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大钊的《口占一绝》,课本将“口占”的“占”注为“zhan”(阴平)音,我认为欠妥。“占”是一个多音多义字。当其读“zhan”(阴平)音时,只作“卜问、预测”讲;读  相似文献   

2.
《口占一绝》 这首诗是李大钊同志一九一六年在日本时作的。 口占,指作诗不打草稿,随口吟出。 诗前的小序,简要地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和缘由。“丙辰春”,即一九一六年春。当时袁世凯已窃国称帝,中国社会处在分裂动乱之中。蔡锷在云南起义讨袁,南方各省纷纷响应。李大钊同志当时正在日本秘密组织了革命团体“神州学会”,为反对袁世凯而奔走呼号。《口占一绝》这首诗就是一九一六年春天,在日本送别友人幼蘅回国时写的。  相似文献   

3.
第五册第四课《革命烈士诗三首》中,课本对“口占一绝”的“占”字注音为2hān,而1982年版的语文课本则注为zhàn,这就给教者带来了困惑。据《辞源》云:占  相似文献   

4.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第四本的第三折,又名《暮秋离怀》。剧中以秋天萧瑟之景衬离人伤感之情,被誉为曲中绝调。但是这一折里崔莺莺送别张生的“口占一绝”却与送别的气氛有些格格不入。这首诗出现在【四边静】曲牌后的一段念白中——  相似文献   

5.
姜老师,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大小孩”,让我们抽个空闲的日子和她一起来Q—Q吧(聊一聊)吧!姜老师最有特色的就是她的表情,请看———喜 有一次活动课,姜老师身边围满了同学,我也过去凑热闹。大家都在静静地听姜老师讲故事。咦?原来,姜老师和我们一样,也喜欢看《怪博士与机器娃娃》。我好惊讶,不仅同学们喜欢看,就连姜老师也迷上了这部幽默有趣的动画片!我特喜欢与我有着同样爱好的姜老师!瞧,她正喜滋滋地为我们讲述怪博士的发明:“怪博士呀,可厉害了,一夜之间就发明了一台时光机器……”怒 …  相似文献   

6.
我们注意到这样的修辞现象:引用和比喻兼用。例如:①“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苦恼和喜悦,在写文章的过程中常常会经历到的。(《关于写文章》)②人们总是从不断犯错误中增长知识的,“吃一堑,长一智”,便是这个道理。(《说谦虚》)③当年李白来到这里,曾赞叹说:“晋祠流水如碧玉。”(《晋祠》)④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口占一绝》)  相似文献   

7.
谜语与诗歌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有许多谜语是以诗歌形式出现的。例如.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贾雨村与甄士隐在中秋佳节夜晚对酌时,贾雨村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占一绝云:  相似文献   

8.
“唐”老师     
“唐”老师本姓“姜”,只是爱唠叨的模样就像《大话西游》里的唐僧,时间久了,大家都习惯地叫他“‘唐’老师”。  相似文献   

9.
我们的社会老师姜老师,江湖上号称幽默大师,他的独门绝招就是搞笑。姜老师博学多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那副800度的眼镜就是最好的证明。每次上社会课,姜老师就使出十八般武艺,逗得我们开怀大笑,本来很乏味的历史知识经过他的演变马上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令人回味无穷。记得有一次我们学到《新中国成立》一课时,姜老师操起了湖南口音,学起了毛主席,振振有辞地念道:“今天,中华人民共国和成立了……”嘿,你别说,还真有点像呢!可以后他却习惯成自然了,连平常说话都带着湖南口音,我们笑他说做“主席”都做出瘾来了。但姜老师也有严肃的时候。一次,…  相似文献   

10.
读《江苏教育》(1997·6)沈献忠老师《“观察要有顺序”别议》一文,我认为沈老师所持观点值得商榷。 一、感知绝不是观察,无意注意绝不是注意的全部外延 沈老师说:“我们初睹某一事物,总是首先注意那些最能吸引我们的方面,也即最能刺激我们感官的方面,继而看到其它一些方面。”  相似文献   

11.
最近 ,有幸听了浙江省特级教师姜铭芳上《登山》一课 ,不禁被她那精湛的讲课艺术所折服。在这堂课中 ,姜老师充分关注学生生命发展 ,注意做好“四字”文章 ,即立足“趣”字 ,倾注“情”字 ,把准“创”字 ,落实“读”字。整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时时处于“愤”、“悱”状态之中。一、立足一个“趣”字要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 ,就要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 ,真正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形式的设计上符合学生的心理 ,谈学生所喜闻乐见。比如 :深入体会列宁下山时的心理、动作、神态是本文的重点 ,亦是难点。姜老师设计了学生们所喜欢的“演一…  相似文献   

12.
近读《小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4期,一篇题为《上“没有把握”的课》的文章,感触颇深,不禁要为乐艳芳老师敢于上“没有把握”的课的胆识击节叫好。字里行间乐老师向我们表达了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与不可预见性的特点,正是这种“开放”与“不可预见”才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难以把握”。我想乐老师撰写此文也绝不只是想向大家传达这一理念吧,所以尽管承认“没有把握”或是“难以把握”,但我认为还是“可以把握”的,而绝不是“无法把握”的。因此读罢该文,总觉意犹未尽,试就乐老师的观点接下去谈点“生成与预设”方面的拙见。说它“没…  相似文献   

13.
《越绝书》是一部记述古代吴越地区的重要典籍,该书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诸多异称和相关书名,如《越绝》《越绝记》《越纽录》《越记》等。其中,《越绝记》《越记》《越纪》和《越绝书》是同书异名的关系,但后两种只存在于隋以前的古籍资料中;《越绝》《越传》《越地传》《伍子胥书》为《越绝书》一部分的称谓;《富中越绝书》《越录》为误传书名;《越纽录》《越书》与《越绝书》不相关,二者为两部典籍。关于《越绝书》的书名,“越”即“国之氏”,越国的简称;“绝”字目前有三说,即“奇绝”“断绝”“记录、记载”,但由于诸多问题没有解决,在没有新的证据出现前,笔者倾向于遵从“诸说皆通”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空城计     
《空城计》选自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有人认为这部小说在描写人物方面有“三绝”——诸葛亮的“智绝”,刘备的“义绝”,曹操的“奸绝”。诸葛亮的“智绝”可以用“神机妙算”来概括,他用“空城计”吓退了魏国名将司马懿率领的15万大军,你看他是不是智谋超群、料事如神呢?想知道故事的详情,请跟我一起来阅读下面的文章。如果有兴趣,你还可以阅读《三国演义》原著。主持人:火龙果  相似文献   

15.
黑板上写出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小桔灯》、《社戏》、《藤野先生》四篇文章的篇名,老师要同学们从中挑出一篇与众不同的文章。许多同学答道;“《小桔灯》”。老师:“你们选对了!从文章的作者来看,《小桔灯》是唯一的一篇不是鲁迅的作品。”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挑的是《社戏》,因为它是唯一的一篇小说。”“你也答对了!你是按文章的体裁来划分的。”  相似文献   

16.
一、案例 铃声响后,姜老师拿着地球仪刚跨入教室,班上的同学朱某就脱口而出:“这是什么球呀?”姜老师说:“地球仪,以后请举手提问。”姜老师转身板书时,又响起同学朱某的声音:“要不要做笔记呀?”姜老师转过身来说:“当然要做笔记。我不是说要举手吗?”“我举手时,你没看见呀。”  相似文献   

17.
今天没作业     
今天晚学前,我们像往常一样端端正正地坐在教室里,等待着姜老师给我们布置语文作业。可是过了好一会儿,姜老师还是没有来。“今天会不会没有作业?”“也许姜老师忘了吧?”“该不会姜老师外出学习了吧?”同学们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小声议论起来。“姜老师会布置我们什么作业呢?作  相似文献   

18.
“相”“见”表达“你”“我”“他”“她”“它”等指代意义时是什么词?这是一个颇有意思的问题。2010年第9期《语文学习》“语言”栏目刊发的姜燕萍老师的文章《“相”“见”是什么词》讨论了这个问题。[1]姜老师认为,“古汉语中的代词,一般应具备以下语法功能:能做作词宾语——否定句中前置的宾语,肯定句中置于动词后的宾语;能作主语;能作定语”,而“相”“见”不能同时满足这些条件,不能看作代词,而应看作副  相似文献   

19.
一、要“完美”还是要真实相信在第二会场听课的老师,一定对浙江罗才军老师的《伯牙绝弦》有深刻的印象。说这节课“完美”,是因为这节课上得“太顺了”,听到结尾处,在佩服罗老师教学设计的完美、课堂表现的精彩以及学生的出色发挥之余,忽然又生出些许遗憾来,总感觉老师是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20.
“丁铃铛,你作业写得好马虎哦。”乔芬对小铃铛说。“我这叫行(xing)书。行书就要连笔,这不叫马虎。草书才叫马虎呢。”小铃铛还在诡辩(gui bian)。乔芬说:“你的行书给姜老师欣赏(xin shang)好了,姜老师会让你知道什么叫楷(kai)书的。”“姜老师,丁铃铛的作业写得马虎。”姜老师刚走进教室,乔芬就向姜老师告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