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从记者选择第一手材料,到编从辑对记者、通讯员稿件的选择加工,再到主任、总编对稿件的最后定夺,无一不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过程。而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看,记者对于新闻事实的选择是所有环节中最重要的,因为“记者对于新闻事实的认识水平决定了新闻作品的水平,新闻作品的水平又影响到受众对新闻事实的认识水平。记者认识和反映新闻事实,是新闻实践各种力量的交汇点。”  相似文献   

2.
段金泉 《军事记者》2007,(11):57-58
新闻采访中运用最广泛的方法是访问,访问是通过提问和交谈的方式弄清事实真相,收集构成新闻事实的第一手材料。提问的质量如何,常常会影响到采访的成败。提问得  相似文献   

3.
煤矿新闻采访是指为了对煤矿新闻材料进行搜集、撰写煤矿新闻稿件进一步开展的调研活动,每一篇稿件都需要记者组织有关的采访活动。为了获得有价值的新闻内容,在采访活动中用一定的技巧势在必行。主要分析了煤矿新闻采访的性质,煤矿新闻线索的来源,煤矿新闻的采访技巧。  相似文献   

4.
老杨 《军事记者》2009,(3):71-72
采访,顾名思义,包括“采”和“访”两大内容。所谓“采”,就是对新闻稿件所需素材的寻找和采集;所谓“访”,就是对新闻事实的主人公、见证人或知情者的调查和访问。采访是新闻采写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而在采访过程中,最关键和决定稿件成败的工作,莫过于“问”了。善于“问”,就可以获得充分而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为新闻稿件的顺利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新闻报道以采访为基础,而丰富多样的新闻素材是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何种新闻采访更具技巧性,使新闻报道更加鲜活、生动。本文对新闻采访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充分挖掘生活工作中的每一个精彩瞬间,获得新闻第一手材料,并不断加强新闻采访的技巧性。  相似文献   

6.
冯杰 《军事记者》2009,(2):56-57
新闻采访中,“搭桥”是一种艺术。它的核心是找到使采访对象感兴趣的相似点或接近点,使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从“生”到“熟”,营造和谐的采访氛围。许多报道员由于种种客观原因,缺乏搭桥艺术的培养,常常很难短时间内使采访对象敞开心扉,导致第一手材料不够鲜活丰润,没有深度,写出的稿件自然不易出彩。联系实际,笔者对如何在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搭桥谈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7.
靖鸣 《新闻传播》2005,(9):42-44
新闻工作从采访到编辑,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新闻敏感,新闻敏感贯穿于新闻传播活动的始终,具体表现在记者的采访和写作过程中,以及编辑的选择稿件,修改稿件,组织稿件,组织版面(节目)等等。大量的新闻实践也充分说明,不仅在记者的发现,捕捉新闻和表达新闻事实的诸环节需要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8.
柏小川 《新闻界》2001,(5):71-71
所谓背景材料,就是指与新闻事件相关的历史和环境材料,它虽不属于新闻事件本身,但却是一种存在的事实,可以用来衬托和说明新闻事件,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运用得当,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此,笔者深有体会。1999年8月19日中午1时许,我随部队前往驻地乐山市苏稽镇营救被洪水围困在一座孤岛上达三天三夜的50多岁的老汉,到达现场后,我就按事先拟好的采访提纲对周围的群众和被救老汉进行了采访,得到了比较翔实的现场第一手材料。回部队后,根据采访的第一手材料,写出了800多字的《武警营救被困村民》,但始终感觉…  相似文献   

9.
随着当下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新闻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的最基础的活动,新闻采访已经成为新闻工作者取得新闻素材的最主要的手段。然而,新闻采访时必定需要一些提问,新闻工作者要想获得第一手的重要的材料,必须注意在采访时的提问技巧,本文主要针对在新闻采访时怎样做出有效的提问技巧,让新闻工作者能够更好的获得新闻材料。  相似文献   

10.
《视听界》1989,(6)
编辑同志: 最近,有几位业余通讯员朋友向我倾说:他们在采访时存在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生怕写出去的稿件不被报纸或电台录用,怕再遇上采访对象不好交待。因此,有些新闻稿件不敢直接去采访,常常道听途说。这样不仅不能掌握第一手材料,而且容易  相似文献   

11.
齐永 《新闻爱好者》2008,(10):96-96
采访的“原态度”,就是记者在获得新闻线索后,进入实际采访前的对新闻事件的基本看法,基本立场。在很多时候,采访的“原态度”几乎决定了采访的方向,决定了采访时有意图的提问以及采访时的情感趋向,而一般来说,这种情感趋向在稿件中都会有强烈的表现,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采访的“原态度”甚至决定了稿件的走向。  相似文献   

12.
新闻暗访,也称为隐性采访或者是秘密采访。由于这种采访得到的往往是比较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可信度高,说服力强,舆论监督作用大,所以深受群众欢迎,成为时下新闻记者挖掘深度新闻的常用手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正>新闻主要以事实为依据,包括策划、采访、编辑等多个环节。客观事实、记者采访、编辑制作、播出或刊出到受众,至关重要的环节是掌握第一手材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采访掌握、获得事实的原委,就相当于获得的"食材","食材"的优劣决定着新闻稿件的质量,所以采访提问就充满着艺术性,记者在和不同的采访对象,在不同的情况下,提问的方式方法,必然会产生和创造出不同的效果,同时也反映出记者的功力和水  相似文献   

14.
运用隐性采访的形式获取某些新闻事实,已是新闻媒体常用的方法。所谓隐性采访,又称暗访,是新闻记在不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运用拍照、摄像或录音等各种方式获取新闻事实的行为。通过隐性采访,记往往能得到比较真实的第一手材料,特别是电视媒体的暗访、偷拍,产生  相似文献   

15.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睿 《新闻窗》2009,(2):42-43
作为一个记者,要想写出一篇好的新闻报道,前提是要采访,通过采访获取大量的材料,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文章结构,取舍素材,才能成就一篇好的新闻稿件。“记者不开口,材料难到手”。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采访对于新闻创作的重要性,而提问又是其中的关键。提问,是谈话采访的核心,它是记者与被采访者通过对话来进行语言交流的一种方式。提问得当与否,  相似文献   

16.
新闻采编工作是传媒工作人员对新闻信息进行认证、收集、制作的过程,主要包括采访和编辑两大部分。在我国绝大多数县级电视台中,新闻节目是县级电视节目的主心骨、核心内容。新闻节目制作的好与坏,直接决定着一个县级电视台的发展前途和命运。而在这个过程中,新闻记者担负着第一手信息的认定,对研究对象的调查研究,事件的解读以及稿件的编辑整理等重要职责。为了取得很好的舆论导向,收到良好的传媒效果,扩大县级电视台的影响力,提高县级电视台记者新闻采编能力,显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常虹 《记者摇篮》2004,(12):39-39
批评报道因其有较强的针对性.往往采访对象由于怕“家丑”外扬。而千方百计地阻挠采访。或是一问三不知,或是推三阻四。而作为新闻单位的记者在采访时受其工作特点的限制.不可能像公、检、法、司那样去依法采取非常手段调查取证,这样很难掌握第一手材料。那么在写批评报道中.怎样才能打开突破口.使采访能够顺利进行.完全掌握第一手材料,写好批评报道呢?我认为以下三点能够对采访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采访是新闻工作的重要环节。面对不同的环境和人群,记者要通过有针对性的访问、观察等方式采集新闻材料,在这个过程当中,记者的言谈甚至形象都将影响双方沟通的效果。那么,怎样做才能在这个过程中与被采访对象进行心灵上的交流,来挖掘对方的内心世界,从而得到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呢?本文以央视新闻记  相似文献   

19.
新闻报道离不开主题。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是新闻舆论导向的标志。在新闻采访与写作中,记者有主题意识,将有助于记者更好地进行采访和写作,提高新闻稿件的质量。带着主题采访,也有利于记者对材料的选择。主题的确立,有助于增强记者的采访主动权。记者心中有了一个主题,就会根据主题的要求取舍材料,选择最能表现主题的题材,使采访更加有的放失,更加易于深入发掘。主题的确立,有助于增强报道的深度。社会生活纷繁复杂,  相似文献   

20.
记者的采访技巧很多,打个电话、传真个材料、发个电子邮件,就能很快地完成一篇稿件。但是这些都不容易抓到活的东西,只有进行深入采访,才能获得更多的鲜活材料,才能感受到人民群众的真实情感,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新闻稿件。那么在具体采访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做好深度采访呢?深度采访有没有技巧和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呢?和其他新闻采访相比,深度报道对技巧性的要求有着更加具体的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