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略论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消极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任大乐丞,因伶人舞黄师子事贬官济州司仓参军,产生君子不遇之感。后得张九龄提拔任右拾遗。李林甫当权,张九龄被贬,王维再次遭受打击,政治态度日趋消极。在安史之乱中为判军所俘,迫受伪职,乱平后曾被囚系,精神上惨遭刺激。又因个人的不幸遭遇;家庭及佛教思想的影响,使他无意仕进,思想消极,在终南、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他的山水田园诗作,多方面地反映了他的消极隐退思想及孤独寂寞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王维,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字摩诘,原籍太原祈(今山西祈县)人,其父迁于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九年(721)进士,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贬济州司库参军。后得张九龄提拔,任右拾遗,累迁至给事中。曾一度奉使出塞。安禄山陷长安后,被迫任伪职。两京收复,他虽未定罪,却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王维早年向往开明政治,思想比较积极。自李林甫执政以后,王维思想日趋消沉,徘徊于仕隐之间。安史之乱以前,隐居辋川,“与道友裴迪  相似文献   

3.
略论王维安史之乱后的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内心早已潜含的“全性”与“尽节”的矛盾由于安史之乱的激发而强烈地冲撞起来。这使得王维身心裂开一道深沟,前期“身心相离”论已难以平衡身心。于是,他最终舍弃了佛教的超脱思想,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去追求一种“普遍和谐”。  相似文献   

4.
从此之后,王维的灵魂彻底脱离了尘世,沉溺于山水与佛理之中。陷贼窟、任伪官,屈辱经历犹如在他的心上刻下了深深的一刀,终其一生,伤口无法愈合。  相似文献   

5.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此诗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少时就有才名,开元九年(721)中进士,历任大乐丞、司库参军、右拾遗、监察御史、给事中。安禄山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  相似文献   

6.
张炳尉 《文教资料》2005,(31):136-138
两《唐书·王维传》与《韦斌碑》实可互补,并不矛盾,它们一起道出了王维陷贼的实情。安禄山“素知其才”针对的是王维的音乐才能。“秽溺不离者十月”中的“十月”当为“十日”之误。王维先被宥罪又被授官,两者当非一事。  相似文献   

7.
应制诗是奉天子或上司之命而作的诗,其格式庄重典雅,公式化特征显。应制诗兴起于齐粱时期,在唐前期盛行于高宗、武后至玄宗的开元之时。进入天宝之后,应制诗逐渐衰落,能作这类诗的只有王维一人。安史之乱以后,应制诗遭到了灭绝。  相似文献   

8.
王维"接受伪署"考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维在安史乱期降伪并"接受伪署",被后人如朱熹等认为是其人生中的一大污点.但近年来有论者就此事进行"翻案",并对两《唐书》中关于此事的记载进行直接否认.文章着眼于史料记载与王维文章两个方面,对王维的"受伪职"一事进行了实事求是的翔实考察,以证明王维的"接受伪署"乃确凿可靠之史实.现存王维集中的有关文章表明."贼平后"的王维对其"接受伪署"一事,乃是深感痛心而予以时时自责的.  相似文献   

9.
王维在安史乱期降伪并“接受伪署”,被后人如朱熹等认为是其人生中的一大污点。但近年来有论者就此事进行“翻案”,并对两《唐书》中关于此事的记载进行直接否认。文章着眼于史料记载与王维文章两个方面,对王维的“受伪职”一事进行了实事求是的翔实考察,以证明王维的“接受伪署”乃确凿可靠之史实。现存王维集中的有关文章表明,“贼平后”的王维对其“接受伪署”一事,乃是深感痛心而予以时时自责的。  相似文献   

10.
隋代淮北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很快,但仍存在东部与西部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域差异。唐代以安史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乱前淮北农业东西差异不明显,达到了全面发展的鼎盛时期,而乱后则一片萧条,快速衰落。  相似文献   

11.
在与奚、契丹的对抗中,安禄山领导的东北三镇的军队发展为唐朝最强大的军队。安史之乱爆发时,由于唐羁縻内、外蕃的方式不同,导致奚、契丹的分化,属于内蕃的奚、契丹被安禄山扫地为兵,属于外蕃的奚、契丹从自己的实际利益出发,与勤王的唐军时而合作、时而对立。安史之乱后,回鹘雄倨于北亚,奚、契丹长期附之。  相似文献   

12.
唐代苏承院的墓志铭,涉及唐代军职、安史之乱、仆固逆变、唐代云中城与北魏平城等内容,是重要的历史资料。尤其重要的是佐证了唐代云中城就是北魏平城,位置清晰,信息正确。  相似文献   

13.
王守栋 《德州学院学报》2003,19(3):62-63,67
唐代宦官的权势经安史之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权力从内廷向外朝逐步延伸,从间接向皇帝进言干预朝政到直接把持军政要职,最终形成了专权格局。本文以高力士与李辅国两大权阉为个案,透析安史之乱前后宦官权势的演变。  相似文献   

14.
唐朝建立之后,积极展开对处于失控状态的西南边地的经略活动。高宗麟德元年,唐朝正式设立姚州都督府,以加强对以洱海区域为中心的南中西部的经营。但是,由于姚州都督府管内的部族不断反叛,加上出现了一些治策上的失误,特别是南下洱海地区的吐蕃势力又支持一些蛮酋反抗姚府的管理,这就使得唐朝对以洱海区域为中心的南中西部的经营困难重重,姚州都督府屡设屡废,并最终导致整个南中地区的失控。  相似文献   

15.
唐廷以逾于常时的军赏奖酬军功,加速了"安史之乱"的平定。其后,唐廷为了在藩镇林立的政治局面下维护统治权威,将与复杂政治、军事局面密切关联的军赏拓展为经济利益输送的工具,利用军赏着力建设中央嫡系武装——神策军,并在以"两税法"削弱了地方财权后,倚之加强对藩镇军政的控制。此外,唐廷还尝试以军赏配合政治运作绥靖河朔骄藩,并在强藩坐大时,以其维护朝廷的安全。  相似文献   

16.
李益诗歌创作心态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益是中唐前期著名的诗人。经历"安史之乱"的中唐社会在社会状况和时代精神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李益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诗歌创作表现出复杂的心态,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17.
明代万历中后期,在西北、东北、西南边疆地区先后爆发了宁夏孛拜之乱、壬辰倭乱、播州杨应龙之乱,旋即先后都被平定。其中平定播州杨应龙之乱是这三大征当中最干净利落的一场战役。平播战争的指挥者——李化龙,功不可没。他在战前广泛搜集敌方情报,并且摸清了敌我双方的虚实;战中运筹帷幄;战后处置得当;对整个平播战局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史朝义之死是唐代历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他的死亡标志着八年安史之乱的结束。但关于史朝义的死亡时间、死亡地点及英死亡方式,《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基本史书的相关记载却不尽相同,今人对这一问题也未展开专门讨论,一些论著涉及到这一问题时认识并不一致,本文试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试求出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9.
舞马最晚于三国时期从西域传入中国,到唐玄宗时期,舞马活动形成规模并掀起高潮,唐后则在中原大地消失。随着唐朝的兴衰,不同时期的文人从各自的时代背景和解读视角出发,塑造出多种多样的舞马形象。盛唐时期张说的《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安史之乱时杜甫的《斗鸡》、中晚唐时期陆龟蒙的《舞马》以及唐亡之后宋代诗人徐积的《舞马诗》,均对唐代舞马进行了细致生动的描写.舞马亦随这四首诗词经历了从天马到祸马、谀马再到悲马的形象流变。  相似文献   

20.
六部制度是我国古代职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萌芽于西汉,至隋朝正式确立,在唐朝进一步完善。在安史之乱后,由于使职趋重,六部权力被逐渐被分割,故在唐中叶以后,这一制度趋向名存实亡。本文探讨六部制度的发展脉络,以期对古代职官制度有更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