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纽约时报》创刊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美国历史最悠久,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纽约时报》一直积极关注中国,对中国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肯定,但另一方面也有很多报道充满偏见。最近,记者对《纽约时报》驻京记者Jim Yardley(吉姆·雅德利)进行了专访,以了解《纽约时报》记者对中国的报道视角。  相似文献   

2.
2011年1月17日,中国国家形象片在纽约时报广场首播,成为胡锦涛访美期间一个有意味的插曲。新华社对外部积极呼应海外分社报道,在北京连发三稿:《感动中国的面孔亮相纽约时报广场》、《“世界十字路口”讲述真实中国——中国国家形象片制作团队讲述创作故事》、《探寻国家形象片中的“草根英雄”》,被法新社、《南华早报》、《中国日报》等海内外英文媒体转载。  相似文献   

3.
《对外大传播》2003,(7):29-29
[新加坡《联合早报》6月19日载旅美资深时事评论员司马达的文章《纪思道的中国观》(节录)]最近在法国埃维昂举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首脑对话时,国际舆论界出现了 G8集团应有中国参加的论调。其中喊得最响的要数《纽约时报》记者纪思道(即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夫——本报注)。他认为,世界各国领导人在法国聚会讨论如何面对21世纪的挑战,G8集团居然没有中国的份,实在是“荒唐”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才流失和回流问题是近年来中外媒体关注的报道题材。比如,今年初美国《纽约时报》就发表过一篇题为《逆势而动,中国吸引科学家回国》的报道;时隔半年,法新社选取一个有利时机再次关注这个话题,而且做得比《纽约时报》那篇报道更客观,启发也更大:  相似文献   

5.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2010年的中国给世界留下了什么样的第一印象?外国记者是如何描述中国形象的?涉华报道在国际舆论中占据什么位置?新华社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对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德新社、共同社、美国《纽约时报》、美国《新闻周刊》、英国《金融时报》等国际主流媒体1月份的涉华报道进行了综合分析,勾勒出境外媒体关注的涉华热点领域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6.
王眉 《对外大传播》2008,(10):41-42
北京奥运会闭幕后,本刊记者采访了一位日本驻华记者,由于媒体的规定,该记者要求不透露他所在的媒体和他本人的姓名。《对外传播》:您所在媒体对奥运报道的情况如何?答:为了采访北京奥运会,总部一共派了几十名记者来中国,包括体育  相似文献   

7.
《参考消息》今年6月22日转载了新加坡《联合早报》上由旅美资深时事评论员司马达撰写的一篇题为《纪思道的中国观》的文章。纪思道是美国《纽约时报》资深记者,曾先后任驻香港、北京和东京的首席记者,对中国和亚洲问题颇为了解。司马达的文章对纪思道的中国观及其演变,作了介绍和分析。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他写了如下的概括:“纪思道既非中国的敌人,大概他也不认为自己是亲中国的朋友。他的可取之处是观察中国从事实出发,既不缩小,也不夸大,只求从事实中得出结论。从他对中国事务的客观报道与评论中,中国也应该得出某种结论,让事  相似文献   

8.
刘毅 《对外大传播》2014,(10):44-46
正1930年,15岁的伊斯雷尔·爱泼斯坦进入《京津泰晤士报》工作,从此开始了长达75年的新闻生涯。也从此,他把自己融入到历史汹涌的浪潮中,开始了一段见证中国的历程。爱泼斯坦一生的新闻事业大致可以1951年为分界线。1951年以前,他受雇于美国合众社、《纽约时报》及《时代》等外国报刊社,以战地记者身份报道中国的最新情况。1951年以后,他定居中国,受宋庆龄之邀参与创  相似文献   

9.
中国正在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这使得一直只关心欧美国家的西方主流媒体,突然将目光投向中国,形成了西方主流媒体的“中国热”现象……“世界正在向北京走来”是我不久前在《纽约时报》总部讲的。我四月份来过北京,看到北京到处都在建设,即使在纽约,发展也没有这么快。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关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8月的一个艳阳天,我们如约来到了孙战科老人居住的北京海淀区稻香园。就在我们左顾右盼的时候,孙老已经迈着稳健的步伐来迎接我们了,已近八十高龄的他虽然身材不高,但身体特别硬朗,精神矍铄,举手投足之间都能感觉到一种特殊的英气。 他一生中有40年在《人民中国》杂志做记者,《当代中国人心目中的毛泽东》、《民主改革的新起点——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采访记》、《香港回归与一国两制》……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文章留在外宣史册上。他曾受冤被打为“右派”,在北大荒下放22年,但他心里对生活、对事业的热爱却从不动摇。记者通常用一支笔写天下,怛他手里却比别人多了一支画笔,20年来,他手握“双桨”在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之间摆渡着友好交流之船。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利比里亚等一些西非国家因为受到埃博拉病毒的严重影响而获得世界普遍关注,许多国际性新闻媒体纷纷对疫情进行了报道和评论。在美国,以《纽约时报》为首的新闻媒体更是不遗余力地对这场疫情进行了长期的、大量的报道及分析点评。《纽约时报》历史数据显示,仅在2014年之中,其对埃博拉疫情的新闻报道及局势评论竟逾500篇,供稿的重量级记者、专家、学者等接连亮相。《纽约时报》驻中西非新闻站还因为对埃博拉  相似文献   

12.
《纽约时报》2008年8月31日刊登了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的文章《来自华南的明信片》,有人戏言,这是在给广东免费做广告。这段中国对外传播的佳话源于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对一本闻名全球的书——《世界是平的》的作者弗里德曼的"神交",早在他任重庆市委领导期间就十分赞同《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所表述的"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的观念,并号召当地官员阅读此书,他还邀请弗里德曼到重庆做客,但那时弗里德曼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未能成行,此后汪洋又把这本书推荐给广东省委领导和官员。2008年8月借到北京参加奥运闭幕式之机,弗里德曼第一次来到了广东,见到了汪洋,于是……  相似文献   

13.
徐实 《对外大传播》2008,(12):19-20
2008年4月,达赖集团的代表Khen Rinpoche到美国南加州大学演讲,当地的一些中国留学生与其进行了直接对话。此事在当地引发了较大反响,《纽约时报》也刊登了题为《在美中国留学生为他们祖国的形象而战》(Chinese Students in U.S.Fight View of Their Home)的相关文章。在这次对话中表现活跃的中国留学生徐实,以一个身居海外的中国人的视角,撰文讲述了在2008这不平凡的一年中,他对中国对外传播和公共外交的观察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有一次,这位西方反纳粹盟国的领导人——小罗斯福送给一位专栏记者一个纳粹十字胸章,以此来奚落这位令他讨厌的记者。他送给另一位记者的照片上的签字颇能说明他对记者的看法。他的签字是:“您忠实的受害者”。1960年开始执政的肯尼迪总统曾告诉记者:“你们的文章我读得越多,越不喜欢。”他不喜欢记者还有许多私人的原因。肯尼迪的夫人——杰奎琳·肯尼迪以美丽和富有著称。她的消费也一直是记者们关注的话题,以至于有一次她向《纽约时报》的记者抱怨说:如果记者们关于她大把花钱的报道确有其事。“那么,就连我穿的内衣也得是裘皮做的了。”…  相似文献   

15.
《许愿灯》     
正Wish Lanterns:Young Lives in New China英国Picador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作者阿修(Alec Ash)是英国一名八零后作家、记者,毕业后就来到中国,先是在西部的一个藏族村庄任教,从2008年开始定居北京。2012年创办了《蚁丘》写作中心,他的文章经常刊登于《经济学人》、《异议》、《前景》、《外交政策》、BBC等期刊杂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为借助中国外文局多语种、多媒体、多平台传播优势,加大对陕西对外宣传报道力度,更好地推介陕西,展示陕西人文魅力,陕西省委外宣办邀请中国外文局及所属中国网、《人民画报》、《北京周报》、《今日中国》、《人民中国》、《中国报道》等外宣媒体,组成精干记者团队于7月15日-20日来陕,以陕西旅游文化发展和西咸新区建设为重点,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集中采访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展江 《对外大传播》2008,(10):53-54
《纽约时报》2008年8月31日刊登了专栏作家托马斯&#183;弗里德曼的文章《来自华南的明信片》,有人戏言,这是在给广东免费做广告。这段中国对外传播的佳话源于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对一本闻名全球的书——《世界是平的》的作者弗里隐曼的“神交”,早在他任重庆市委领导期间就十分赞同《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所表述的“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的观念,并号召当地官员阅读此书,他还邀请弗里德曼到重庆做客,  相似文献   

18.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不足600天的日子里,国际媒体越来越聚焦北京奥运。海外媒体如何看中国举办2008年奥运会,他们在报道中国筹办奥运的过程中又采取了怎样的视角,他们如何理解2008年北京奥运,这些正是中国媒体非常想了解的。本刊现开办《奥运·媒体》栏目,通过编译海外媒体上一个月对2008年北京奥运的相关报道,呈现他们所关注的一些问题,以及他们报道的视角,以供外宣工作者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呼涛 《对外大传播》2011,(10):44-45
本期选取《纽约时报》和路透社两篇报道分析点评,分别剖析了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和发掘数字背后的新闻。  相似文献   

20.
《对外大传播》2008,(9):14-16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之后,外国媒体对北京奥运会的关注达到顶点。据对Factiva数据库搜索统计,自2008年8月8日至8月24日,30家境外媒体涉及北京奥运会的英文报道除1天周末为400多篇,其余每天都超过600篇,最多的一天达到1000多篇。从总体上看,相比于之前对中国"施压"的舆论态势,奥运会开幕后外国媒体的报道相对客观。英国《金融时报》2008年8月18日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