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敬轩 《双语学习》2007,(5M):68-70
“就”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用法非常灵活,包括介词,副词,和连词用法,前人对“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副词用法上,对介词的研究较少,本文从语法化的角度出发,研究“就”从动词向介词演变的轨迹,揭示汉语介词“就”从古汉语动词,向近代汉语介词“就”演变,又向现代汉语介词“就”演变的一个历程  相似文献   

2.
“就”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用法非常灵活,包括介词,副词,和连词用法,前人对“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副词用法上,对介词的研究较少,本文从语法化的角度出发,研究“就”从动词向介词演变的轨迹,揭示汉语介词“就”从古汉语动词,向近代汉语介词“就”演变,又向现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取了晚唐五代至宋时期的八种口语化程度比较高的文献,对"他人""旁人""别人"的用法进行了穷尽式调查,并结合它们在上古、中古时期及现代汉语方言中的用法,考察了它们在近代汉语初期的替换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4.
汉语由上古的19个声母发展到中古的40个,这一演变是重韵轻声的体现。福建方言因人文地理诸种因素,既保留上古语音的痕迹,又打上中古语音的烙印,故为研究汉语从上古到中古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本文列举并分析福建三大方言群、七个主要方言的重要实例,以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为序,对汉语声母从上古到中古的演变加以粗略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相对于上古汉语而言,中古汉语副词序位变化较大,出现了一些上古汉语不存在的序位安排,其表现形态更为丰富;这些变化大都又被近代汉语所因袭,只不过序位安排愈加灵活,同时,中古汉语某些副词序位逐渐消失,趋同与现代汉语;制约汉语副词序位演变的因素包括语义、句法、语用三个层面,在具体的副词位置演变中,有时是多种因素综合起作用;中古、近代汉语中不存在副词作后置状语的语法现象。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介词"从"的历史演变情况进行了简述,对南朝齐梁时期道书《真诰》中的"从"字用法进行了完全统计,其介词用法已占主要地位。对"从+表人名词+V+(N)"格式中"从"的词性判定进行了讨论,认为表人名词或人称代词进入连动结构中"从"的宾语位置,也可能引起"从"虚化为介词。  相似文献   

7.
《大宋宣和遗事》中的"将"其用法可分为名词、语素、动词、副词、介词、助词六类,其中:名词、语素、动词、副词保留了上古中古汉语的一些用法特点,是承接发展的,而介词"将"和助词"将"却有了其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8.
"首"在汉语中是个贯通古今的量词。它产生于西汉,中古和近代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到了现当代汉语,量词"首"沿用了古代的部分用法,但其称量的事物范围大大缩小了。探索量词"首"的源流,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汉语量词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探讨了《孟子》前后"斯"字用法的演变及其逐渐消失的原因。《孟子》之前,"斯"字不仅出现的频率高,而且用法相当复杂。《孟子》之后,"斯"字虽然仍在使用,但其功能、意义都有了明显收缩。中古以后除仿古外,"斯"字已极少出现。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考察中古入声字在近代徐孝《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中的演变情况,为"入派四声"提供较为准确可靠的说明,以及这些字的声调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系统的形成是语音演变的结果。这个过程包括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对汉语声母系统演变过程进行梳理,理清其各个时期的发展脉络及其规律,对声母系统的细化和个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春秋繁露》作为研究秦至汉初汉语语法的重要著作,也是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过渡时期的重要文献,其中值得研究的语法现象很多,尤其是虚词的研究。本文对其中的所有“与”字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探究“与”字的历时演变。  相似文献   

13.
本文考察了"博"在中古时期的用法,发现"博"在中古时期带有鲜明的方言色彩,主要出现在北方文献中.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博"从上古到近代的发展轨迹进行了勾勒.  相似文献   

14.
通过考察汉语身体量词在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四个时期的文献用例,对其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得出其演变的动因不仅和汉语自身双音节化的趋势有关,而且和遵循语言准确性及经济性原则也有关系。  相似文献   

15.
《太平经》是我国道教的第一部经籍,其语料价值日益受到汉语学界的重视。有关《太平经》的注本、译本相继面世,但对某些语句的句读尚存在一些分歧。文章从介词用法的角度,运用中古时期介词的相关用法对三家《太平经》注本中数例存在句读分歧的语句进行辨析,认为研究并掌握中古汉语介词的使用情况,对正确句读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梳理“拿”字的语义语法演变过程,并与“把”相比较,发现两者有明显差异:“拿”字语法化为处置式介词的过程明显要快于“把”;“把”在文献中有被动式介词的用法,而“拿”字在通语中没有作被动标记的用法,却在现代汉语方言里出现了。本文从语义的差别性角度来解析这些现象。  相似文献   

17.
简述《水浒传》中"将"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是一个用法比较复杂的词,其语法功能可分属不同类别。本文将以近代汉语用例的典型代表-《水浒传》为依据,考察“将”在那个时代的所有用法:作名词、副词、介词、动词、助词等使用,为“将”在近代汉语中的断代描写提供依据。并且还发现了“将”的发展、演变过程实际上就是一条汉语实词虚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考察了时间介词"去"的产生时间及其在近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其次深入探讨时间介词"去"的产生过程及其演变消失的原因,最后讨论了"去年"、"去岁"中的"去",说明这里的"去"不属于时间介词用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对上古八部代表性的典籍穷尽性调查的基础上,从共时与历时的角度总结归纳了整个上古汉语介词的基本面貌;并从系统的阶段性、系统的适应性两个方面揭示上古汉语介词向现代汉语介词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20.
中古汉语时间介词的演变包括其产生和消失两个方面,笔者首先考察了中占汉语新生时间介词的产生动因,即主要是由句法语义因素、同步虚化因素以及认知因素等几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次分析了中古汉语时间介词发展到近现代而消失的原因,即主要是由时间介词系统内部的同义竞争、同义替代和功能分化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