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亲近性新闻"(Intimate Journalism),是美国传统新闻领域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提出的新理论,强调的是记录普通人每日心理与生活的理念,其倡导的报道观念与报道技法就是总结平民化报道的实践经验,并使之进入学术殿堂,代表人物有Walt Harrington等。这在新闻报道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成为一股新鲜力量。在亲  相似文献   

2.
"新闻客观性原则"是新闻职业的基本理念,但在贯彻中,往往就忘却了报道者要站在第三方角度审视事实这一客观性原则的操作要求。以我国传媒关于利益冲突事件的报道为例,本文阐释了新闻客观性理念的形成过程,分析了传媒各种缺乏客观性理念的表现。作者认为,新闻客观性作为一种理念,要内化为职业理念,而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或字面上。新闻客观和可信,取决于报道者自身对价值和事实之间的微妙平衡。  相似文献   

3.
著名作家舒庆春说过,"世界上最好的文字,就是最亲近的文字",换句话说,世界上最好的新闻,就是最亲近的新闻。根据新闻接近性原则,新闻兴趣和地理距离之间成反比例关系,也就是说人们最为关注的其实是他眼皮底下的事情,或者说与他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从这个角度来说,社区是新闻的原产区。社区新闻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直接体现了新闻接近性原理。社区新闻是社会新闻的延伸,社区作为城市最基层的一级组织,是一座城市最小的准行政单位,也是新闻资源集中的地方。为了追求新闻的鲜活性,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挖掘社区新闻成为阜新日报民生部拓展新闻源的一个创新。民生记者"深耕社区",致力于报道社  相似文献   

4.
新闻兴趣与地理距离成反比,新闻价值同亲近性、相关性成正比。本地新闻对于城市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晚报和都市报的"肉博"核心是地方新闻大战,谁的本地新闻多,独特、深度、新鲜,贴近生活,谁的报纸就更好卖。  相似文献   

5.
新闻的反复报道是指对同类新闻事实多次重复的报道,一般认为,这是新闻媒介主体出于某种宣传动机采用的一种灌输性的报道方式。(1)一方面,这种报道形式由于其重复性强、覆盖面大,被承担着宣传职能的国内媒体广泛使用,同时也因为其传播形式单调、机械、重复,与新闻追求的"新鲜"存在矛盾而受到专业新闻理论的排斥。  相似文献   

6.
90年代美国一些资深记者亮出“亲近性新闻” (Intimate Joumalism)的招牌,其报道理念与报道技法就是总结平民化报道的实践经验,使之进入学术殿堂。   1、亲近性新闻: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   它是关于每日生活的记录。它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报道大众在寻找生活的意义和目的时,他们的行为、动机、情感、信念、态度、忧伤、希望、恐惧和成就,亦即在平凡人生中寻找不平凡。在报道手法上主张借鉴所有的文学手法,包括场景描写、细节、对话、人物、语言、内心独白等。在内容上,它是对传统新闻报道的补充。   2、亲近性新闻的题材选…  相似文献   

7.
戴世富  韩晓丹 《当代传播》2015,(1):26-27,31
大数据思维在新闻传播业中的应用使得"数据化"新闻得以呈现。数据新闻的出现赋予了新闻报道新的活力和魅力,尤其在新闻价值的挖掘和呈现上有着独特的表现力,在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五个维度中都实现了增值效应。但在新闻内容生产层面大数据还存在一定局限性,"数据唯大"的大数据思维也容易导致新闻价值异化,特别是大数据的"全样本""允许降低精准度"理念与新闻报道的"个性化""精确性"相违背,且固化程序式的报道也不利于新闻业的发展。本文就数据新闻在新闻价值层面的增值和异化问题做一些辩证论述。  相似文献   

8.
预告性新闻是指报道“已经决定、即将发生的事件”(任晓云《时代呼唤预测性报道》)。这种新闻形式成为当前市民化报纸显现信息量、体现服务性的重要产品。大量刊登预告性新闻,是对“只有事件才构成新闻”的传统新闻理念的巨大冲击。  相似文献   

9.
韩萍  杨晶 《传媒》2011,(7):39-41
近年来有统计显示,西方发达国家新闻报道呈现出以下三大趋势,硬新闻的比例下降,软新闻大幅上升;国际新闻比例下降,地方新闻大幅上升;重大新闻比例下降,贴近平民生活的亲近新闻上升。其实国内媒体刊发的新闻也日渐显示了这一趋势,西方发达国家所指的"亲近新闻"与我国新闻界倡导的民生新闻相似。民生新闻,就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它既是一种新闻形态,也是一种新闻态度,更是一种新闻立场。民生新闻的内涵是以平民为视角,以民生为题材,以民本为取向,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给予关注,其报道代表着老百姓的态度、视野、情怀等。  相似文献   

10.
90年代西方一些资深记者曾亮出“亲近性新闻”的招牌,旨在总结平民化报道的实践经验,并使该理念进入学术殿堂。其实,亲近性新闻的内涵,在于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报道大众在寻找生活的意义和目的时的行为、动机、情感、信念、态度等等。作为党报,党政领导人重要活动的报道,始终是报纸喉舌功能的重要体现,是宣传报道的永恒课题。那么领导人活动的报道应把握哪些原则,才能提高党报的亲近性和亲和力呢?领导人的重要活动,通常有两大类。一类是会议,一类是下基层调查研究。反映在报纸上就是会议新闻和活动报道。毋庸讳言,对于这些经常…  相似文献   

11.
成就性报道是资讯类新闻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有效宣传形式。随着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成就性报道的数量在增加,而为了不断满足受众日益变化的需求,在报道的理念及形态、模式上,也渐进式地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12.
解释性报道来源于西方新闻学,在西方兴盛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种充分利用背景材料、说明事物来龙去脉、提示其实质意义和预测发展趋势的分析性报道。它介于纯新闻(客观报道)和调查性新闻、新闻评论之间,比纯新闻提供更详尽的事实和有关的背景材料,记者可以根据事实进行解释和议论,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本质意义和发展趋势,从根本上克服了纯新闻报道肤浅零碎的弊端。1978年版的《世界大百科》把它列为20世纪美国新闻发展的一大趋势,西方的学者称解释性报道是"任何人都不能抗拒的,一天比一天流行的报道趋向。"1985年,美国普利策新闻奖评委会开设了"释义性新闻奖"。  相似文献   

13.
"以民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与灵魂。人民,既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以民为本",同样是民生新闻的价值内核与价值追求。民生新闻的"以民为本"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以民为本"有着高度的相关性与契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具体的价值理念与"以民为本"的价值内核上引领着民生新闻的价值走向。新闻自由与新闻民主的民本追求(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  相似文献   

14.
徐宁燕 《新闻实践》2007,(10):24-25
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20世纪90年代,"公共新闻(public journalism)"理论及实践在美国新闻界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最早提出"公共新闻"理念的纽约大学教授杰伊·罗森认为,新闻记者不应该仅仅是报道新闻,还应该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质量,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或观看这些问题。在他看来,"公共品质"、对公众生活关注与解读是公共新闻理论的实质与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5.
刘勇 《新闻记者》2015,(1):44-49
本文通过对"女干部骂保安"相关报道的分析,提出媒体的报道逻辑应警惕"因果关联"的陷阱,新闻叙述应超越"标签化"思维。对于现时代的新闻人而言,只有全面理解了新闻工作的"建构性"与"创造性",才能在结构新闻、叙述新闻时,保持一份冷静与节制;只有充分意识到自身认知的局限性和事物的复杂性,才能在判断新闻的意义与建构关联时,保持一份理性与专业。  相似文献   

16.
人本思想是新闻传播过程中应该遵守的报道原则。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无论是传播者还是接受者,是记者还是采访对象,都在呼吁人本思想的贯彻实施。"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已经逐渐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各行各业,新闻采访是一份时常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因此重视人本理念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媒体融合路径的关键是要变"生产者导向"为"用户导向"。回溯媒体融合实践的历史,本文发现公民新闻、互动新闻、众筹新闻都明显带有"用户导向"色彩,但都有所缺陷。基于此,本文重新思考并讨论了"参与式报道"理念,相比之下,"参与式报道"理念是一种比较恰当的"用户导向"方式,能够提升用户黏度、增强公民互动、具备公共性。从媒体融合的内在动力——传播者与收受者主体间关系的变化入手,"参与式报道"理念所体现的"用户导向"思维或可为媒体融合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把这一理念贯彻于报刊宣传,重在增强报道的亲和力。这是因为,报刊的新闻宣扬最终是要让人接受的,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增强亲和力,亲近读者,大家想看、爱看了,宣传的导向力、影响力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9.
展现"死亡",是一个高关注度与高争议度并存的新闻报道领域。本文从这一报道领域的悖论性入手,分析"死亡"新闻从新闻选择、新闻表现到传播动机与效果上的诸多矛盾,并探讨了"死亡"新闻与时代、文化、技术及深层社会观念之间的关系。本文研究发现,尽管展现"死亡"的新闻常常会产生争议,但这类新闻与生俱来的悖论性使得社会对新闻媒体的道德指责很难奏效,而增强对这一特性的理解,也许并不能消除争议,却可能有助于新闻界以更加自觉和自省的意识去展现"死亡",并获得社会的尊敬。  相似文献   

20.
韩鑫 《传媒观察》2015,(2):44-45
从概念消解与建构的流变来看,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以平衡方式达到专业新闻传播者理念与新闻生产所面临的内外部压力妥协共存的新闻价值理念。但网络时代新媒介的传播特质加剧了新闻在生产传播过程中面临的内外部压力,打破了原有的平衡,是造成"悬疑新闻"等不实信息大量泛起的主因。网络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再建构"需要着重强调以新闻客观性为核心的新闻道德伦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