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多边形的内角和"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关于这个内容的教学,我接触到了三种学习过程具有明显差异的教学设计,并根据各种设计感受到了彼此教学理念的不同。设计A:从具体的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出发,启发学生分别从它们各自的一个顶点作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对角线,将其分别分割成2个、3个、4个……  相似文献   

2.
我在教学"分一分与除法"时,课一开始,我出示:把8个苹果分成2份,怎么分?要求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苹果纸片进行操作.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在小组内操作起来.过了一会儿,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有的说分成1个和7个,有的说分成2个和6个,还有的说分成3个和5个.正当我要问有没有其他分法时,田君蕾大声说:"一份是半个,另一份是7个半."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也七嘴八舌地说:"不对,不对,怎么可能有这种分法?"有些学生哈哈大笑.  相似文献   

3.
缘起 在学习新世纪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之前,我让学生完成几道练习题.由于我的疏忽,其中一道题是300-77,因为学生还没有学习万以内数的运算,更何况这道题是连续退位减法,我要求学生把这道题画掉,可以不做.  相似文献   

4.
<正>[缘起]:二年级上册的教材中,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平均分的含义后,便是两种分法的教学:第一种分法是每几个一份地分,另一种是指定分成的份数,就是平均分成几份,这两种分法里,学生对平均分成几份的理解是比较困难的。比如,把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学生的操作大多是先分给一只小猴4个桃,再分给另一只小猴4个桃,这其实是每只小猴分4个,而不是平均分给2只小猴。学生会这样操作的原因是,之前学习了16的乘法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为,我和女儿的关系还算是亲密无间.但那天晚上,女儿拿着一本书,笑眯眯地对我说:"我要考考你,看你对我了解多少?一共100分,20道题,每道5分."我自信地答道:"考吧,保证得90分以上." "我最喜欢吃什么?最怕吃什么?"女儿开始发问."你最喜欢吃土豆丝,最怕吃蘑菇."我胸有成竹地回答."扣2.5分,我最怕吃肥肉."女儿说完接着又问:"我最喜欢哪门功课?最讨厌哪门功课?"我停顿了一下,女儿喜欢数学,这我是知道的.但她讨厌哪门功课,我怎么没印象呢?想了几秒钟,还是答不出,又被扣去了2.5分.  相似文献   

6.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解题规律.如何让学生掌握解题规律和解题方法,是每位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判断单位"1" 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时,学生往往对单位"1"判断不准,造成解题方法错误.一道题究竟有多少个单位"1",如何正确地找出来,这是非常重要的.正确找到题中的单位"1",能顺利解题,否则就无从下手,甚至方法错误.  相似文献   

7.
今天上午,我在批改学生第四单元语文检测习题时,改到了一道颇启人深思的病句修改题目——"时针走了一圈.呀!一分钟过去了." 学生在做这道题时,出现了如下五种答案: 1.时针走了一圈.呀!一小时过去了. 2.分针走了一圈.呀!一分钟过去了. 3.呀!一分钟过去了,时针走了一圈. 4.秒针走了一圈.呀!一分钟过去了. 5.时针走了一圈.呀!十二小时过去了. 批改完试卷,我仔细统计了一下上述五种改法的人数,分别为7、16、6、12、4.面对着这么多的错误答案,我陷入了沉思:为什么这道与生活如此贴近的病句修改题,这道反映我们基本生活常识的语言题,学生竟然会修改得如此"离谱"呢? 下午放学后,我特意留下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学生,就这道病句修改题与他们进行了一番对话,以期找到学生错误答案背后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8.
<化学教学>2003、3期介绍了C60分子模型的一种制作方法,需分别裁剪20个正六边形、12个正五边形,然后将它们粘接到一起.这32个多边形共需进行90条边的粘连,较为繁琐.现笔者介绍一种制作方法,裁剪、粘接一次完成,方便快捷.笔者在一次课外活动让学生学着做,半小时不到,学生们全都做好了.  相似文献   

9.
教学案例: 教学"认识图形"时,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一道练习题:"在一个正方形里剪去一个角,剩下的图形是几边形?在下图中画出不同的剪法." 我预设学生的答案为五边形、四边形、三角形.如下图: 课堂上,学生很容易得出这三种剪法,教学似乎很顺利.正当我要出示下一道题时,一学生举手说道:"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我不置可否地将他画的图用屏幕展示(如右图),看到图形,其他学生纷纷说道:"不对,不对!不能这样剪!"  相似文献   

10.
男生A成绩很差,老师为保护他的自尊心,判卷时"宽大无边",有的老师甚至根本不看卷,打上个60分就算完事,而A拿到试卷后只,瞥一眼就随手扔到别处.新调来的B老师认真阅卷,结果A却只得了十几分.B老师把试卷递给A,并说:"你是学生,我是老师,批改试卷是我的职责.你仅答对几道题,我就只能给你相应的分数.只有这个分数才真正属于你自己."  相似文献   

11.
[案例回放] 上完"比赛场次"后,全班学生都全神贯注地开始做课堂作业本的第21页了.此刻我做好下水作业,像往常一样巡视着学生作业的情况,突然有个男孩指着作业本上的最后一题说:"老师,这道题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从直观到抽象呢?我的做法是在学生思维的转折处搭好由具体到抽象的“桥”,帮助学生脱离直观达到抽象。例如“除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我注意搭好三次“桥”,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第一次搭“桥”,借助学生分粉笔的各种分法,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先出示一道准备题:“把6支粉笔分给2个小朋友,有几种分法?”在学生发现许多不同分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姚军林 《甘肃教育》2014,(23):106-106
正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题促学,以学促教"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力保证。那么,设计课堂问题时,教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一、问题要有趣味性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才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趣味性,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这样就能使学生集中精力积极思考。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时,我让学生观察教学楼正前方的正六边形花坛,提出这  相似文献   

14.
[案例] 小学数学中的"分类"教学,涉及按同一标准和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在教学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后,我出示了皮球、杯子、纸盒(共6个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学生运用已学的分类知识把这6个物体按类型、大小等进行了分类.正当我准备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时,一个学生举手要求发言,嘴里还大声地吼着:"我!我!"课堂刚恢复的宁静又被他打破了."你还有其它分法吗?""有!"他的回答很肯定.我把他请了起来.他说:"还可以按水分."我一头雾水."什么叫按水分?"没等我问完,他就迫不及待地解释到:"水杯和皮球遇到水不会坏,纸盒遇到水就坏了,所以还可以把它们按水分成两类."吐词清楚,语气肯定.我愣了一下,为他鼓起掌来,其他小朋友也跟着鼓掌."老师明白了,你的意思是按水对物体的作用来分.你的想法真好!所有小朋友都能像他那样把自己的小脑筋动起来吗?"他喜滋滋地坐下了.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评价中来,体现平等、民主的思想."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具体操作呢?我看到一本<特级教师魏书生和欧阳代娜的教书育人之道>(漓江出版社),其中魏书生老师在"作文教学篇"中谈到了学生自己批改作文的具体做法,对我很有启发.魏老师要求学生从十个方面给文章(主要是记叙文)写出具体的评语.每个方面给5分,满分为50分.  相似文献   

16.
我认为,出示这样的题目毫无意义. 首先.新授课所安排的教学环节、练习设置应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以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年龄特点为出发点."各人眼中的20"这一教学内容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年龄出发,让学生学会用各种方法来分割20的集合.也就是要求学生利用加法的策略来找到乘法题的答案,为后继学习作好准备.  相似文献   

17.
工程问题的教学,我自以为过关了.不料,在一次含两道工程问题的考试中,我教的学生只有三人解对了这两道题目.这一情况令我大吃一惊!学生的错误情况大致如下:题1.一件工作,甲工人独做,?小时完成;乙工人独做,6小时完成.若两人合做,几个时可以完成?这道题绝大部分学生将其列式成"1÷(? ?)",极个别的甚至还列成了"1÷(? 6)".这反映绝大多数学生虽能写出乙工人的工作效率为  相似文献   

18.
我像往常一样,走进教室准备上课;只见王云拿着试卷说:"老师,这道题我对了."怎么回事?接过试卷一看:糟糕,把对题给批错了."哦,是批错了,就这样吧."我轻描淡写地敷衍了一句."老师,我对了,您应该改过来."没想到她不肯罢休.我不耐烦地说了一句:"加上那一分能怎么样,还不是那么低吗?"  相似文献   

19.
《化学教学》2003、3期介绍了C_(60)分子模型的一种制作方法,需分别裁剪20个正六边形、12个正五边形,然后将它们粘接到一起。这32个多边形共需进行90条边的粘连,较为繁琐。现笔者介绍一种制作方法,裁剪、粘接一次完成,方便快捷。笔者在一次课外活动让学生学着做,半小时不到,学生们全都做好了。  相似文献   

20.
<正>一、"乱花渐欲迷吾眼"——真是太粗心了吗现象描述1:我把题目抄错了。上完"一个数除以整数"后,我给学生留了几道练习题,其中有一题是3.5÷14,居然有4个学生做上来是53÷14,还有一个学生跑到办公室来问我说:"老师这道题目你出错了,除不尽的。"这些学生订正以后,都觉得是自己太粗心,把题目抄错了。几天后进行单元测试,3.484÷5.2,也有3个学生做成3.484÷2.5,其中两个是前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