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鲜 《文教资料》2013,(20):84-86
阿房宫在中国人的意识中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宫室,在秦末毁于项羽大军的战火,让令人唏嘘不已。但是在近期的考古发现中却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结果,打破了人们对阿房宫的固有认识。人们意识中的阿房宫究竞是怎么形成的?这是一种阿房宫情结。这种情结为何会产生?这种情结对于我们有何启示?本文试从这些方面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多么宏伟、壮阔的阿房宫,然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于2003年的联合考古,百万根探杆将这千百年传说打破,考古证明唐诗人杜牧所说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阿房宫,本属子虚乌有!这一惊世骇俗的论断,让多少人感到无所适从。但事隔一年,2004年11月,距阿房宫前殿遗址之西1150米处,又发掘出一处大宫殿建筑遗址,并有火烧痕迹。它属不属于阿房宫,或者阿房宫属不属于它?考古队队长李毓芳是否还坚持阿房宫是个“半拉子工程”,未经“一炬”?日前,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刘…  相似文献   

3.
大家越来越多地意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很多家长都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不遗余力地投入。然而我们时不时会碰壁,似乎走进了一个个死胡同。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4.
有一种记忆     
窗外的蝉聒噪地鸣叫,教室里面闷热得直叫人喘不过气来。看样子,大家都已经无心听课了。手握水笔,在空白A4纸上画出一道又一道弧线。一个又一个的圈,突然笔头戛然而止。黑色的线条成为了断断续续的断点。看似无心,一切却又显得那么自然。纸上的痕迹与黑板上的痕迹,仿佛是独立的个体,又似乎是呼应的集体……"同学们,这是我最后一次在你们班级代课。哈哈,其实我是你们的代课老师。迄今为止,你们还没有发现  相似文献   

5.
张振敏 《考试周刊》2012,(86):175-176
在教育教学的全部管理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正在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在教育改革中,如何全方位地实施对学校的管理,做到与时俱进,也正成为一个热门话题。那么,如何落实学校的管理?小学是否需要管理?怎样进行管理?对于广大学校管理者来说,似乎还是一个理解存在于简单,说不清道不明的话题。本文就这一内容提出几点思考与认识,与大家交流。  相似文献   

6.
陈颖 《中学生百科》2010,(10):38-38
记得有一次同学问:你上一次和朋友打电话是什么时候?我们瞬时由吵吵闹闹转为默不作声——努力地想着,想从岁月中努力拼出曾经的只言片语。大家都安静了好久,这,似乎是很遥远的事情了。  相似文献   

7.
王楠 《江苏教育》2010,(9):61-63
梦想,在忙与茫中遗失 我,乡村小学的一名打字员。1995年参加工作的时候,用老式的铅字机一个字一个字地往蜡纸上敲击,在陈旧的油印室中印试卷,扫地、擦桌子、发报纸……日复一日地重复工作,身心疲惫。生命就一日一日地如此消耗下去?虽然偶尔也会想,生活应该怎么样?生命应是什么颜色?偶尔也会感觉自己的灵魂干瘪,但渐渐地,看看周围,大家都这样,似乎“都这样”便是理所当然。  相似文献   

8.
叶增进 《科学课》2009,(6):63-63
去年六月的一天,我们村里发生了一件离奇的盗窃案:几户人家的锁都没有被撬的痕迹,但室内的许多贵重物品却不翼而飞。小偷是如何进入房间的呢?大家百思不得其解。后经公安人员侦察,发现这是犯罪团伙利用泡泡糖作的案。泡泡糖能开锁?我非常好奇。泡泡糖是怎么开锁的?如何防止小偷用泡泡糖开锁?我决定认真研究一番。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电脑》2005,(9):44-44
有位老师进了教室,在白板上点了一个黑点。他问班上的学生说:“这是什么?”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一个黑点。”老师故作惊讶地说:“只有一个黑点吗?这么大的白板大家都没有看见?”  相似文献   

10.
一教师,首先应该是个读书人,成不了"知识分子",至少做个"知道分子"长期主持"名师人生"栏目的邢星老师,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们做名人访谈的时候都会有一个终极的追问,即一个人成名、成功,真的有秘诀可寻吗?阅读,广泛地、持续不断地阅读——这就是我们采访对象给出的最普遍的答案。然而,庞大的教师群体中真正能够读书,有较好的读书和藏书习惯的人似乎并不多。从与很多同事的交流中我发现,大家都觉得教育理论书籍似乎不那么"可爱",不那么"有趣"。  相似文献   

11.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大家身上这样深刻地刻下了寂寞的痕迹,从成人,到学生。生命是耐人寻味的,我们似乎都有太多孤独的理由。然而,我们还是要告诉你,其实寂寞,可以是一种伤痛,也可以是掉在牛顿头上的苹果。是苦是甜,在于你用怎样的心去看。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们越来越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然而,纵观我们平时的数学教学,很多教师总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引导孩子发现知识,从表面上看已然达成了教学目标,但是又试问,这样的教学给孩子留下了多少痕迹?效益何在?这是当前教学的一个真实的问题,即孩子思维发展的时空正在无意识地消失.那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  相似文献   

13.
许春苗  赵海 《师道》2009,(1):16-16
今天,听我们领导这样形容中国以前的教育状况: 老师拿着一个苹果走进教室问同学们:“大家知道这个苹果是什么滋味吗?一定不知道吧乙现在,我就来告诉大家,大家一定要记住哦——这个苹果是甜的,因为上课前我咬了一口尝过味道了。”说完,老师还不忘向大家展示自己在苹果上留下的痕迹。  相似文献   

14.
儿童如何学习画画,乍看起来,似乎是个简单的问题,其实不然,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采用任何可得的工具在任何可画的平面上乱画。最初,儿童画的画是简单的、稚拙的和非写实的;但逐渐地,他们的技艺变得熟练了起来。由于掌握了更多的绘画技巧,便画出了比较写实的作品来。然而,绘画技能的发展并不象讲的那么简单,它的发展也不是直线上升的。我们曾经观察到一个两岁儿童正在涂鸦的情景:这个儿童精力充沛地挥舞着画具,在纸上留下了一圈圈紊乱的圆形网状线和一条条锯齿形的曲线。看来,这一条条线、一个个形似乎并不是有意识的、有目的地画出来的,而是毫无意识偶然形成的。可是,假如你将这个儿童用来画出痕迹的画具换成画不出痕迹的画具,他就会立刻停止了他的涂鸦。这一现象表明,很小的儿童不仅喜欢不断地移动着自己的手臂乱画,而且也喜爱在任何一个平面上留下一些痕迹。  相似文献   

15.
笔名的故事     
<正>“瞧!如米的习作发表了。这是样报,这是稿费单。”向日葵老师笑眯眯地扬了扬手中的报刊和稿费单,“如米!上来领!”“如米?老师,谁是如米?”陈可筱快言快语。我们似乎也都没听过这个名字。正在大家以为老师弄错了的时候,欧阳岚岚有点儿害羞地走上讲台。如米?欧阳岚岚?“如米就是欧阳岚岚的笔名。”老师说。“什么是笔名啊?”时小语问道。  相似文献   

16.
关于阿房宫命名的缘由,现存的说法有三: 一、依地命名。根据是《史记·秦始皇本纪》:“……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渭之阿房宫。”依地命名说者认为这段话的意思是,阿房宫动工时还没有命名,准备建成了以后再择一个美好的名字来命名它。于是“时人”因其前殿所在地——阿房而随口称之为阿房宫。同时还举了两个材料作为佐证:①《长安志》云:“秦阿房宫一名阿城,  相似文献   

17.
“拯救心灵的温度”,这似乎是一个搭配不当的句子,“温度”何以能够“拯救”?但是斟酌再三,惟有“拯救”一词才能确切地表达我读过这篇文章后所留下的深刻感受。  相似文献   

18.
白纸与黑点     
彭婧 《早期教育》2007,(5):35-35
有位老师在一张白纸上点了个黑点,然后问学生:“这是什么?”黑点在白纸上是那样的刺眼,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一个黑点!”老师故作惊讶地说:“只有一个黑点吗?这么大的白纸大家都没有看见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管理是一门神奇的综合艺术,管理就是生产力,就是效益。在教育改革中,如何与时俱进、全方位地实施对学校的管理,也正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有人说,管理就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就是如何搞好人际关系。也有人说:管理就是沟通,就是激励,就是服务。还有人说:管理就是不断改进工作,发挥大家的能力和思想,创造价值。等等。那么,课改背景下如何落实学校的管理?小学是否需要管理?怎样进行管理?对于广大学校管理者来说,似乎还是一个说不清道不白,或理解过于简单等的话题。本文就这一内容提出一点粗浅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江苏教育》2007,(10):7-9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平移与旋转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带大家去一个地方玩一玩,想去吗? 生:(热情洋溢地)想! 师:(出示苏州乐园大门的图片)这是哪儿?去过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