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闫荣霞 《家教指南》2007,(12):42-43
朋友一家来做客。我们几个人话题三转两转就转到孩子身上,这一聊,我才发现朋友竟是不得了的“婆婆嘴”。 问题一: 当时,朋友一边爱怜地抚摩她孩子的脑瓜,一边问我:“你想好将来让孩子上什么大学了没?”我吓了一跳:“我孩子才12岁,现在就想着让她考什么大学?”  相似文献   

2.
<正>“进入初中以后,孩子就根本不听我的了。”“我跟孩子反反复复强调的东西,他一点儿都不在乎。”“孩子觉得我不够懂他,可这都是为他好呀!”我常常听到来自家长的各类沟通的困惑,家长们十分迫切地希望走进孩子的内心,希望能够让孩子感觉“你们懂我”;而孩子呢,也常常抱怨,我爸妈“最不懂我”。  相似文献   

3.
谁折断了孩子梦想的翅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案倒】 ——答案并不是唯一的 孩子上学以后,辅导孩子做作业也就成了我的日课。有一次,孩子拿着他的《语文配套练习》来问我一个题目。题中问“在十二生肖中鼠为何排第一?”这是一道开放性的练习题,为了让孩子更清楚地了解这方面的一些知识,我找来了有关生肖的一本书,让孩子认真阅读其中一篇名为《十二生肖排位的传说》的文章。孩子基本能知其大意,把“鼠”排第一的原因做了以下概括:人们都称鼠为“老”鼠,论大属它最大,所以排名第一。我认为孩子找的原因不错,免不了夸奖几句,孩子也高兴地拿着作业上学去了。  相似文献   

4.
“你快乐吗?”“我快乐,因为我不再孤独!”“你幸福吗?”“我幸福,因为社会温暖了我!”简单的手语,甜蜜的笑脸,道出了双耳失聪的留守孩子刘亮的心声。这是于都县实施“留守孩子关爱工程”后出现的喜人情景。2004年以来,该县通过实施“留守孩子关爱工程”,让无数留守孩子脸上春风荡漾。伴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开发大西北序幕的拉开,江西农村的富余劳动力纷纷投身于这股“淘金热”中。  相似文献   

5.
“让每一个孩子喜欢作文.让每一个孩子会写作文!”这就是我——一个普通语文教师最大的心愿。为此.我不断地思索着,探索着……思索、探索中,一场作文教学的“红色革命”便在我班悄悄地开始了。“红色”代表着火热的激情.我希望这场作文的“红色革命”能够点燃学生习作的激情.让我班所有的学生都能带着这火热的激情.快乐地在习作的园地里耕耘、收获……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管理》2002年第2期刊登了孙汉宁同志的文章,笔者对文中“我”的“权宜之计”实在不敢恭维。我觉得,这种做法,极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明明是家长给的钱,却让孩子说是自己在上学路上捡到的,这不是在教孩子弄虚作假吗?显然这有悖于教育的原则。这种“无心插柳”实  相似文献   

7.
郭向阳 《贵州教育》2012,(11):48-48
很多家长都喜欢有意无意地拿孩子去炫耀,比如:我的孩子钢琴考了多少级,我的孩子会背多少首唐诗,我的孩子考了全校第一……当然,这不是现在才有的,从很久以前开始这种现象就存在了,“光宗耀祖”、“荣归故里”等词语都反应出了这一问题。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看,表扬、赏识是很有必要的,一个经常被表扬,被赏识的孩子容易树立自信,容易成为一个自信的人。但是,这里的表扬、赏识都是有度的,不是没有原则的对孩子说:“你真好!”“你真厉害!”“你真棒!”也不是越多越好,更不是让孩子不停地得到来自周围人的赞誉。  相似文献   

8.
一直以为现在的孩子不懂感恩,“这是我应得的,不然你们为什么要生我养我”,这是十六七岁的孩子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而前不久在尚德实验学校听一堂公开课后,让记改变了看法。  相似文献   

9.
梁娜 《家长》2023,(28):22-23
<正>换老师事情虽小,但考验的是孩子的适应能力,锻炼的是孩子看待问题的态度与方式。作为家长,我们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这个变化带来的影响,让孩子接受生活与成长中的“出其不意”,只有这样,面对人生中的“变幻莫测”,才能够“泰然处之”。新学期是崭新的开始,不少班级都换了新老师,这对所有孩子而言都是需要面对的挑战。近日,一位初二的学生家长找到我,说孩子和原先的英语老师有很深的感情,换老师这件事让孩子心里很不是滋味,甚至对新老师产生了抵触情绪。我发现孩子年龄越小,对换老师这件事的接受能力越差、接受过程也越长,  相似文献   

10.
我家的外甥女辰辰是个伶牙俐齿的孩子,她说话直来直去的,专爱挑别人的毛病,全然不顾别人的感受。我经常被她气得说不上话。有时想想竟然常被6岁的孩子“将军”,真是有些不甘心。苦思冥想了很久,我终于想到了一个对付她的“锦囊妙计”。以前我和她对话时,经常让着她,觉得孩子还小也就不去计较。但我发现这样做只会让她愈演愈烈、更加肆无忌惮地说别人。所以我觉得,不应该觉得孩子小,就可以让她“为所欲为”,而应该适时地让孩子也接受这种“礼遇”,让她做换位思考,体验别人当时的处境和感受。所以后来我也经常挑她的毛病了,如:…  相似文献   

11.
“你真是名副其实的十万个为什么……”这是孩子小学老师在三年级时对我孩子的评价。现在回忆起这句话时,我还是感到十分的欣慰。其实这正是我们要的“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换一句俗话就是让孩子对一些事情要“打破沙锅问到底”。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是很难。特别是一个只有八九  相似文献   

12.
许丽 《师道》2005,(11):38-38
一对来自偏远乡村的姐弟双双考入了重点大学,别人向他们的父亲取经,这位姓包的农民笑了一笑说:“要说我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不是我教孩子,而是让孩子教我。”  相似文献   

13.
“‘班班通’正在让我的孩子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逐渐地把学习作为一种兴趣。”一位学生家长介绍道,“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前两天甚至告诉我暑期要预习五年级的知识,这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
陈展红 《父母必读》2023,(S1):100+102-115
<正>孩子在幼儿园还好,在家就什么事都不想自己动手做,都等着大人帮忙。如何逐步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呢?“妈妈,我就再看一集,然后就关电视。”“奶奶,我再吃一块饼干就不吃了。”孩子虽然嘴上答应得好,实际上却根本做不到。这可怎么办?孩子越来越“宅”,不爱动。但运动能够增强孩子的体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有助于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怎么能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运动的好习惯呢?  相似文献   

15.
画面一:点点(系化名)对正在盛菜的老师说:“老师,我要吃瘦肉。”老师问:“那肥肉谁吃呢?”点点说:“我妈妈爱吃肥肉。”点点还告诉老师,妈妈不爱吃好东西,好东西都是他吃。画面二:80高龄的张奶奶住院了,子女们端来了她爱吃的鱼头。望着鱼头,张奶奶流下了苦涩的泪:“我吃了一辈子鱼头,还没吃过鱼肉呢。”以上两幅画面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不少孩子的父母认为这是在爱孩子,好东西让给孩子吃,让孩子生活得幸福是天经地义的事。孰不知这样溺爱孩子,其实是害了孩子。到头来这种“甜蜜的爱”只会结下像张奶奶这样“苦…  相似文献   

16.
成彪 《教育文汇》2004,(4):25-25
最近,接到一位学生家长的电话,他让我记下他的地址或电子信箱——请我把孩子的“操作评语”寄(发)给他。我问为什么,他说他孩子不肯给他看。我拒绝了他的“请求”。我告诉他,我的“操行评语”不只是写给家长的,首先是写给孩子看的,孩子看过之后才让家长看。那住家长对我的这种做法很不理解。  相似文献   

17.
张莉  王永华 《山东教育》2004,(17):39-39
我是一名幼儿园教师,拥有四十多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在我们大三班这个大家庭里,我关心每位孩子的喜怒哀乐,孩子们也乐意向我诉说自己的心里话,这其中的秘密是因为我们班开展了“假如我是妈妈”的主题活动,此活动大大拉近了老师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并且让我受益匪浅。下面,就把我们的主题计划记录下来与各位同行分享。  相似文献   

18.
白艳 《早期教育》2006,(2):18-18
孩子们对迎春花的兴趣源于玲玲制作的那朵迎春花,这朵在玲玲手中忽开忽合的迎春花,一下子就把孩子吸引住了。有的说:“玲玲,这是什么花啊?你是怎么制成的啊?”有的说:“玲玲,能让我玩一会儿吗?我想看看它是怎么开的?”有的说:“玲玲,你教我制作一朵好吗?”……(孩子对新鲜事物总是很感兴趣,教师要善于抓住孩子的兴趣,借以激发孩子的探究欲。)  相似文献   

19.
星期一早晨,惋怡的妈妈送孩子入园时对我说:“这两天惋怡感冒了,正吃着药,午饭后请您帮她服一次药,药放在惋怡那儿。”当时,我满口答应了下来。到了中午,惋怡吃完饭便去午睡了。由于忙这忙那,我把服药的事给忘了。直到下午孩子离园时,惋怡的妈妈来接孩子问及此事,我才想起来。这件事让我反思:诸如此类的事情以前是否也发生过?每天早晨,接待孩子入园时,有的家长会向老师交代些孩子的事情,老师有时工作一忙常给忘了。久而久之,家长会对老师失去信任。怎样才能办好家长交代的事情,让家长放心呢?我想到了做“家长放心卡”。我用…  相似文献   

20.
石作东 《中国德育》2007,2(2):86-86
一次,孩子拿着《语文配套练习》问我“十二生肖中鼠为何排第一”。这是一道开放性练习题,为了让孩子更多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我找来《十二生肖排位的传说》让孩子阅读。孩子基本能知其大意,对把“鼠”排第一的原因做了以下概括:人们都称鼠为“老”鼠,论大属它最大,所以排名第一。我认为孩子找的原因也不错,还夸奖了他几句。第二天放学,孩子一进家门就对我埋怨不已,说那道题错了,“正确”答案是动物比赛,老鼠跳到牛背上,第一个到达了终点,所以排第一。或许老师只读到过这一个有关生肖排位的传说,或许是“教参”上只提供了一种所谓“标准答案”。其实,关于生肖排位的传说很多,既为传说,那么哪一种说法都当视为正确。前人能给我们留下美丽的传说,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引导孩子们也给后人留下美丽的传说呢?在生肖排位的问题上,答案并不是惟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