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1949年国民党退居台湾岛以后,经过四十年时问,岛内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台湾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进入八十年代,台湾政治、外交、经济和社会都陷入一种难以摆脱的困境,台湾当局面临一种历史性的选择,应顺应大陆对台湾的政策“一国两制”。  相似文献   

2.
在1950年代戒严体制下,台湾的经济、教育、文学和艺术的发展,都受到“反共复国”方针的钳制。在诗歌创作上,出现了许多反共的“战斗诗”。1950年代中期,台湾诗坛的一些诗人想打破现状,提出“新诗再革命”的口号,试图朝现代主义迈进。1960年代的台湾新诗属西方现代派狂飚突进时期。当“创世纪”为代表的激进现代主义与以余光中为楷模的温和现代主义汇成一股巨流,并生成新的典律的时候,诗坛的另一角,出现了一股反现代主义的力量,这主要以标榜乡土的“笠”诗社为代表。  相似文献   

3.
语言问题一直是20世纪中国新诗历史发展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论题,而语言的不断变化又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国诗歌的艺术风貌。一个民族诗歌语言的发展变化,一方面取决于社会时代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取决于语言自身的内部运动。台湾诗歌语言在20世纪70年代后的30年间发生了显著变化:首先突出表现为诗歌语言风格的变化,即由“欧化”到“白话”、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从精神化到肉身化和科技化;其次表现为语言资源的开发,即“方言”(闽南语)入诗。  相似文献   

4.
敲响“大地反扑”的警钟──台湾环保文学刍议吴尚华一当代台湾文学在经由了60年代的现代主义思潮和70年代以乡土文学为主流的回归浪潮之后,伴随着80年代台湾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的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过渡这一重大转折,台湾文学也相应进入了一个多元并存互补发...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全面反思近百年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诗研究状况的基础上,从考察新诗历史与现象出发,探索了一种以“话语”为理论基点的研究范式。本文将新诗本体和历史视为一种特殊的对话关系,认为新诗的生成和发展是多重因素相互交织和碰撞的结果。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是语言和语境。语言为新诗的形态、样式等提供了质地基础,而语境则为这些要素的形成提供了开阔的“场域”。作为新诗语境的场域与场域之间的复杂运作。深刻地影响了新诗自身的内在构成和历史进程。对新诗语境的重视,将有助于消除以往研究中某些关于新诗的似是而非、不证自明的判断或成见,让研究者以求真的态度回到新诗的“起源”。本文的目的,并不在于从别一种角度完成对新诗历史的“重述”,而是藉此彰显新诗发展和自我建构过程中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6.
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有其内在的客观必然性,因而它的存在都具有合理的一面;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也莫不如此。社会运动和社会革命,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是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个国家究竟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由其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现,至今已有近四十年的历史了。四十年来,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顾中国这一百多年历史发展的轨迹,就会发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7.
当代台湾女性文学的发轫及其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战后至50年代台湾女性文学发轫期的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论述了当代台湾女性文学产生的文化背景及其时代机遇,论述了以“乡愁散文”和婚恋小说为代表的女性文学在台湾文学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可是到了16世纪中期,台湾成为西方列强争食的对象。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光复祖国领土的业绩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683年清王朝统一台湾,设立台湾府,以后随着经济、人口的不断发展,正式设立台湾省,实现了祖国领土的大一统。  相似文献   

9.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可是到了16世纪中期,台湾成为西方列强争食的对象。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光复祖国领土的业绩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683年清王朝统一台湾,设立台湾府,以后随着经济、人口的不断发展,正式设立台湾省,实现了祖国领土的大一统。  相似文献   

10.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1662年,郑成功赶走霸占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实施“军兵屯垦”政策,重视农业生产,“促进了台湾的拓殖”。1684年,清政府为统一中国,降服郑氏政权,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巡抚,台湾被置于清王朝的有效统治之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清政府把洋务运动推行到台湾,揭开了台湾近代化的历史帷幕。清政府在台湾积极推行洋务新政是与帝国主义列强觊觎台湾和台湾在中国东南海防中的战略地位被认识有关。自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后,在不到五十年的时间里,英…  相似文献   

11.
在台湾新文学的发展中,1945年的光复无疑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从此,台湾结束了长期被殖民的屈辱,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为着适应这一沧桑巨变,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于1945年10月25日光复这一天,就创办了全台第一份报纸《台湾新生报》。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报纸一问世,就开始零星地刊登文学作品,并于1947年5月4日开辟“文艺”副刊,由何欣主编,共出13期,至1947年7日30日停刊,历时三个月。仅隔一天,该报于1947年8月1日又将“文艺” 更名为“桥”,由歌雷(史习枚)主编,共出…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属于恢复国家主权问题的香港和澳门问题已基本解决,属于国家统一问题的台湾问题,就成为世纪交汇点上的中国梦。在此,我想就我党对台湾的政策以及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变化谈一点拙见。我党对台湾政策的形成和演变1949年12月7日,蒋介石反动政府逃往台湾,并以此作为“光复大陆”的基地,从此造成两岸骨肉分离达46年之久。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我党的一贯政策。纵观历史,我党对台政策的形成和演变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年——1979年):坚持“武力”和“和平”的两手策略,但以武力为主,口号是“解…  相似文献   

13.
王国永 《天中学刊》2002,17(4):86-90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确定“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是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密不可分的。这些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1.朝鲜停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是“和平解放台湾”方针提出的外部条件;2.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变化是“和平解放台湾”方针提出的内在依据;3.美蒋之间在台湾问题上的矛盾与冲突是“和平解放台湾”方针提出的直接动因;4.台湾问题不同于东西德、南北朝鲜问题和国共曾有两次合作是“和平解放台湾”方针提出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末英国人通过战争征服锡克人开始,锡克人虽然长期忠于大英帝国,但在全印度民族主义运动的推动下,加上锡克人社会经济、政治和宗教等方面发生的急剧变化这一根本原因,以及锡克移民在北美受到的岐视等因素,以卡德尔运动为标志,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锡克社会主要政治力量走上了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行列。现代锡克民族主义产生了。  相似文献   

15.
为了正确理解“新诗二次革命”的主张,消除对“革命论”的敏感与担心,我们必须认识到:第一,“后革命”时期,“诗界革命”与社会革命、政治革命的辩证关系;第二,不能任由新诗自然进化,中国现代诗学对促进新诗的发展已经而且还将产生巨大影响;第三.根据中国现代化与新诗发展模式的要求,现代诗学必须以辩证否定的方式才能促成新诗的复兴与繁荣。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化"的文化重建是光复后的台湾行政公署施政重要内容之一,得到了当时台湾民间社会的热烈响应。该文从基层普通民众、民间文化团体以及思想文化领域三个层面探讨当时台湾民间社会对文化重建的各种反应,以厘清光复初期台湾社会的文化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7.
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台湾曾被西班牙、荷兰、日本先后占领过。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重归中国的版图。1949年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的状态。近50年来,台湾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使广大教师进一步了解台湾,本刊从本期起连续刊载“祖国宝岛台湾在我心中”宣传教育资料。  相似文献   

18.
1895年被日本占领以后,台湾的政治经济及文化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日本为了达到同化当地民众目的,对台湾的教育特别是师范教育尤为重视,并积极构建其殖民教育体系。在日本的殖民统治下,台湾的师范教育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却显示出了强烈的帝国主义色彩,其实质是一种奴化教育。分析日据时期台湾面临的社会背景、探讨该时期台湾师范教育的发展,对于探讨光复后台湾高等师范教育特点和发展具有启示意义,对于隐性的“后殖民”高等师范教育具有警示价值。  相似文献   

19.
危机四伏的台湾石善全贫富悬殊日益扩大在台湾经济发展过程中,当局为维护社会稳定,推行所谓的“均富”政策,一度为世人称道。但是,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台湾经济的快速发展,所谓“均富”局面已难以为继。据台“行政院主计处”公布的资料显示,1994年台湾最富有...  相似文献   

20.
梳理了新学第一个十年中国现代诗学理论的整个概貌,重点考察了早期的白话自由诗到现代格律诗理论发展的历史线索,尤其是以宗白华、李思纯等为代表的对新诗音乐美与自然音节的重视,为以后闻一多的格律诗理论奠定了基础,如果说白话自由诗和现代格律诗论侧重对新诗形式方面的探讨,而以穆木天为代表的“纯诗”理论则对诗歌的内容方面作了有益的探询1917-1927年中国现代诗学理论已经崛起,并开始形式多元化的格局,以三、四十年代的诗歌创造与诗歌理论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