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3年,笔者曾参加过一个新闻研讨会,在会上,一个议题引起热烈讨论——记者应该是“杂家”还是“专家”。虽然讨论结果以“杂家说”占主流结论而结束,但笔者认为,记者在自己的报道主方向上应该力争成为“专家”,只有成为专家,才能确保所报道的内容真实准确,才能够更好地为广大受众服务。  相似文献   

2.
“跑线记者”离不开所跑战线的日常工作,这些工作有行业会议,战线中的一些日常或动态性工作等等,可如何跑好战线,让战线中的新政策,以及贴近百姓生活的工作“变成”新闻,相信所有媒体的“跑线记者”都会思考。我认为,要想把战线中的这些工作“变成”新闻,“跑线记者”必须要有理性的思维,要在跳出“事物性”报道的同时,从中找出不同点,然后再通过认真思考,才能在所跑战线中找出新闻来。一、行业会议是“跑线记者”寻找新闻的“起点”应该说,任何一名“跑线记者”因“跑线”年头不同,他们对事件的观察、思考和认识都会不一样,可是要想把战线…  相似文献   

3.
普通读者看报纸,可能不会想那么多,比如哪条是教育新闻,哪条足时政新闻,哪条是社会新闻……而对于我们记者来说,新闻有着严格的分类,记者也因为跑的战线不同,有着“时政记者”、“产经记者”等各类头衔之称。  相似文献   

4.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我特别喜欢于谦的《观书》,做编辑喜欢博览群书,如饥不择食,偶有所得便似春风满怀,知识也就很驳杂。16年前我在一篇短文中说:“人们常说‘四不像’,我是八不像都有了。”这是报纸编辑工作特点造就的特色。后来我读到清华大学教授刘建明为《新闻边缘学科概论》作的序言谈到:“有人说记者是杂家,我认为只说对了一半,应该说记者既是杂家又是专家,一杂一专,意味着全才。新闻工作者要成为专家,必须是个合格的杂家…  相似文献   

5.
“新闻敏感是记者编辑发现和判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新闻敏感至关重要,它是记者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其职业个性的集中体现。高度的新闻敏感是一个记者在政治上业务上成熟的标志。新闻界大多是从新闻学角度看新闻敏感,但我们在“新闻敏感”这一概念中,会觉得可以将“发现”、“判断”、“能力”这几个关键词归入心理学范畴。这说明“新闻敏感”这一概念带有新闻学和心理学交叉学科的性质。  相似文献   

6.
李竞 《青年记者》2001,(1):49-50
老同志做好“传帮带”,这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是笔者通过多年实践,觉得有必要对这一老话题再次提出探讨,进行重新认识。“传帮带”这是新闻战线的光荣传统,它就像接力赛,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许多新闻战线的老前辈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把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良好的工作、采访作风,传给青年一代,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新闻工作者;许多新闻战线的年轻人,也就是在“传帮带”中,受到启发,学到知识,得到锻炼,获得成功,使新闻战线人才辈出,长江后浪推前浪。  相似文献   

7.
甲:党中央要求干部专业化,你却提倡什么做一个“杂家”,这不是同中央的要求背道而驰吗? 乙:你理解错了。我说的“杂家”,是指新闻工作而言,并不是泛指各条战线上的干部。甲:可是有些人确实是这么认为的:新闻战线上的干部,各行各业都接触一点,各门知识都有那么一星半点,因此是“半瓶子醋”,“万金油干部”。难道你也希望新闻干部就局限于这么一个水平吗? 甲:且慢,咱们先  相似文献   

8.
当记者几乎天天都要写新闻,但要获个大奖却不容易。我做记者十余年,也淘得一点“金”。这其中《农民出资奖园丁》荣获河北新闻奖二等奖,新华社也给以播发,给我的感触很深。我觉得要写出好的获奖作品,唱好“识金”、“抢金”、“掘金”的“三部曲”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9.
吴晓春  闾春飞 《新闻界》2005,(5):60-61,55
自从新闻事业诞生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报人、学者和政治家都非常重视新闻人才的培养和对新闻人才理论的探讨,提出了许多造就新闻人才的理论主张.其中如何建立记者的知识结构问题,一直是人们探讨的重要话题.但纵观以往人们对记者知识结构问题的探讨可以发现,很多研究大都是从记者应该获得和具备哪些知识或者什么样的知识来看待记者的知识结构问题的,并且形成了“杂家”说、“专家”说和“专与博结合”说等观点和理论.这些观点和理论虽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合理性,但缺乏与具体新闻实践的有机结合,只是从静态的角度来看待记者的知识结构问题,通常具有较强的理想主义色彩.实际上,记者的知识结构应该是一个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动态建立的过程,并且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动态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更有利于有效地实现记者的价值.因此,重新审视记者的知识结构问题,无论是对于新闻理论还是新闻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以往,我们只注重培养“杂家”式的记者,记者对知识的掌握不求其精只求其广。这种标准早已不适应世界的日新月异和科学技术的飞速更新,读者阅读需求和水准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专业化标准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记者必须具备较专业的知识,对某一个或某一些领域的专业知识有较深的了解,成为某个行业的“专家”以至“权威”,这样才不至于写出“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的文章。写环境新闻的记者如果对环保这一领域有所了解,有一定的专业水平,从事环境报道时往往能够发现环境新闻、写好环境新闻。  相似文献   

11.
年初去省内一城区采访,该区宣传部长言谈之中深为自己辖区内的宣传报道工作没有起色而苦恼。他说:“部内搞文字、摄影、录像的都有,可就是抓不出好新闻来。其中的原因,我观察了很久,也琢磨了很久。觉得他们应该向记者学习,你们记者也不是什么都会,都懂,关键是会问。”这最后一句话,点出了“记者是杂家”的职业特征,也点到了记者采访的基本  相似文献   

12.
杨晓白 《青年记者》2004,(10):68-69
从艺术专业转向新闻专业,对莎拉·斯卡夫来说是个很重要的决定,这将改变他的职业生涯。“我考虑了很多新闻高校和这些学校提供的课程,”这位马里兰大学的美工和美术史专业的双学士说,最终斯卡夫选择了母校马里兰大学菲利普·麦瑞欧新闻学院的新闻硕士研究生课程。相比那些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斯卡夫很喜欢实践课程、精写课程。“我不认为坐在教室里讨论关于写作的几个‘W’会对我成为一个记者有多大的帮助,”斯卡夫说,她现在是《巴尔的摩太阳报》的夜生活记者。如今,新闻学教育界正在展开一场关于如何选择对学生、学校和雇主都有利的新闻教育方式的争论。  相似文献   

13.
从一名基层通讯员到企业新闻干事、特约记者、宣传科长,再到企业报社社长,我在企业新战线上走过了近二十个春秋,在报刊电台发表新闻作品1000多件。回顾我走过的新闻采写历程,总结在新闻采写上的心得,我的体会是做到"九多"。1、多学:这是一个基本功问题。现代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尤其人们把记者称为"杂家",意思是什么都要学习和了解。要在学习好新闻专  相似文献   

14.
今年,我有幸和解放军报军事部副主任高艾苏,参加中宣部、教育部、中国记协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巡回演讲团,先后到武汉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和兰州大学进行了演讲。之所以说“有幸”,是因为我们报社优秀编辑记者很多,获各种大奖的也不少,他们的经历讲一讲都很感人,我只是报社的一个代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记者采访我时,我跟他们说:“请一定拍摄一下我们报社的大门,我只是这座大门里的一名记者。”这一路,压力很大。我和高艾苏是分开的,每个演讲团,只有一名穿军装的。在台下学生眼里,自己代表的不仅是解放…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全国新闻战线连续第二年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也是自2011年8月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继续和深化。“春运”、“物价”、“讨薪”、“留守儿童”、“食品安全”、“新农村建设”……在走基层接地气过程中,编辑记者们如何深入一线、如何有效抓“活鱼”、如何与百姓相处融洽引起话题,成为新闻工作者在工...  相似文献   

16.
“获百佳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之后感受如何?”这是近来听众和朋友们经常问我的问题。细细想来竟不知如何作答。我只觉得和那些在新闻战线上默默耕耘一辈子的老编辑、老记者们相比,我实在很幸运。应该说是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把我这个做了七年记者的年轻人推到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位置,给了我一个舞台。 中国广播改革走过了将近十年的历程,主持人主持节目成为大家喜欢的模式。有许多研究生,本科生放弃自己的专业而转行做主持人。那么竟争激烈的今天,我常思考这样一  相似文献   

17.
季嘉 《军事记者》2002,(12):61-61
前不久翻看今年以来的《军事记者》时,勾起了我对步入新闻这一行的回忆。我在军校是学雷达专业的,后来改行当了两年指导员,接茬儿就搞起了教育,跨进新闻这一行,完全是个偶然。记得是1988年初,我在旅政治部当教育干事,当时科里的新闻干事探家了,科长跟我说:“小季,你兼管一下新闻工作。”我琢磨了半天———“管一下”,怎么“管”?还是先“干一下”再说吧。可到真要“干”的时候,才发现我对新闻一窍不通。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嘛!我只好硬着头皮上了新闻这个“花轿”。第二天,我突击看完了一本关于新闻基础知识的书,第三天就…  相似文献   

18.
张严平 《新闻传播》2007,(6):17-18,20
新闻从业人员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时间久了,有的人觉得新闻资源匮乏,无新闻可写,有的记者却佳作频出;面对同一个新闻事件,有的报道平淡无奇,有的人却从中挖出了“金矿”“富矿”,甚至写出了传世之作……如何挖掘和提升事实的新闻价值,这是每一位记者始终都在面对和苦苦探求的问题。本刊特邀请了几位在新闻采写实践上有着较高成就的记者就此话题谈心得体会,希望通过他们的新闻实践,能给大家一些有益的,可供借鉴的经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成为一名记者是很多年轻人的梦想,但当真正从事这一职业,却发现好记者难当。目前,改革进入了深水区,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和飞速变化的社会现实,记者这个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压力与新挑战。如何顶住压力,迎接挑战,在新闻战线上做出一番成绩,成为考验记者决心与能力的重要课题。坚持理想,洁身自好任何从业者都应该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做记者也不例外。记者的理想就是通过采写高质量的新闻稿件,传递信息,引导舆论,传递社会正能量。坚持这个理  相似文献   

20.
李红 《新闻前哨》2011,(5):28-30
众所周知。虚假报道是新闻事业的“毒瘤”。如何治理这一顽症,一直是困扰中西方新闻界的“老大难”问题。在我们党新闻事业发展的历程中.也一直与虚假新闻进行着毫不留情的斗争。近期,全国新闻战线又掀起了新一轮“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