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虚实”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求“虚”与“实”的妙用 ,追求一种“虚实相生”的审美模式。虚实分写 ,情景互见 ;实象涵虚 ,融情入景 ;虚中有实 ,景藏情中 ,是“虚实相生”的三种常见形式。  相似文献   

2.
老子的“大音希声”是以比喻来说明“道”的特点的,它波及到文艺创伤中“有”和“无”、“虚”和“实”的关系问题,虚实结合、重虚的方法,表现出中国古代文艺不同于西方的重要美学特点,虚和实的具体含义,在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主要的有:一,虚和实的关系即虚构和真实的关系;二,虚和实 纹学作品中虚字和实字的关系;三,虚和实的关系就是作品中的神形,情景、意境的对立,四虚即文艺作品,中未直接描写的部分,实即直接描写的部分,对文艺创伤中虚实关系的处理,大致有两种:一是实以引虚,二是虚中孕实,无论实以引虚或虚中孕实,均应虚实相济。  相似文献   

3.
关于古代历史小说的虚实问题,理论界主要存在三大倾向,即传信尚实倾向、传奇贵幻倾向和虚实相生倾向。三种倾向在虚实主张方面各有侧重,其中“虚实相生”理论更符合历史小说的文体特性。  相似文献   

4.
自从历史小说问世;就产生了关于历史小说创作虚实问题的争论,并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理论流派,一是“羽翼信史”派,一是“虚实相生”派。“虚实相生”的观点最终被普遍承认,从纪实到虚构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趋势;历史小说作为小说之一种,势不能免。  相似文献   

5.
西方语法的“团块”写实原则与汉语语法的“疏通”写意原则的差异是一种文化差异。中国古代“有无相生”哲学使汉语句子打破几何学意义上的团块,虚实相间,人详我略,削尽冗繁,不滞于形,其功能不是描述性的,而是启示性的。汉语句子结构与实相间之“虚”几乎涵盖了所有句子成分和词组成分。除了这种有形之虚外,更有依赖语境之实相资的无形之虚。汉语句子中虚位的设置依赖话题、施事、泛指、平行结构,对话等语篇因素的制约,虚位的解读依赖于以大观小的领悟。  相似文献   

6.
所谓虚实相生,原本是我国传统的绘画技法。中国绘画史上有不少运用这一手法的成功范例。如“竹锁桥边卖酒家”,据说那高明的画家并不是将酒家、人物、酒坛、小溪、竹林等等什么都画出来,而是只画了小桥流水、一丛青翠的竹林、竹梢上斜挂的一幅酒帘。再如“深山藏古寺”,也只有高手画的是一个和尚在山脚的溪边汲水。不难看出,绘画中“虚实相生”实际上是一种含蓄技法、空白艺术。作力求通过有限的“斑”让读去窥视完整的“豹”,从而达到以最小的篇幅表达最丰富的内容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庄子“物化”说的本质就是通过消除物我在形骸上的差异,达到相互交融、物我两忘的一种精神境界,这种境界启发了文艺美学思想中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理论,显示了庄子思想对中国文学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诗歌意境“虚”与“实”的辩证关系,“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创造意境的一条重要的艺术辩证法则和总的创造方法。实现诗歌意境虚实结合的三条途径是:化实为虚、化虚为实、虚实分呈。  相似文献   

9.
“飞白”,原为一种书法艺术,笔画中间露出一丝丝的白地:无墨,断丝。其目的是让观者从有限的“书’中体会无尽的美,充分体会出书者的心境,达到“无处尽有”、“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后来,诸多艺术形式也借鉴并运用了这种艺术。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综合艺术,理应也要体现这种审美追求,让课堂教学有张有弛、动静结合,营造课堂间的“空白”、“间歇”,便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飞白”艺术。  相似文献   

10.
“虚实”是空间概念——平面构成与立体表现;不同的文化观念——“天人合一”与“模仿自然”;形成不同艺术个性的客观因素——锥形的毛笔与扁平的画笔。  相似文献   

11.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移动互联技术等热门技术的基础。通过对单片机课程教学方法、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训练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提出一种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方法,将智能手机作为一种新式教学辅助工具应用于课堂教学,将基于智能手机的虚拟仿真教学与传统实际实践教学相结合,对“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方法进行全新探索,为培养高水平综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浅论谢榛《四溟诗话》"诗的含糊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诗歌中,大量的千古名句具有一种朦胧的意境,诗歌理论中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谢榛论诗,以含糊为美。以“妙在含糊”理论为基点,围绕这一理论,分析诗歌鉴赏如何“以含糊为美”,以及达到这一标准的具体的诗歌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3.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美学史上第一次把审美与艺术的虚实关系宇宙观高度作本体论论证。他借助“气一元论”思想对宇宙生命本体-“道”的“虚实相生”精神作了唯物论的阐释,并由此指明了中国的艺境追求指向“道艺一体”的理想的必然性。这是“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成为“中国艺术思想的核心部分”的哲学原。  相似文献   

14.
作为刘震云转型期的一部重要作品,《温故一九四二》中表现了他对历史的独特思考,历史作为人的历史,是由政治当权者来“自上而下”的筛选从而讲述的,真实的声音被主流话语所遮蔽,留给我们的是支离破碎的真相。刘震云通过他独特的讲述方式,来试图还原历史的真相,来寻找历史的另一种答案。  相似文献   

15.
高中历史课文学艺术史部分的教学一直不太受重视,教师通常所用的几种教学方式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弊端。根据新课程改革“三维目标”和当前高考改革的要求,在开展高中文学艺术史专题教学时,既要注意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意识、历史素养这个“实”,还要注意结合文学艺术特点这个“虚”来教学。只有做到“虚实结合”,才能让历史课堂既有“文化味儿”,又有“历史味儿”。  相似文献   

16.
“行文如行兵,遣笔如遣将”,写作中的虚笔与实笔写法,尤如三十六计中的“围魏救赵”,它妙在本要“救赵”却不直接“救赵”,而出人意料通过“围魏”手段来巧妙地表现“救赵”的目的。写作中“虚笔”与“实笔”虚实相生,相得益彰,同时又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相似文献   

17.
虚与实是文学艺术广为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虚,多指空灵超脱或引人产生联想、补充的笔墨;实,指真实具体的描绘文字。它们是一对矛盾的辩证统一体。“虚”并非是虚无缥缈,而总是依托于一定的“实”;“实”也不等同于生活中的实,而是艺术再造的“实”,导向一定的“虚”。构思行文过程中.虚笔与实笔兼使,二者密切配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这种技法即所谓的“虚实相生”。我国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论诗有言,诗家写景“必须写得又清真又灵幻”。这其实是对诗“贵虚实见意”的强调。所谓“写得太实则无诗”,此理也同样适用于写作中,请看《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关羽“温酒斩华雄”一段的精彩描写。  相似文献   

18.
“虚”即艺术空白 ,在文中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 ,一是“无”,二是“神”。“无”是与“有”相对而言的 ,即通过有限的文字表达无限的内容与情感。如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写到 ,柔石遇害的噩耗突然传来 ,“我”被震惊了 :“原来如此 !……”短短四个字 ,单独成段 ,蕴含了多少未尽之意 !简短有力 ,耐人寻味……“神”是相对于“形”而言的 ,即通过绘“形”而传“神”。如“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传神 ,境界全出。又如《祝福》中描写“我”最后一次见到的祥林嫂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还可以表示他是一个活物”传神地刻画出…  相似文献   

19.
为破解智能制造“三高三难”问题,满足多样化生源个性化培养需求,实现产业人才知识增量能力升阶的新要求。立足高质量高效率人才培养目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重构教学要素,建立“沉浸式环境支撑、个性化资源服务、虚实体师生互动”三层教学模型;并从教学新平台搭建、活页教材开发、虚实教学实施三个方面系统论述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和基本方法,创新一种可供借鉴的智能制造类课程“虚实结合”的教学改革新范式。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化语境中的言说方式的“虚实相生”,在意义的生成上体现的是一种二元相生的阐释模式,“虚”与“实”二元的对立,转化和整合的动态张力,给我们提供了诠释中国诗学意义的另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