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末以来,中国现代化历程中最急剧的中心事件是社会政治变革。无论何种形式的政治变革,都要破旧立新,依赖传统政治力量是不可能完成这一使命的,它必须由新型的政治家和积极分子去完成,因此,新的政治阶层的出现是这一变革时期的主要特征。清末以来主张变法的维新派,推行“新政”中出现的资产阶级立宪派及各种政治组织成员,以推翻满清统治为己任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它的各种政治派别,其成员都可视为在现代变革社会中逐渐形成起来的新型政治阶层群体。全国如此,贵州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2.
学界以往研究较多关注清末国家及省域层面新政实施的情况,而对县域新政考察不足。清末实施新政后,汝宁府所辖州县的经济和新式教育都得到了发展,并进行了一定的地方自治和警政建设,但清末新政以牺牲民众利益来维护清朝统治的经济掠夺和政治残暴,注定了其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3.
"清末新政"时期,清王朝被迫通过建立"代议机构"、废科举与兴学堂等举措,藉以挽救自身的统治危机.与此同时,随着民主革命运动的迅猛发展,大众传媒蓬勃兴起,各种政治团体纷纷成立,从而使中国近现代的政治社会化过程首次出现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新景象,呈现出政治发展层次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时代特征.这一时期的政治社会化客观上推进了"新政"的进行,尤其是进一步促进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思想启蒙和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4.
清末“新政”之前,江西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仍固守传统,现代化的起步极为缓慢。然而,经过“新政”期间较全面的现代化实验后,江西的各个领域已有了较明显的早期现代化特征。虽然仍无法与沿海较发达地区相比,但毕竟已走出了第一步。这对于江西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起点。文章认为,和沿海地区一样,江西也曾经历了早期现代化这一阶段,不过它是以清末“新政”为起点的。  相似文献   

5.
清末西藏新政改革是清中央政府在内忧外患、统治基础摇摇欲坠的情况下,为巩固其在西藏的统治和主权、抵制英帝国进一步入侵西藏,而开展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其力图从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等层面对西藏社会进行改革。本文将从社会背景、改革的内容措施及改革失败的主客观原因来对此次新政改革进行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关于晚清政治体制近代化历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60年代初的总理衙门之设,90年代末戊戌变法期间的政治体制改革。20世纪初清末“新政”中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晚清历史上三次重大的政治体制改革。这三次政治体制改革尽管崎岖而艰难,但都不同程度地推进了晚清政治体制的近代化;革命与改良是研究晚清历史必然要遇到的一个问题,认为革命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观点是不客观的。否定改良在历史上的可行性、合理性同样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晚清三次政治体制改革昭示我们:改革的领导人物、领导集团的主导意识、能力、素质及在改革中的具体措施、方法、手段、策略等决定着改革的成败;民族的涉外文化心理,直接影响着改革的进程和面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在改革中尤为重要;政府的信誉度、号召力和统治权威既是改革的前提又关系着改革措施的贯彻、落实和执行。  相似文献   

7.
清末东三省谘议局与地方公署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庚子之变”后 ,清政府为维持其统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统称为清末“新政”。宪政改革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从清末宪政改革的成果看 ,主要是在中央成立了资政院 ,在各省成立了谘议局。中央资政院、各省谘议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立法机构的雏形已经产生。这一新的立法机构诞生后能否行使自己的权力 ,能否对作为执法机构的地方公署起到监督作用 ,能否对宪政改革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关系到清末政治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为充分了解清末东三省谘议局与地方公署的关系 ,本文拟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探讨。(一 )关于清末谘议局与地方公署的关系 ,…  相似文献   

8.
清末新政前后 ,地方督抚权力不断增长 ,逐渐成为一支独立的能够左右清廷政局的政治力量。晚清督抚不仅积极倡导新政 ,参与新政决策 ,还对科举制度的废除、君主立宪制的推行等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形成“督抚新政”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中央权威和政治信誉的下降 ,而地方督抚较之中央具有更多易于变通的因素 ,加上因民族危机、统治危机而产生的忧患意识激发了督抚自身思想的转化 ,使其对清末新政的领导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短短的70年间,清政府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民族危机日益加重的严峻时刻,进行了三次影响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改革:19世纪60年代后的洋务新政、19世纪末的戊戌新政、20世纪初的清末新政。其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且深及数千年传统,而且三次新政环环相扣,层级递进。虽未能挽救清王朝的统治,但是三次新政的成果却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10.
清末新政时期,以立宪派为主导的政治参与的迅速发展,是在新政的展开、新力量的诞生、社会危机加剧、清政府控制力削弱及民众政治意识的觉醒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政治参与以清政府宣布仿行宪政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是在专制政体内展开的,以舆论参与和政治接触为主;后期则发生在从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过渡时期,政治参与形式更为完备,规模扩大,对政局的影响力增强。新政时期的政治参与推动了政治变革、促进了民众政治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1.
清末新政是行将灭亡的清王朝面对内忧外患局势之下而被动进行的一次重要的调适与变革,不仅如此,它也开启了近代中国向政治、经济、教育以及社会现代化探索的历程。本文以近年来有关清末新政改革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切入点,对其研究概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并作出了研究成绩和未来研究思路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2.
在清末新政的政治背景下,身为律学大家的沈家本在主持刑律改革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体系的死刑观,其死刑观至少包括以下内容:废除严酷的死刑执行方法;减少死刑罪名。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中国,法治作为一种观念、制度被比较普遍地理解和接受,是一个长期孕育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从鸦片战争至19世纪70年代、从19世纪80年代至清末新政时期、清末新政时期。清末建立法制社会的努力虽然没有成功,但其意义不能低估。  相似文献   

14.
清末新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件大事,近代社会的士绅以其独特的见识和目力在近代化的道路上推动新政前进,使新政全面打开中国的现代化闸门;另一方面,新政的各项措施尤其是军事变革以其历史的前卫性对士阶层的命运起了主宰作用,士阶层的消亡是不可避免的。清末新政与士阶层的互动关系体现了历史的进步趋势。  相似文献   

15.
近代图书馆隶属体制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图书馆自诞生后一直隶属于教育行政部门,其隶属体制的演变经历了清末新政初创、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确立和南京国民政府进一步发展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6.
清末新政的新式学堂与教育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为挽救垂危统治采取的应急举措,在新政期间,随教育改革推行,涌现出大批新式学堂,新式学堂从办学宗旨,教学对象,学习内容,办学模式等各方面都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征,新政促进了新式学堂大量涌现,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相似文献   

17.
赵炳麟是清末一名很普通的御史.他出生于当时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广西。却比常人拥有更为广阔的政治视野。赵炳麟在清末新政时期多次上书政府,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内阁官制的措施,这充分体现了他的政治改良思想。因此,对赵炳麟政治改良措施的研究,其实是分析清末新政时士火夫西学思潮的最好特例。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思想是其两现代化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学术理论是围绕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的涵义、内容、目标、途径以及邓小平对中国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的贡献进行了集中阐释。总结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关中地区在封建社会后期丧失政治中心地位的原因:首先是经济因素对政治中心的影响,在封建社会前期,关中优越的经济发展状况是促使统治建都于此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关中政治中心地位的确立又导致经济迅猛发展,强大的经济拉动力反过来稳定了封建阶级的统治;其次,朝廷内部和边境地区各政治集团的实力对比和区域分布也影响着政治中心的确立,到封建社会后期,关中地区几乎没有能与权力中枢相抗衡的政治集团,更没有可以控制权力中枢的政治集团。所以,关中地区在封建社会后期丧失其政治中心的地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清末预备立宪是我国政治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而其最终并未能实现中国政治的现代化发展,个中原因发人深思。本文通过钱乘旦先生的反现代化理论看这次政治改革运动,从目的、领导者和内容三方面入手,阐述其反现代化因素,对我们今后研究类似问题也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