏观调整等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留学生群体是近代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开创者和教育史学术研究的奠基人。在理论层面,他们着重对学科基本范畴进行厘定,努力构建中国教育史研究的新范式。一方面,受留学经历的影响,他们的学科意识明显增强,更多地关注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通过对学科概念及研究对象的探析,夯实了中国教育史学科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他们还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教育史观,尤其是实证主义教育史观和相对主义教育史观的提出,为探究中国教育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性,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思路。在实践层面,他们躬耕教坛,着力完善“中国教育史”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培养研究人才,为学科发展提供新生力量。总之,从事中国教育史研究的留学生群体,立足中外文化交流与碰撞,追赶时代潮流去把握中国教育史研究的趋向,推动了近代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创建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为贯彻江泽民同志关于加强中国近代、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指示,帮助教师在教学中贯彻落实国家教委制订的《中学思想政治学科加强国情教育纲要(试用)》《中小学语文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试用)》《中小学历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试用)》《中小学地理学科国情教育纲要(试用)》,发挥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在向学生进行中国近代、现代史及国情教育中的作用,最近,国家教委制订了上列四门学科教育纲要的实施意见。今后,  相似文献   

18.
2003年我国各省的高考,涉及到历史学科的试卷主要有三种类型:文科综合卷、文理综合卷和历史学科卷。其中,各种类型的试卷又有新课程版和旧课程版两种形式,其考试内容也分成新课程版和旧课程版两种。除文理综合卷只考高中必修内容《中国近代现代史》以外,文科综合卷和历史学科卷既考必修内容《中国近代现代史》,也考选修内容《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代现代史》。一、新课程版考试内容的变动与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古代史》(试验修订本·选修)、《中国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必修)和《世界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选修…  相似文献   

19.
自1922年《社会与教育》一书问世以来,教育社会学即在中国确立了独立的学科地位。我国学者对其有关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方法等学科要素基本问题的探讨及论争也相继展开,并取得了相应的历史成就。认真总结近代中国学者关于教育社会学学科要素之探讨,对今天这门学科的建设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学的学科性质、内容和地位;其总体成就和各主要体的关系;中国近代学史的基本线索和教材模式;中国近代学的学术积累与发展、专家述与教材编写。这是中国近代学建材建设中实际面临并应当注意的四个重要问题,必须采取可行策略加以解决,以期建立科学合理的近代学教学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