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创作了西汉时期的《巾舞歌辞》是我国现存在最早的戏剧剧本。《巾舞歌辞》存在的事实表明,我国有剧本可考的戏剧史应上溯到西汉时期。  相似文献   

2.
姚小鸥教授《洛道五丈渡汲水———〈巾舞歌辞〉抄袭事件与汉代中原地区的道路交通》 (《学术界》 2 0 0 1年第 4期 )一文指责赵逵夫教授《我国最早的歌舞剧〈公莫舞〉演出脚本研究》 (《中华文史论丛》 1989年第 1辑 )、《三场歌舞剧〈公莫舞〉与汉武帝时代的社会现实》 (《西北师大学报》 1992年第 5期 )两文“抄袭”了杨公骥先生《西汉歌舞剧巾舞〈公莫舞〉的句读和研究》 (《中华文史论丛》 1986年第 1期 )的成果 ,“对前辈学者的工作肆意排诋” ,引起各方关注。西北师范大学科技处组织专家对相关文章进行了核对研究 ,认为赵文一开头即标明杨公骥先生的论文 ,并说明刊于何处 ,明确指出“有的地方与杨先生看法不谋而合” ,“但还有些心得或为杨先生所未道及 ,或与杨先生看法有所不同” ,文中征引“杨说” 4 0余次 ,完全符合学术研究规范。为使读者客观全面地认识事实真相 ,厘清《公莫舞》研究史上杨、赵两先生各自的贡献 ,西北师范大学科技处按照学校领导实事求是的要求 ,并征得《中华文史论丛》编辑部的同意 ,建议本刊重刊此文 ,供读者与杨文参看 ,以得出公允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姚小鸥《洛道五丈渡汲水》一,已背离了正常的学术争鸣与批评。该对赵逵夫先生关于《公莫舞》的研究作了严厉指丽,谓其“抄袭”、“剽窃”杨公骥先生的研究成果,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本从《公莫舞》的研究史,赵、杨研究的比较,以及赵的贡献与其所遵循的学术规范等方面,对该予以反驳,并论及其在学术批评方面的缺失。  相似文献   

4.
赵逵夫先生关于《公英舞》的研究文章,是对杨公骥先生相关论文的肯定和支持,也就一些关键疑难作了补充和商榷,多所创获,在研究上有长足的进展。姚小鸥先生的文章对赵文作了许多指责。本文从《公莫舞》的研究历史及现状,对姚文的主要指责再作具体的商榷。  相似文献   

5.
《敦煌歌辞总编》校读记蒋冀骋任半塘先生的《敦煌歌辞总编》著录歌辞1300馀首,收罗之广,用力之勤,迄今为止,当以此书为最。尤其是歌辞下所附各家的校勘成果,更可以视为一部敦煌歌辞的研究简史。是研究敦煌歌辞的必备参考书。誉为敦煌歌辞之功臣,殆不为过。然智...  相似文献   

6.
关于《阿干之歌》的若干问题周建江《青海社会科学》1987年第1期发表了阿尔丁夫的文章:《关于慕容鲜卑〈阿干之歌〉的真伪及其它》,首次披露了与历史上只知有其名、而不见其文的《阿干之歌》有关联的《阿干歌》的歌辞,其歌云:阿干西,我心悲,阿干欲归马不归。为...  相似文献   

7.
《湘君》是《九歌》中的名篇。东汉王逸把它注释成祭祀湘水配偶神的歌辞,完全丧失原意,历代因之,影响极深。本文根据先秦文献一字一词一义考证法,将《九歌》原意破译出来了,它是楚国顷襄王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黔中郡军民汇合力量一致抗秦的历史文献。《湘君》只是这篇历史文献中的一段抗秦事迹。  相似文献   

8.
《白纻歌》是著名的乐府歌曲,源于三国时的吴地,从三国时期到唐代传唱了数百年,唐代曾风靡一时。考察唐代音乐发展变迁的情况、《白纻歌》曲调及辞旨、辞体,可以认为,唐代《白纻歌》存在两个"版本",《白纻歌》在实际表演中有和声和送声。  相似文献   

9.
《九歌》是一组具有国家祀典性质的祭歌,用于大型、重要的祭祀活动。《楚辞》中《九歌》的歌辞与宫廷一般的《九歌》之辞不同,是屈原于沅湘南郢之城邑为当地贵族及部落首领或酋长、土王们祭祀时改写或创作的歌辞,而绝非一般现代意义上的“民歌”或民间祭祀之辞。  相似文献   

10.
杨伟旗 《文教资料》2013,(31):83-84
逯钦立遗著《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堪称先唐诗歌总集之集大成者,但难免存在疏漏。以先秦诗为例,错误类型大致有十一类:非歌辞而误为歌辞、歌辞不完整、歌辞误字、歌辞校文错误、歌辞参校文献版本不明、歌辞重要文献失校、歌辞出处错误、题解概括有误、题解征引错误、题解征引文献时代较晚、句读不当。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