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渤海国研究已成为国际性研究学科,如今,无论从渤海国的历史归属、种族构成、对外关系、渤海五京,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特征等,还是从渤海国与唐、日、新罗等对外关系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可观的进展.然而从宏观角度,将渤海国研究置于东北亚国际关系的大格局中,研究其对外政策、文化交流对当时东北亚国际关系的影响等方面的成果在国内相对较少。本文试图对国内近年来涉及东北亚视角的渤海国先行研究进行分析总结,期望能够展现东北亚秩序下的渤海国问题相关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2.
渤海国的城市职能随着渤海国的不断发展壮大进行着相应的转变。渤海立国之初,城市职能以军事为主,巩固了新生的渤海政权。到中期以后,城市职能转变成以经济、政治、文化为主,使渤海达到了全盛时期。然而,政权的稳定,社会物质财富的急剧增长,渤海上层统治者耽于享受,进取精神日渐消逝,导致内部矛盾不断激化,这既影响到渤海城市发展的进程,也加速了渤海国的衰落。  相似文献   

3.
中日两国交往源远流长,在唐代交往频繁,唐代东北边疆的渤海国与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上的交往。渤海与日本交往的二百多年中,渤、日两国互相派遣使节。文章就渤、日两国之间的遣使交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渤海国的主体民族是靺鞨族,渤海国仿唐制,建立了君主专制政体。受中原地区先进文化的影响,渤海国的社会经济有了发展,农业、手工业、畜牧业、渔猎业、商业都很发达。  相似文献   

5.
渤海国是以粟末靺鞨人为主的渤海族人,在唐朝东北地区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其统治者受唐册封为渤海郡王(后又晋升为渤海国王)。渤海政权长期与唐中央政权保持着隶属关系。渤海国建立长达二百二十九年之久,几与唐朝共始末。其辖区辽阔,政治制度完备,经济文化繁荣,在我们多民族的祖国历史上,曾有着光辉的成就。渤海人对东北地区的开发,曾做出了伟大的贡献。由于渤海政权灭亡时,遭受了惨重的民族浩劫,渤海人直接记载的文献毁灭殆尽。  相似文献   

6.
东丹国是辽于926年灭亡渤海国之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渤海国的故土上一手炮制的政权。该政权不仅是建立在渤海国的故土上,而且在制度方面基本保留了原渤海国的制度,统治的是渤海国的遗民,与原渤海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谓"东丹",即东契丹之意。由于这些原因,关于东丹国的性质历来是史学家们争议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拟就笔者所掌握的资料和自身的认识对该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渤海国疆域内共建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多个县,其中关于渤海五京的研究综述已有另文叙述。文章主要从渤海国早期建国都城东牟山的地理位置,渤海国五京所辖的十五府的地理位置。渤海国五京十五府下辖的州、县的地理位置,渤海国的二十四块石及其交通等四个方面对近三十年来渤海国的府、州、县历史地理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8.
一、渤海国时期东北亚政治的总格局渤海国时期,以唐朝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基本上是一种农业文化,在当时,它是世界上先进的文化,以唐帝国为核心的东方文化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影响着东方国家、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唐代,中国的封建经济、政治、文化是世界东方的中心,在东北亚,不仅在唐帝国版图内的渤海国等少数民族地区学习中原经济、政治、文化,“与华夏同风”,与唐“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而且东北亚的新罗、日本,亦以唐代经济、政治、文化为学习榜样,与唐频繁地进行经济、政治、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9.
日本与渤海国的双边友好往来始于公元720年,终于公元920年。渤海与日本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的最初目的是结成军事、政治同盟,以应付政权初建时期周边的不利环境。随着渤海国政权的稳固和国力的强盛,通好日本的主要目的转为促进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双方关系虽有波折,但从总体上来看,维持了睦邻友好的关系。本文拟追溯双方在不同阶段发展邦交的情况,分析其特点、成因,以揭示其真相。  相似文献   

10.
在广阔的黑龙江流域的松花江、牡丹江水系,以及黑龙江中下游流域地区,分布着为数众多的渤海国历史遗迹和遗物。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与俄罗斯的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地区内.不断发现渤海国的遗迹和遗物。这些遗迹和遗物的发现为研究缺乏史料记载的渤海国历史与文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并为尽可能真实复原部分渤海的历史提供了可能。实际上,黑龙江流域的渤海遗迹遗物是以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为中心而展开。文章主要依据近三十年来的考古发现与文物出土情况,对渤海国的上京城遗址、二十四块石遗址、村寨遗址、寺庙遗址、边墙遗址。碑刻、壁画,以及渤海国的铁器、铜器、金银玉器、陶器、瓷器、货币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加以重点介绍,目的是为拳术界提供清晰的黑龙江流域的渤海历史遗迹币口遗物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1.
渤海国灭亡以后,辽朝历代统治者对渤海人进行了多次迁徙,由于种种原因,辽河流域成为渤海人迁入的主要地区,并且形成了以上京临潢府和辽东地区为中心的两个定居区.被迁徙到辽代腹心上京地区的渤海人,由于受到较为严格的控制,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对新王朝的顺从和认可;而被迁徙到辽东地区的渤海人,由于较为集中且距离辽本土较远,辽政权对其采取了相对比较宽松的政策,因此这一地区的渤海人形成了一股较强的政治势力,也进行了多次反辽斗争.  相似文献   

12.
齐国作为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大国之一,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环境,不仅创造了较为发达的商业经济,而且创造了发达的文化,在货币的铸造方法和文字上可窥豹一斑。本文重点介绍齐国的刀币和圆钱,并对其类型和发展沿革进行粗浅的探究,以期在货币文字文化方面对齐国文化做一些挖掘。  相似文献   

13.
秦咸阳遗址附近发现的8枚楚国陈爰金版钤印清晰,形体基本完整,地层也比较明确。这些金币可能是楚国贵族或豪富带来的,也可能是秦楚战争中掠夺来的。它的出现,对秦史及货币史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4.
关于新罗人崔致远的《谢不许北国居上表》,学界大多直接引用而少有专门性的文章对其进行研究。文中拟通过对崔致远其人的介绍及对《谢不许北国居上表》的内容和写作背景的探寻,阐述其史料价值及对我国渤海史研究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关于渤海移民,尤其是亡国后遗民问题,学界基本关注的都是渤海人被迁入辽境、据地建国(定安国、兀惹)及流入王氏高丽和女真地区这三个流向的情况,而少有留意迁入日本列岛和中原地区者。通过史料分析渤海人经过二次移民及战争俘虏等形式移民两地者,藉此,对渤海移民的总体情况做一补阙。  相似文献   

16.
孙权是三国鼎立时期的一代英主,正是他的励精图治才使得孙吴在魏、吴、蜀三国中国运最长.然而,由于自身性格特点和客观环境变化,在他统治后期也出现了许多弊政,如猜忌杀戮重臣;虚伪自持,好大喜功;立嗣举棋不定,废长立幼;币制紊乱,刑法苛重,任用酷吏等.这些弊政耗费了大量财富,使得孙吴后期人才调零,权臣和宗室专权,加速了孙吴政权的衰亡.  相似文献   

17.
高校图书馆流通馆员负面情绪的自我调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图书馆流通工作是整个图书馆工作的前沿,是与读直接接触的第一线。流通馆员情绪又是影响工作成效的重要因素,流通馆员情绪表现的好坏,不仅对自身的健康有极大的影响.也会影响到图书馆的整体形象。图书馆流通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和封闭性,流通工作的单调性和乏味性对流通馆员的情绪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因此流通馆员的情绪自我调节就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货币是商品的内在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商品交换的发展经历了偶然的物物交换阶段、扩大了的物物交换阶段、一般等价物交换阶段和货币阶段。与商品交换发展相适应,货币也相应地经历了朴素商品货币阶段、金属货币阶段和凭证货币阶段。随着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货币也必然会发展到更高的阶段。  相似文献   

19.
关于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危机预警系统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场货币危机的爆发,往往会造成国民经济的严重衰退,同时给政府带来巨额的预算支出,甚至可能引起政局的动荡,其代价之惨重无须赘述。货币危机总是由某种经济状态先行失衡而引发的,如何避免货币危机,立足点应该是对先行爆发的货币危机进行预警,这对于有效地防范金融危机的爆发具有实际意义。文章以货币危机预警理论的KLR模型作为基础,综合运用主观概率法,对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危机预警系统的建立提出了建议,以期对相关研究做出一定程度上的理论参考,力求为中国的金融理论建设做出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从商品货币关系、规范的求金活动、合理的金钱观三个方面进一步剖析拜金主义 ,认为拜金主义虽然以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为经济根源 ,但商品货币关系并不必然导致拜金主义 ,因此反对拜金主义不是从根本上取消商品货币关系。文章对规范的求金活动和合理的货币观念作了清楚的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