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教育学发展史中,人们对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历史地位的评价往往从"理论教育学"出发,未能充分揭示《大教学论》的学科地位。从实践价值取向出发,在"实践教育学"的基础上分析《大教学论》的实践教育学性质和独立性质,认为《大教学论》的诞生,标志着独立实践教育学的开端。  相似文献   

2.
一、语文教学生态论 生态是有机体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状态,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存在、发展与外部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语文教学生态论是借用生态学、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结合语文教育、 语文学习的实践而形成的一门边缘理论。语文教学生态论认为,人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是在学习主体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三、历史教学论部分 在我国,一直存在着有关学科教育学与学科教学论的争论。有将课程与教学论视为教学论研究范畴的,有把课程与教学论等同于课程论的。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学科教育学,既不同于课程论,也不同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也难以概括其要旨,其研究范畴应该和教育学的研究范畴看齐。这样,对历史教学论的界定,也同样存在分歧。  相似文献   

4.
我们从1985年开始的语文教育学三基教学体系的构想与实验,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在对这一理论加以总结,把我们的认识、作法作一简要介绍,或许对语文教育学的研究能起一点补充作用吧.一、三基教学体系的构成构成依据 以培养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为出发点,根据语文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理论学科的特性,旨在为中文系学生从事未来中学语文教学工作打好基础.总体结构 由语文教育学基本理论系统、中学语文教材与教法系统和基本技能训练系统三个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的复合体构成.语文教育学基本理论系统由语文教学性质论,语文教学目标论,语文内容论,语文教学原则论,语文教学过程论,语文教学方法论,现代中学语文教师论等七个部分组成.中学语文教材与教法系统以初中语文教材为根据,由阅读教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的《语文教育学》,是四川师大刘永康教授带领一班新派学者编著的一部适应新颁《语文课程标准》改革要求的全国高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通用教材。这部书洋洋55万字,扎实厚重,在同类教材中,前所未有,不但为高师中文专业师生提供了引领人门的好教本和好学本,而且为中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在职进修的好读本。笔者作为从教语文48年的老兵,亲历了“语文教材教法”——“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演变过程,拜读此书,收益匪浅,感佩作者们与时俱进,全面开拓,给语文教育学课程的发展贡献了许多新的有价值的东西。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结合语文教学研究实际,围绕"利用教材资源,挖掘创新因素;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现课内外沟通,提供实践的机会"等几个方面对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做了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7.
李秉德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既在教育学教学论专业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专业卓有建树,也为我国的语文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这种贡献,既有实践方面的,也有理论方面的。他的语文教育思想体现在语文教育的众多方面,最突出的表现有小学识字教学思想、阅读教学思想和师范院校的语文学科教育思想三个方面。他在研究语文教育方面突出的特点是务实、客观和独立思考。  相似文献   

8.
法国著名教育家赫伯特认为,教育应该辅导学生情感的发展。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情感是信息传递的传送带、催化剂。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那么,何谓情感教育呢?“情感教育指的是在具体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凭借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性情感的一种教育”。  相似文献   

9.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史上最早系统思考有效教学问题的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提倡的是效果、效益、效率三者并重的教学,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效教学就是通过"有效果"的教学,让学生从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在知识、能力方面有所收获,在价值观等方面有新的认知、新的发展;通过"有效益"的教学,让学生能学有所用,学会做事,学会生存;通过"有效率"的教学,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成功。如此的发展才是全面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大教学论》有效教学思想对当今教学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特级教师李镇西的"民主教育"的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他形成了具有个性的"共享性"教学模式。李镇西的写作教学也同样体现了他的语文教育思想,通过对他的写作教学的基本原则的梳理,可以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李秉德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是新中国教学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小学语文教育等学科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李先生在《教学论》一书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论体系,标志着以李秉德先生为首的西北学派的诞生。李先生的一生历经坎坷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最终成为一名教育大家。通过追思李先生的学术生涯过程,为年轻一代的教师、学者提供学习经验,为教育工作者标立榜样式的人物。  相似文献   

12.
王逢贤先生是我国当代杰出的教育学家和道德教育研究的巨擘。他毕生献身教育科学,为当代中国教育理论建设和德育理论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丰富深邃的教育思想,尤其是道德教育思想,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全国教育学研究会的发起人和领导者之一,他不仅身体力行地进行教育学研究,而且大力支持并参与组织全国教育学研究会的学术会议。他在德育学科建设上也贡献卓著,在全国率先开设德育原理课程,并为编写师范教材《德育原理》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他关于中国教育学科学化的探索具有深远意义,在教育学术史上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3.
真直实干的教育学家——陈信泰教授访问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信泰教授(1927-)是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之一。他是新中国第一届教育研究班的学员,毕业后曾先后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和曲阜师范学院(大学),从事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其一生,也是当代中国教育学者学术和人生的一个缩影。他真直实干,善于在守成中创新;他爱校如家,视学生如子侄,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教育学者。他鲜明的个性和学术风格,以及教育教学和学科建设经验,仍是当今中国教育学界有关人士关注和议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14.
顾颉刚先生在其为<崔东壁遗书>所作的长篇序言中,对中国学术传统中世官世畴的王官之学、"良史"和"实录"史学典范、<春秋>义例等编纂体例、"微言大义"与"实事求是"的今古文经学传统等内容均视而不见,认为中国自先秦两汉以来都"缺乏历史观念",完全以"造伪"与"辨伪"一组概念解释中国学术传统,其厚诬古人的不宽容态度以及缺乏理性的治学态度都是不应该出现的.由此而演生的"造伪史"与"辨伪史"的中国学术史的诠释体系也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刘文典整体学术思想与学术贡献,将其学术思想的主要观点概括为4个方面:①重视实证,“一字之微,徵及万卷”;②主张学术救国,研究应该经世致用;③主张中西学术互相沟通;④在学术发展上刘文典坚决支持“百家争鸣”.认为他的学术理念和学术实践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6.
在长期教育学原理的教学和研究中,胡德海先生对教育和教育学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作了独特而系统的思考,建构了完整的宏观教育学体系。他认为,作为教育理论形式的教育学这个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教育学原理要对教育和教育学的整体面貌作出描述、阐释与解读,而文化则是构建教育学体系、看清教育全貌的一个重要“密码”。教育学研究不仅要研究文化,而且要研究人的问题,要研究人之为人的本质、人性、人情、人心。因为这对人类教育的认识来说都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虞集在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他提倡当朝执政者独尊儒术,认为教在先,治在后,重视理学,对于朱熹的见解以及看法更是异常推崇.虞集还对音乐与医学以及女子的教育有所关注.在其教育理念中,虞集对于学生和教师以及教授的内容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文章从各个方面对虞集的教育思想做一个简要的分析及概述.  相似文献   

18.
李秀 《中学教育》2012,(3):5-11
在当代语文教育家中,钱理群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丰富的实践经历,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语文教育观。他提倡语文教育要以"立人"为中心,将人文精神充分渗透于语文教学实践当中。在这样的核心理念的指导下,钱理群逐渐将"立人"的思想应用到了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了"为精神打底"的语文目的观,"人文与开放"的语文教材观,"回归经典"的阅读教学观,"发现与对话"的写作教学观。系统分析并探讨钱理群语文教育观的内涵,积极吸取其语文教育观中先进的思想及成果,将会对推动语文教育事业进一步向前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的哲学观点是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孙中山的教育思想具有革命性的突出特点,在他的革命生涯中,始终没有忽视教育鼓动革命的重要作用,把教育看作中国革命的一个条件,也是中国革命的希望;他认为一切“知”都来源于“行”,知识的获得在于由浅而深,日积月累,强调青年人应该立大志和明确学习目的;普及教育和平等教育观也是孙中山教育主张的重要内容,他把人人都有受教育之机会作为革命的理想之一;他认为人才是成大事的基础,强调在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上要做到:养以备用,用有所养,人尽其才。孙中山的教育思想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吴宓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奠基人、著名文学评论家、教育家和诗人。纵观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吴宓无疑是思想上特立独行之人。拥有西学背景的他大力倡导的"文教中华"和"通才教育",极力主张中西会通的翻译观,这些教育思想在其长期的大学教学实践及其所培养的优秀人才等方面都得到了实证检验,在当代高等教育语境里同样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