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老派湘语娄底方言里,双及物结构都含有给予类介词"赐",它和句中谓语动词组合,形成独具特色的"V赐"句式。分析娄底方言"V赐"句式的古汉语来源、句法结构特征和语法化轨迹,可以揭示娄底方言"V赐"句式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SVOVR式(重动句)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指前后两个动词复现,前一个动词带宾语,后一个动词带补语的句式。从句法和语义的角度来看,重动句只有在"重动句-Bec-Caus"下才有致使义,而非致使性重动句应只表述为"达成义",其形式为"重动句-Bec"。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由“获取”类动词构成的“动 +名1 +名2 ”的句式不属双宾语句。这类句式不能分化出两套动宾结构 ,而且名1 与名2 之间隐含着领属关系。结构助词“的”可以作为鉴定此类句式为单、双宾句的鉴定字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构式语法框架内讨论了双及物结构的构式义与动词义之间的关系。认为双及物结构具有"致使-拥有"的构式义,它对进入该结构的动词进行语义框架的核查,只有动词适切才能与该结构相容。当进入该结构的动词具有"给予"义时,动词语义向句法投射,构式义得到强化,此时的结构为典型双及物结构;当动词不具备"给予"义时,句法辐射动词,构式义赋予进入该结构的动词"致使-拥有"义,此时的结构为非典型双及物结构。动词词义与构式义的互动形成一个连续体,处于两端的动词分别为具有"给予"义和"损耗"义的动词。  相似文献   

5.
“耗费”义动词“花”与“化”的关系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耗费义"花动"始见于宋元时期,而非清代。在耗费义"花动"类合成动词中,"花费"最先词汇化,始见于元代。"耗费"义动词"化(hua)"始见于明代的"化费",其在出现时间和用例数量上,都远远滞后于耗费义"花动"。而作为"耗费"义动词‘花'与‘化(hua)'之关系有待深入考证。  相似文献   

6.
"认定"义动词大致分为两类:"内向"动词与"非内向"动词。其中,"内向"动词可以形成两种不同的句式,一种是"主动宾"结构,另一种则是双宾句。构式理论认为这两种句式属于不同的构式,具有不同的构式义,双宾结构整体上具有"取得"义。"内向"动词之所以可以进入双宾语"取得"句式,是因为这类动词表示使句式义表示的动作行为得以实现的"手段",即通过"结交"这种手段而有所得。"主观性"是语言的一种特性,当说话人想要表达某人通过"结交"的手段有所得时,则会采用这种"取得"义双宾句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轻动词理论和构式语法理论为非"给予"类动词进入"V+给+N_1+N_2"结构的动因分别在形式与意义上找到依据。轻动词理论认为,在双宾句结构外层存在一个没有实体但有"给予"义的轻动词"v",为了满足v必须粘附在实义动词上的要求,本该与"N2"构成动宾结构的实义动词需要提升到"v"的位置与之并和,在形式上给非"给予"类动词进入"V+给+N_1+N_2"结构提供了理论基础。构式语法理论认为,最先进入"V+给+N_1+N_2"结构的"卖"类动词自身具备"给予"含义,在使用过程中该结构产生"有意义地给予"的构式义,"寄"类动词随后进入该构式,经过推衍、类化使得非"给予"类动词也进入了"V+给+N_1+N_2"结构。  相似文献   

8.
非宾格动词的唯一论元出现在主语位置是一条语言共性,但在汉语中却表现出独特的个性特征,即:唯一论元可以做宾语,且主语为其领有者,句式表达意外义。这是由于汉语的非宾格动词其实就是动补结构中表状态变化的补语成分,因而汉语的非宾格句具有上述三个特性。借鉴及物性理论并立足于构式视角探讨这一句式的生成机制,认为汉语的非宾格句是一种事态句,是通过逆及物化操作而产生的句法后果。其句式义可概括为:某物(宾语)自发性的变化对其领有者(主语)产生出乎意料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重动句中"V"一般为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也可进入重动句,但有语义限制;重动句动词多数是单音节动词、动作动词,少数双音节动词、心理动词有时也可出现在重动句里。  相似文献   

10.
“认定”义动词大致分为两类:“内向”动词与“非内向”动词。其中,“内向”动词可以形成两种不同的句式,一种是“主动宾”结构,另一种则是双宾句。构式理论认为这两种句式属于不同的构式,具有不同的构式义.双宾结构整体上具有“取得”义。“内向”动词之所以可以进入双宾语“取得”句式,是因为这类动词表示使句式义表示的动作行为得以实现的“手段”,即通过“结交”这种手段而有所得。“主观性”是语言的一种特性,当说话人想要表达某人通过“结交”的手段有所得时,则会采用这种“取得”义双宾句式。  相似文献   

11.
重动句是现代汉语所独有的一种句式,是指动词在句子中重复出现、前一个动词带宾语后一个动词带补语的结构。重动句出现的时间较晚,并成为近一二十年的热门研究话题。重动句看似结构简单,但能与诸多句型相互转换,并呈现出非常复杂的形式。以"他做饭做得好吃"与"他做饭好吃"为例,从语义指向分析以及韵律句法的角度对重动句的转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雍茜 《语文知识》2011,(2):83-86
四类句式"L+VP着+NP"(A式)、"NP+VP+在+L"(B式)、"在+L+VP+NP"(C式)和"L+(正)在+VP+NP"(D式)通过多维度变换分析显现出各自不同的句式义,这四类句式的变换皆有交叉。不同构式对动词的不同选择制约了相互间的自由变换,动词不同的词汇意义使得相同构式浮现出不同的句式义。  相似文献   

13.
授受动词作为补助动词在一个授受事件句式中同时出现两次所构成的授受补助动词双重同现句一共有4个句式,文章通过语料库查找实例,从动作者等要素分析考察了实例使用状况,验证了先行学说,归纳出基本句式结构和句意,分析了实例使用偏差成因,归纳出双重授受句式最容易使用的是补助动词2为受益义的句式,补助动词2为クダサル的敬语组合,而最少用的是补助动词2为施惠义的句式、补助动词含サシアゲル的敬语组合的使用特点。  相似文献   

14.
动词为"给予"和"取得"义双宾句表完整现象是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物体转移过程体现出来的,这和一般动作动词表完整的情况类似。既然双宾句表完整,那么必然是有界的,其远宾语前应该能够加数量短语。本文运用完型理论拟构双宾句的完型结构,并通过这个完型结构解释为什么双宾句的远宾语不能是一个表示占有属性的偏正结构。在分析中运用变换理论和空位理论,这些理论有助于在语法分析中发现语义条件和语义限制。本文把双宾句的动词范围限制为表"给予"和"取得"义的动词,正文中的双宾句即指动词为"给予"和"取得"义的双宾句。  相似文献   

15.
"动宾式动词+宾语"曾被邢公畹认为是"说汉语的人应尽量避开的句式",然而近几年来,这种句式却在新闻报刊中频繁出现,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关注。其实这一句式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上都是有理据可寻的。本文就以上三个层面展开了相关论述,试对"动宾式动词+宾语"的流行给予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在汉语“V满”类句式中,表达“使成义”的B式(形如“N+V满(了)+N”),较表达“存在义”的A式(形如“N+V满(了)+N”),在构成主宾互易句式的自由度上会受到更多限制。B式呈现“使成义”兼具“动态义”的特点,其所凸显的“使成义”因动名语义关系和动词前容物名词生命度高低的不同而呈现强弱差异,而A式属存在句式,不凸显“使成义”;B式中动词“动态”特征有强有弱,“动态”特征强和较强的动词主要是位移动词和附着动词,B式属于一类弱动结式,而A式并不凸显“动态义”。从空间域的“位移致使”出发阐释B式语义的认知基础,有助于将“V满”类主宾互易句语义功能置于较为统一的框架下进行考察与识解,进而能为汉语教学特别是国际中文教学中相关句式的教学设计提供有效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重动句是汉语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句式,因此它有自身的结构特点。本文以汉语重动句为探讨对象,考察汉语重动句的句法结构。结果发现:重动句中动宾短语1已经失去动词的特性并且被名词化,同时在该句式中它可以充当话题。  相似文献   

18.
"A为N所V"式被动结构中的"所"字,从其演化轨迹看,它由本初的处所义经由"指代义"、"所"字结构,而大约在西周至春秋时期虚化成语气助词,用以强调谓核动词;当春秋时期介词"为"演化出被动结构后,这一语气助词"所"自然而然地用在被动句的谓核动前,生成了"A为N所V"式被动结构,成为一种焦点标记,用以凸显谓核动词的动作行为。  相似文献   

19.
"名其动"结构在甲骨金文中大量出现,到西汉时期基本消失。"名之动"结构萌芽于西周,普遍运用于战国和西汉。春秋战国时代,"之""其"在很多情况下可以自由替换,这导致了"名之动"对"名其动"的取代。"名其动"结构和"名之动"结构是出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一组同义结构,它们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相似文献   

20.
在双宾句中,"给"和"走"不应该分析为下层V或功能语类G的显性表现形式。"给"是复合动词"V-给"的主要成分,而"走"(以及"跑"、"掉"、"下"等)在语法上跟"给"没有对等关系,只是动补结构的组成部分而已,不一定出现在双宾句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