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每到幼儿园离园时间,经常会听到家长问孩子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老师教了什么?"如果孩子能说出来,家长会很欣喜,认为孩子在幼儿园的一天是有收获的。如果孩子说不清楚,家长会认为要么老师没有好好教,要么孩子没有好好学。在家长的观念中,孩子只有学会看得见、听得到的知识和技能,才认定老师是称职的,这所幼儿园是可以选择的。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很多幼儿园为了生存去迎合家长的心理,把会背多少古诗、认识多少汉字、会算多少以内的加减法作为  相似文献   

2.
伴随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撰写教学日记成为教师必修的功课之一。可第一次检查这项工作,结果就令我大失所望。老师们的教学日记要么写成自学笔记,要么摘录教案,要么三言二语写成流水账,要么蜻蜓点水随便总结一句,很难体现反思的作用。而反思是适应新课程的需要、促进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一个教师只有客观地分析,认识自己或他人,认真反思自己,  相似文献   

3.
一、为什么选择思辩会的形式传统的学校教研活动,通常以学习一篇文章或听课、评课的形式来开展,教师们要么选择沉默,老教师不愿说,年轻教师害怕说错:要么选择附合,领导怎么说,我就怎么说;要么选择吹捧,大家都好,谁也不得罪。这样的活动,没有反思,没有交流,没有合作,只有靠教师自己的悟性,慢慢地积累经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缓慢的、低层次的。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为了打破这样的局面,实验四小采取的策略是:其一,讲述自己的故事,反思自己的成长:为了让老师们敞开心扉,付汉凤校长首先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动情处潸然泪下,真情流露,在她的感染下,教…  相似文献   

4.
顾惠娟 《中国教师》2008,(22):38-39
<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好多学生在碰到问题时会产生无从着手的困境,他们经常要么瞎蒙,要么胡乱写一个答案等待老师订正。事实上老师也明白,自己一讲学生就会懂,这只是学生能够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在许多语文课上,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对学生说:"请你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读。"于是学生便会声情并茂地读起来,读完后往往会博得老师一句"你读得真好!老师从你的朗读声中听出了……"等诸如此类的表扬。如果有学生的朗读并未达到老师的标准,我们又会听到:"如果你把××读得更重或者更轻肯定会更好!"于是,学生要么用提高一个八度的嗓音使劲地读,要么用低得只有自己才能听见的声音轻轻地读。然而,这样的朗读真的有效吗?这可能是盘桓在我们语  相似文献   

6.
据5月16日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高考临近,各地招生大战打响.一般来说,这个时候最忙的应该是招生办的老师们.不过,在某省一所民办高校,最忙的除了招生办的老师,还有学校的学生们.因为,他们也有招生任务,并且这招生任务还直接和评优、奖学金评定等挂钩. 据悉,学校给学生们两个选择:要么为学校招生,要么参与企业实习.虽然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双向"选择,但在很多学生看来,参加企业实习的难度远远大于招生.  相似文献   

7.
每位语文老师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课堂上,任你讲得唾沫乱飞,可偏偏就有一些学生要么偷看小说,要么东张西望,要么耷拉着脑袋,精神不振.面对这些情况,我曾大声批评怒喝,有时干脆把学生罚站在教室后面听课.后来才发觉,这样做,不但对课堂教学没有一点儿好处,反而容易使师生间产生情绪上的对立,致使教学效果更差.仔细想想,学生上课睡觉,很大程度上与老师的课堂教学有关.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你的课堂还不够精彩,学生根本不感兴趣,因此只好把老师的讲解当作催眠曲了.作为老师,只有从自身出发,调动一切可行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他们心中激情,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兴趣的第一步,是带领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文本的关键,是组织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扫除浅层文字障碍的重要环节,但公开课很少有人执教第一课时。老师们要么认为第一课时难上,没有现成的方法,要么认为第一课时没有意思,上不出精彩。一些在无奈之下选择第一课时教学的老师,为了增加公开教学的看点,在第一课时干起了第二课时的活儿。只有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才能  相似文献   

9.
造句     
《课外阅读》2011,(7):52
语文课上,老师请大家用"要么……要么……"造一个句子。我想了想,第一个举起了手,然后得意地大声喊道:卖冰棒啦!要么?要么?全班师生晕倒。  相似文献   

10.
罗呈扬 《考试周刊》2011,(77):218-219
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并不是每一个都喜欢学习。校园里经常会出现一群另类的同学,这个群体在课堂上对所有文化课老师的声音几乎不闻不听,就像物理材料中的绝缘体——不通电,他们“不通”老师的声音。他们在课堂上表现不佳,导致一系列课堂问题;上课时要么坐着发呆.面无表情;要么趴在那里,无所事事;要么做小动作;  相似文献   

11.
王崧舟老师曾说:"我有一个担心,古诗成为课文,进入教材,可能是一种不幸。我们看到的古诗课堂,要么是背得口干舌燥,天昏地暗;要么是老师傻傻地讲,讲得支离破碎,体无完肤。"看了以下两个案例,我才深深体会到王老师的担心不无道理。这么经典的诗句,在教师的讲解下,被学  相似文献   

12.
正在各种新思潮的影响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一直在寻求突破与创新,也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可细心的你是否也会经常看到这样一些镜头:镜头一:老师在讲课过程中突然指名回答问题,有的学生要么一个激灵,不知所措;要么支支吾吾,不知所云;镜头二:当老师请一名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时,该生侃侃而谈,其余举手的学生要么垂头丧气,无心聆听;要么拼命地举着手,嘴里不停地说"我来,我来……"  相似文献   

13.
古诗词在中学课本里所占比重不小,而且古诗词很大程度上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古诗词教学历来为语文老师所头疼,讲多讲少,怎么讲,都是摆在案头的大事,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老师要么逐词句地分析,要么选择重点句子讲解,要么干脆一读一背了之。很多地方或学校也高度重视,前些年广东省教研室还就此专门开展过“古典诗词教学”研讨活动,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古诗词的教学教研,以期寻获更有效的方式或途径。可见对古诗词教学法的探究有一定的  相似文献   

14.
《同学少年》2015,(9):42-43
<正>我上学的第一任老师,是位美丽的女子,那时候她还没有孩子。没有孩子的女子,对别人家的孩子,要么是极厌烦的,要么,是极喜欢的。我的老师,是喜欢的那一种。喜欢孩子的人,要么是特别的和蔼,要么是特别的严厉。我的老师,是两手都硬的那一种。我1959年就读于北京海淀区建设小学,入一年级一班,班主任是白玉琴老师。一天上语文课,白老师讲"小猫钓鱼"。她把课  相似文献   

15.
宋雪梅 《贵州教育》2005,(18):28-30
一、为什么选择思辩会的形式 传统的学校教研活动,通常以学习一篇文章或听课、评课的形式来开展,教师们要么选择沉默,老教师不愿说,年轻教师害怕说错:要么选择附合,领导怎么说,我就怎么说;要么选择吹捧,大家都好,谁也不得罪.这样的活动,没有反思,没有交流,没有合作,只有靠教师自己的悟性,慢慢地积累经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缓慢的、低层次的.  相似文献   

16.
符冰 《陕西教育》2010,(1):40-40
班内弱势群体一是指不能跟随班级主流的学生,二是指不讨老师喜欢甚至有些讨厌的学生。表现在行为方式上要么行为怪异,要么调皮捣蛋,要么给人以弱小的感觉,但他们又最易受攻击,成为众矢之的。从他们的角度看,偏见使他们受到屈辱,信任的缺失使他们有苦无处诉,时常受到欺负,遭到朋友的戏弄,也只有暗自啜泣,因为他们怕失去少有的玩伴,在他们的心理充斥着阴霾,充斥着矛盾。  相似文献   

17.
我的理想     
李亚廷  赵宏宝 《师道》2010,(6):53-53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少年时,我胸无大志,浑浑噩噩,以致今日落魄、寒碜、穷酸。想当初,老师让我们畅谈理想,班级同学一个个志存高远,少年心思当拿云,要么是科学家,要么作家,要么解放军,唯独我只想当好一名农民,种好庄稼,填饱肚皮。  相似文献   

18.
“想说爱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那需要太多的勇气,想说忘记你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我只有矗立在风中想你噎噎”用此歌词来形容目前小语老师对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处理、态度与感受一点不为过.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常常被老师们有意无意地逼入了如此尴尬的境地.只要留心第一课时,我们会发现:不论是观摩课、竞赛课、展示课,很少有人执教第一课时.老师们要么认为第一课时难上,没有现成的方法;要么认为第一课时没有意思,上不出彩.那么随堂课中的第一课时就更不用说了,要么蜻蜓点水应付了事;要么错位越位顾此失彼.  相似文献   

19.
每位语文老师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唾沫乱飞,可偏偏就有一些学生要么偷看小说,要么东张西望,有的看似正襟危坐,却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耷拉着脑袋,精神不振,甚至进入了梦乡……仔细想想,学生上课睡觉,很大程度上与老师的课堂教学、课堂组织有关。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你的课堂还不够精彩、不具吸引力,学生根本不感兴趣。因此,只好把老师的讲解当作催眠曲罢了。教育家斯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人的兴趣调节着情感,学生如果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表现出巨大的热情。爱因斯坦也曾这样说过:“只有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也是推动学生探获知识的一种强烈欲望。[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党亚虎 《甘肃教育》2014,(17):38-38
正后进生,俗名"差生"。执教一个新班级,老师总会碰到一部分"后进生"。他们要么学习差,要么行为差,要么态度差,如此种种,总是让老师们头痛不已。但是后进生是个活生生的人,不是产品,不能当成次品或废品再回炉。今天的小学生就是明天的建设栋梁,教师成功转化一个后进生,实际上就是为国家又培养了一个优秀人才,是给同样头疼的父母雪中送炭。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尽善尽美地转化后进生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