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仲舒是汉代伦理思想的杰出代表,他改交了儒家伦理不受统治重视的历史,促使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董仲舒的儒家伦理与先秦时的儒家理论已有很大的不同,先秦儒家多谈仁义,罕言功利,缺乏具体可操作性的施政方案,董仲舒的伦理思想则体现出政治化、宗教化倾向,并使伦理秩序走向专制化。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为封建社会奠定了正统思想的儒宗人物来说,董仲舒的出现并非偶然。汉武帝举贤良文学时,他在三次对策中,提出了一系列政治主张与施政方针,深得武帝赏识。他的著作《春秋繁露》,又对其政治思想作了某些深化的阐述。这成为我们研究董仲舒政治思想的主要依据。西汉政权至武帝时,已建立六十余年,经战乱、稳定达到了巩固,各种矛盾也随社会变化而有所变化。当时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武帝提出的怎样才能实现和维持“百姓和乐,政事宣昭”  相似文献   

3.
董仲舒作为西汉儒学改造与发展的关键性人物,统合融通了先秦时期的人性同一说,并开创性地提出了人性品级说,对之后各家对人性的论说产生了重要影响。董仲舒"教化思想"以其人性论为理论依据,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体系核心,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儒学的伦理道德思想,迎合了汉初统治者安定民心、巩固政权的需要,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西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得到持续发展的统一王朝。“大一统”社会结构的确立,与西汉前期的治国方略的转变关系密切。建汉之初,统治者以黄老思想代替了秦始皇的君主专制的法家思想,从而使经济恢复,社会稳定。到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达到极盛,所以武帝摈弃了黄老思想,确立儒术为治国方略,完成了治国方略的第二次转变,这不仅加强了皇权,而且使“大一统”的社会结构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结构,对后世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董仲舒、公孙弘是西汉武帝时期的两位著名儒者。董仲舒是公羊学大师,是大思想家,“为群儒首”;《天人三策》是西汉政治更化和文化建设的经典文献,直接影响了武帝政治和文化政策的制定和实行。董仲舒继承儒家的中心观念,如任德而不任刑、仁义礼智信等,且把它们置于通俗的阴阳五行的天道构架中。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平津侯,是西汉第一位封侯拜相的儒者。元光元年,公孙弘对策,天子擢弘对为第一。他秉承武帝之命,著《功令》,具体制订了汉廷置博士弟子员的措施。这表明他精通文法吏事,与陈义高远而疏阔于事的儒生不同。董仲舒提出兴太学的重要建议,公孙弘是兴太学之议的具体践行者。汉廷兴太学,为儒者打开了仕途的通路,儒家“学而优则仕”“得君行道”的理想得以实现。这一方面使专制政治受到儒家之道的影响,且增加了官僚机构中的文化因素;另一方面又把《五经》与儒者置于政治权势下,以达到控制儒者且歪曲《五经》而使之成为专制政治缘饰品之目的。他们二人是同时代人,皆习《公羊春秋》,在仕途上颇有交集,在儒学和功业上相互映衬。董仲舒是一位醇儒,方正严肃,克己复礼,且以仁义之道修身,知行合一。公孙弘的人格复杂矛盾,恢奇多闻,辩论有余...  相似文献   

6.
论董仲舒思想的辩证法因素吴神贵董仲舒是西汉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他为适应封建大一统的需要,以先秦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合道、名、墨、阴阳等诸家思想,构筑了一个汉代新儒学体系,对于董仲舒的哲学思想,过去人们往往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只是简单地贴上唯心主义和...  相似文献   

7.
二 (一) 教材与今、古文经之争 汉代学校中的教材主要是儒家典籍,在这些教材的讲授中又有今文经与古文经之争。在武帝时期,儒学经过董仲舒的加工,成为阴阳五行化的完全适合地主统治的西汉今文经学。 今文经是指汉代学者所传述的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的经书。汉武帝设立经学博士,所用的都是今文经籍。为了更紧密地服从统治阶级的政治目的,今文经学派着重发挥经文的所谓“微言大义”,以巩固封建的“大一统”为中心主张。汉王朝特别重视公羊家的《春秋》学,董仲舒、公孙弘都是以《公羊春秋》起家的。今文经学夹杂着大量的迷信成份,带着浓厚的宗教神学色彩。  相似文献   

8.
张颖 《教师》2011,(2):109-111
董仲舒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对儒学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董仲舒政治思想的出现是西汉社会发展及统治者需求的必然,他在西汉的背景下提出的政治思想理论,直接继承于先秦儒家,同时吸纳、融合了诸子百家,如墨家、法家、阴阳家等学派的思想。这一理论,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需求,满足了封建统治的政治需要,是学术思潮演变的必然结果,不仅对汉代政治取向和政治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汉代以后的中国社会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董仲舒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对儒学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董仲舒政治思想的出现是西汉社会发展及统治者需求的必然,他在西汉的背景下提出的政治思想理论,直接继承于先秦儒家,同时吸纳、融合了诸子百家,如墨家、法家、阴阳家等学派的思想。这一理论,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需求,满足了封建统治的政治需要,是学术思潮演变的必然结果,不仅对汉代政治取向和政治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汉代以后的中国社会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西汉高祖时期到武帝时期,儒学经历了不被重视到成为官方学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时代主题的改变和儒学自身的修改及完整是两条重要的经脉。正是在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背景下,大儒董仲舒为了找到了一条成为官方学说的道路:在吸取了古代其他学派中合理性的内容的基础上,建立了可以用来解释客观现象的知识系统,并且为当时的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治国方略提供理论依据与切实操作方法的庞大思想体系。这使得儒学成为统治中国思想的长达两千多年的官方学说。  相似文献   

11.
庄助和朱买臣是西汉武帝时代杰出的辞赋家和著名大臣,同是会稽郡吴(今江苏苏州)人。 庄助(?—前122年),《汉书》写为严助(为避东汉明帝刘庄的讳而改),是西汉著名辞赋家庄忌的儿子(一说为忌之侄)。庄助生来能言善辩,汉武帝即位之初,在各地选拔贤良,庄助的对策深得武帝赞赏,便被召至中央,任中大夫之职,为武帝出谋划策。在当时武帝身边的侍从中,庄助思维敏锐,能很好地接受武帝的统治思想,常与其他大臣论战,每每获胜。  相似文献   

12.
正《汉书》载"天人三策",是董仲舒的思想总纲,这里发表的西南大学周兵教授、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学邓红教授的论文都围绕"天人三策"而展开,或聚焦其深奥义理,阐发其内在价值,或经此而批判日本学界对董仲舒的否定论调,鞭辟入里,颇值一读。"天人三策"在当时所引起的影响,可能也只限于"天子览其对而异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可能直接源自"天人三策",至少也不会是董仲舒一个人的功劳。从高祖建汉、文景之治,到武帝时代,一批又一批既酷好儒术、又通达事变并富有远见卓识的儒学政治家,从郦食  相似文献   

13.
<正>司马谈,西汉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汉左冯翊夏阳人。生年不详,卒于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享年约50余岁。司马谈在历史上的贡献,可以概述为三个方面:(1)撰著《论六家要旨》,总结了先秦以至汉初学术;(2)提出编写《史记》,并为此积累了资料及撰就了部分篇卷;(3)对司马迁的成长进行了有意识的严格培养和思想上的重要教育。  相似文献   

14.
目前史学界对西汉史分期尚无一致意见,存在混乱状况;主要表现有三:1.将新朝史混入西汉史;2.“汉初”包含的年代太长;3.有些著作中对西汉史分期自身存在着混乱。这种混乱状况不利于从整体上认识西汉史。本文根据对西汉政治、经济、文化演变的综合考察,建议将西汉史分为三个时期六个阶段:(一)西汉前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41年),是西汉帝国建立与巩固,社会、经济、文化恢复发展时期。第一阶段,高祖元年至高后八年,是西汉建立,奠定发展基础阶段;第二阶段,文帝前元年至景帝后三年,是西汉统治进一步巩固,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阶段。(二)西汉中期(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49年),是西汉帝国强盛、繁荣时期。第一阶段,武帝建元元年至后元二年,是西汉帝国发展至鼎盛阶段;第二阶段,昭帝始元元年至宣帝黄龙元年是西汉帝国继续发展阶段。(三)西汉后期(公元前48年至公元8年),是西汉帝国衰亡时期。第一阶段,汉元帝初元元年至竟宁元年,是西汉帝国转向衰落阶段;第二阶段,成帝建始元年至孺子婴初始元年,是西汉帝国败亡阶段。  相似文献   

15.
孔子创立了儒家之道,但是真正使儒家思想得到独尊的则是汉代大儒董仲舒。董仲舒怀着儒者所特有的强烈的忧患意识竭尽毕生所学重新诠释儒家思想,建立了一套天的哲学。在他的理论系统中“天”有3层涵义:自然之天、神灵之天和义理之天,而“天人感应”的思想则最终使儒学获得了统治者的支持,对西汉以及之后的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西汉中期,董仲舒在批判地继承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的基础上,阐明了自己对人性的认识:性未善;教而后善;性三品之分;义重于利。他的人性论观点是对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的综合,它的提出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巍峨壮观的西汉陵群 西汉王朝,自高祖至平帝共历十一个皇帝,时经214年。他们君临天下的岁月,居处豪奢。死后人间威福虽已丧尽,但仍眷恋地上的富贵,于是修建了富丽堂皇的地宫。 西汉帝陵,就其布局而言,大体分为两大陵区。一为渭河北岸咸阳原帝陵区;一为京师东南白鹿原、杜东原帝陵区。葬于咸阳原区的帝陵有九座,西自兴平南位乡向东至高陵马家湾乡,绵延达百里之遥,一线排开,最西为武帝茂陵(今兴平豆马西北)、次昭帝平陵(今咸阳市南刘村东北)、成帝延陵(今咸阳市秦都区)、平帝康陵(今咸阳市大寨东村)、元帝渭陵(今咸阳…  相似文献   

18.
董仲舒是汉代的经学大师,是超过前人与时人的杰出的大政治思想家。他的思想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继承与发展了春秋战国以来与西汉初期的思想学术。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了哲学、经学、政治法律、伦理道德、文化教育、社会经济、历史与民族等各个方面。他的这些思想,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现实意义:奉“元”而起的祭祀、封禅、改历;促进了汉民族的形成与奠定了中华民族融合之思想基础;司马迁的《史记》受董仲舒思想的影响深刻;改变王侯将相养士风气与废除诸侯政治上的权力;君主爱民为民,官吏奉公廉洁;《春秋》决狱、断事深入人心,君臣普遍遵循;独尊儒术之后人才辈出,而且可以自由争论;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经学时代。而且,在以后的中国古代以及近现代历史上都有极其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董仲舒借鉴了先秦诸家的“自然天论”思想,并吸收了殷周时期神秘的“天命”理论,而且综合了秦汉之际人们所获得的自然知识,以解决西汉社会的政治、经济问题为出发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的哲学。“天”在董仲舒的哲学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既统摄董仲舒的“天人”思想学说,又贯穿董仲舒思想的始末。在董仲舒“天”的哲学理论中,为了解决儒学在西汉发展时所遇到的,如何将先秦儒家的德治理想与专制体制相结合的问题,“天”被赋予了多层含义,但最为重要的是董仲舒对天赋予了儒家伦理道德的成分,并以“仁”作为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君主被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取法天的仁德之政。  相似文献   

20.
董仲舒是西汉著名儒学大师,在法律思想方面,他倡导的君权至上、“三纲五常”“德主刑辅”、春秋决狱等,反映出地主阶级的法律思想已经初步完善.董仲舒的法律思想完全适应了地主阶级加强皇权和统治人民的需要,影响中国封建社会达2 000年之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