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郭苏星 《职大学报》2009,(3):119-121
著名伊斯兰学者刘智,在"大世界"之外,又特别提出"小世界"这一范畴以及一系列相关命题.他把"小世界"看成是"大世界"的精缩,也赋予"小世界"以一些特有的性质和状况,甚至不乏怀"大世界"相反者.  相似文献   

2.
利玛窦,明清之际来华的一位意大利籍耶稣会士.在华期间,针对基督教很难在华传播的现状,他大量研习儒家文化,巧妙地利用儒家学进行传教.主要体现在利用儒家经典解释或附会基督教义,求基督教与儒教的相通之处;采取自身汉化的方法,生活习俗儒士化;利用知识传授,结识、拉拢中国的士大夫阶层,求得他们的支持.这些措施都体现了利氏的"补儒"、"合儒"乃至"超儒"的思想,即把基督教文化渗透到儒家文化中来,使中国全面走向基督.  相似文献   

3.
先秦时期,儒墨并称,墨家"非儒"色彩鲜明。第一,墨子针对"儒"群体中分化出的"小人儒"所宣扬的"礼"进行了批判,指出其所称之"礼"本质上是一种形式大于内容的繁文缛节。第二,墨子提出了"非命"思想,反对儒家所谓的"天命论",旨在破除人们对天命的迷信顺从,号召人们积极行动以改变不堪的命运。针对以上墨子"非儒"之议,本文经辨析后指出:在孔子那里,"礼"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内涵——"道德"。孔子的"礼"与道德教化密切相关,有别于小人儒赖以谋生的繁文缛节。其次,孔子的"天命论"并不等于"天的决定论",孔子是假借宣扬天命来自述肩负的社会使命,他还是主张同时顺天命和尽人事的。最后,本文提出,不要将孔子思想固定化,应注意到孔子本人与儒家学派的思想差异。同时,本文还提到了思想的"历史性"问题,指出应结合思想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氛围及其经验来解读其思想。  相似文献   

4.
孟德斯鸠曾长期关注、研究中国问题。他探索了中国封建王朝兴衰的内在因素;指出中国专制政体的原则是恐怖;特点是以礼治国、以儒家的治家思想为基础治理国家,有惩恶扬善的法律制度,并实施了设置藩属、御林军、监察等行之有效的制度。孟德斯鸠的错误观点是把中国政治体制、法律制度等看成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孟德斯鸠把中华文化溶化、纳入他的思想宝库,成为他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杜甫客居秦州期间,思想发生了新的变化,改变了此前对儒家思想的单一固守,表现了对儒、道两家思想的亲和.他不但以儒、道两家思想诠释其归隐行为,而且开始以道家思想评论时人和古人.他以草野之人的身份行忧国忧民之举,则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6.
荀子博采众长,对百家思想进行全面综合,实现了儒法合流.他提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社会控制体系,主张以"隆礼重法"为主体,以声乐控制、道德控制、习俗控制等手段为辅.以求实现其社会理想.他的控制思想,对当今社会仍有一些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毛奇龄提出易有变易、交易、转易、对易、移易,演《易》系辞用移易,并证之以经文。他从《系辞传》"乾坤成列"、"刚柔相推"、"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出发,整合了易学史上以卦变为核心的易象说,提出移易说,以此详细推演了六十四卦之间的关系。毛氏的移易说以全新的易学象数视域解读《周易》经文和《易传》,从中提炼和抽绎出"移易"、"聚卦"、"分卦"等概念,进而解构和重建六十四卦符号系统,以此探索卦与卦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与以往卦变说不同的、以移易为核心的符号系统。他以移易之象和其他象解《易》,成为清初复兴汉易最重要的标志。同时,他运用考据的方法对于宋代图书之学进行全面的检讨和批判,开清初考据学之学风,对于清中后期乾嘉学派形成和汉易鼎盛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希斯克厉夫是《呼啸山庄》中的主人公,许多人都把他看成一个魔鬼,十恶不赦,而使他变成魔鬼的根本原因是凯瑟琳对爱情的背叛。笔者认为,希斯克厉夫虽是一个变态的魔鬼,但他的性格形成有其阶级压迫和金钱门第影响的原因,仍然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物,而凯瑟琳只是点燃他仇恨之火的导火线。  相似文献   

9.
论杜甫的谏臣意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杜甫忠君似乎是自宋以来人们的共识。但杜甫并非那种“一饭不忘君”的愚忠之辈,他秉承先儒的“君子”理想,把“道”作为君臣关系的基点,以“道”评君,以“道”讽君,以“道”行己。在杜甫的创作和生活中,君道和臣道把握得较准确。他的忧国忧君,实则忧道忧民。所以杜甫并非“一饭不忘君”,而是“一饭不忘民”,他是以君子之道,行直臣之忠,尽谏臣之职  相似文献   

10.
黑娃是<白鹿原>中一个贯穿始终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着矛盾,集国、共、匪、儒于一身.他从反抗命运到屈服于命运,从反抗礼教到屈服于礼教.这种从反抗到"回归"的转变过程说明黑娃的悲剧不仅是一种文化的悲剧,同时也是一种精神的悲剧.  相似文献   

11.
晚清书法家梅调鼎挫折而潜心学书;淡泊而自成高境;孤高而名声寂寥。造就了品正、脱俗之人格和清丽、高古之书风。其非但善书,还通经博文,乃至弄陶制壶,皆为善手。  相似文献   

12.
柏拉图以“社会分工学说”和“人性论”为前提,倡导建立一个各阶级“各尽其职、各得其所”、稳定、和谐的社会。他大力提倡教育,以实现个人内在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主张协调国内阶级矛盾,实现社会和谐。柏拉图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路以及他对和谐社会的理解,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历史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明代湘西苗族理学大师吴鹤,他的学术和教育思想,在苗族社会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刘邦手下人才济济,归因于他知人善任,从善如流,忍辱团结多数,懂得用人管人的艺术。但在德性方面,他却信而疑,任而防,忘恩负义,残杀功臣。现代管理者应引以为戒,多一点人情,少一些功利。  相似文献   

15.
傅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文化大家,他一生诗、书、子、经、画、医、武涉猎甚广,均颇有成就。他的治世哲学、医学保健和拳术养生等思想和践行对后世有一定影响,他提倡经世致用,关心民众医疗保健,并研习拳术,是我国古代体育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6.
刘为金代著名学者,首位词赋状元,当时名士多出于其门下,号称“一世师宗”。他三次出任大理寺官,不屈于权贵,为许多冤案平反。尤长于治民,兴利除弊,施政有条理,简便可持久。子孙多由科举入仕,为金代有名的科举世家。  相似文献   

17.
顾随词既有才子词人的慷慨悲歌,亦有爱国志士的抗日壮歌,擅以佳人形象寓写爱国志士,以柔婉之笔表达坚贞之志,形成雄奇健婉的艺术风格。他的词富有哲思,多有对“心”的探讨和对人生哲理的思索。“七七”事变之后,顾随忍辱负重留在沦陷的北平,词中饱含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忧患,表现了民族面临的危机与祖国必胜的信念。从他的词中,可以看到南京大屠杀的腥风血雨,也可以看到国民党政府仓促逃往重庆的身影。  相似文献   

18.
李益籍贯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观点认为李益是陇西姑臧人,详考其家世发现,李益不是姑臧人,而是祖籍陇西,本支世居郑州,陇西当为籍,郑州为"占籍".  相似文献   

19.
王铎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大书法家。书法宗王羲之、王献之。狂草笔力雄键 ,结体险峻 ,节奏强烈 ,个性鲜明。他高举改变书风大旗 ,以挽救明末书坛由婉约尚姿渐至媚俗的颓风 ,卓然成为一代书法大师  相似文献   

20.
陈独秀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同时,也是卓越的人民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对发展新式的近代教育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而体育观是其新的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陈独秀认为“智、力、德三者并重,为近代教育之通则”,提倡实行“兽性”主义;陈独秀的体育观,对改变中国传统的“文弱”之风与促进人的和谐、全面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