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研制背景 为加强工程管理,就需要及时了解河道整治工程坝、垛、根石状况,做到适时加固,争取抢险主动,确保黄河安全渡汛。为此探摸根石状况显得尤为重要,以便了解和及时进行根石加固。以往传统的探摸方法是人工站在船上锥探,既不安全又不方便,探测费用高,探摸数据误差大。2007年汛后探摸根石时,我们在濮阳第一河务局南上延工地从技术上进行了革新,研制了根石探摸机配带双心船一体探测机械,  相似文献   

2.
大型机械抛石排的研制:机械抛石排是孟州河务局针对小浪底水利枢纽投入运用后清水下泄后,孟州河段河床下切,根石下蛰,出险几率增多,抢险和根石加固工程量大,劳动强度高等问题而研制出的具有滑、抛两种功能的防汛抢险新机械。  相似文献   

3.
河道整治工程根石探测工作是工程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准确的掌握工程根石情况是做好工程管理工作的基础。因此,只有加强工程管理,及时掌握河道根石状况,做到适时加固,才能不断提高工程抗洪能力,保证防洪安全。每年汛前、汛期、汛后,省局所属的县(市)河务局都会根据《黄委河道整治工程根石探测管理办法》对本辖区靠流的工程进行根石探测,以了解掌握工程状况,为除险加固、安全度汛做好准备,但是从近年来的探测情况看,仍存在不少问题,对此,笔者想谈一下看法:  相似文献   

4.
防洪工程的稳定决定着黄河的安危,而绝大部分险工和控导工程都是依靠根石来抵御洪水的,可以这样说,主要在于根石基础的稳定。根石断面的不足,是造成工程出险的根本原因,准确掌握根石坡度情况,无疑为防洪抢险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黄河上一直沿用人工探锥的方法来进行根石探摸。  相似文献   

5.
1工程概况 郓城黄河二期标准化堤防建设包括2006年实施方案和2007年实施方案。其中,2006方案项目包括堤防加固工程6段长度15.949km,堤顶道路长度28.075km,堤防帮宽长度3.227km,根石加固4道坝,防汛道路改建2处4.8k;2007年方案项目包括堤防加固工程3段长度8.1km,防浪林长度19.577km,防汛道路改建1处1.9km。  相似文献   

6.
防洪工程的稳定与否决定着黄河的安危,而绝大部分险工和控导工程都是依靠石头来抵御洪水的,所以归根到底就是根石基础的稳定。根石断面的不足,是造成工程出险的根本原因。准确掌握根石坡度情况,可以为防洪抢险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目前,黄河上一直沿用人工锥探的方法来进行根石探摸,就是人工利用锥杆(由φl6圆钢制成,长约5m)垂直于裹护段向外每2m一个点向下锥探。通过人体感觉,如遇到石头,往下锥不动,记录其深度,将同一断面所有探测深度绘到图上,得出一个坡度,按1:1.0、1:1.3、1:1.5计算缺石量。根据近几年的野外工作实际,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7.
黄河下游大堤右岸,开封黄河堤段堤桩号为K89 970-K98 329M、K110 000-K112 550M之处是黄河下游防洪的关键部位。由于种种原因该段堤防工程存在着严重的质量问题,已成为黄河防汛的主要隐患区之一。黄委有关部门极为重视,要求对开封黄堤段进行加固勘察设计工作。  相似文献   

8.
控导工程坝、垛是由坝身和根石组成的,根石与坝体在水流中互相依托,保持着坝体的稳定,根石走失或大部分被水流冲走或移动,称“根石”走失。根石是丁坝的基础,防止根石走失是保证控导工程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郑州辖区河道长度为160km,堤防长71.422km,险工控导工程22处,共有坝、垛、护岸957个单位工程,自建自管引黄涵闸5座,在黄河小浪底调水调沙期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下游属平原冲积性河道,河床质以细砂为主,滩岸以细沙土为主,易遭冲尉。现行护岸工程为实体丁坝,根脚以散抛石防护,根基右探15~18m,坡度1.1以上才能基本稳定。根基石是随着洪水淘刷抛石下沉来实现的,需经几年、十几年的洪水期抢险抛石才能完成,万一抢护不住,将造成跑坝损失,甚或危及堤防安全,十分被动。  相似文献   

11.
《治黄科技信息》1989,(4):11-20
试验厂坝位于黄河禅房控导工程34号坝。工程结构采用沉排护根原理,排体上为一般丁坝坝身。为防止排体滑动,一端压在丁坝坝体下。排体结构为铺垫在河底上一层防冲排布,保护近坝处河床土不被淘刷,排布上盖压充泥土长管袋,防止排布被水流冲掀。经过水工模型试验,受水冲刷排外河床下切,排边下沉、最终丁坝外冲刷坑形成,排体随之下沉为一斜坡。  相似文献   

12.
黄河凌汛灾害是黄河下游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历史上曾以频繁决口、难以防治而著名。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弯曲连绵,险工、控导交错对峙,容易形成冰塞、冰坝的河段较多。人民治黄以来,党和政府十分关心黄河的治理,多次加高加固黄河堤防,兴建河道整治工程,特别是1998年长江大水之后,国家加大了黄河治理力度,按照2000年设防标准,加高、加固两岸堤防,加修、改建了许多河道整治工程和病险涵闸,又进行了标准化堤防建设,将黄河堤防建成“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防洪工程的抗洪能力大大增强。防洪非工程措施也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铅丝笼堆是铅丝笼改进后的一种新的抢险方式,其最大特点是加固根石,起到提前抢险的作用,避免发生较大或特大险情。  相似文献   

14.
偷林下延工程位于合阳县王家洼乡榆林村。1985~1986年委曾安排投资147.74万元,自榆林坡高岸下开始修建护岸工程610m.坝垛6座。交付使用以来,经多年维修加固,坝体根基已稳固.并具有相应的防洪能力,对抑制高岸坍塌、保护榆林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河道工程(险工、控导)主要是指黄河两岸为控导主溜,控制河势所修建的坝、垛和护岸工程。这些工程为黄河中、下游控制河势、保滩护堤起到了重要作用,是黄河中、下游治理与开发的重要措施。工程结构一般为传统的柳石结构.其特点是:新建工程根基浅、受水流冲刷后出险机遇多,抢护任务大。每年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工程抢险,才能确保河道工程岁岁安澜。因此,研究河道工程抢险技术和方法、总结抢险经验与教训,有利于把握抢险时机,战胜各类险情,有利于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有利于河道工程岁岁安澜。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黄河的开发治理,放淤固堤是有效治理黄河的途径之一,是黄河下游目前在建工程中较多的项目。放淤固堤是利用泥浆船或泥浆泵将黄河河道内的泥沙通过输沙管道输送到黄河大堤以外,从而疏通河槽,提高大堤浸润线,消除险点、加固大堤的有效措施,是合理利用河道泥沙加固、加宽大堤的有效途径,可大大提高黄河大堤防御洪水的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7.
1历史回顾 历史上黄河河口地区并无堤防,防洪全靠群众筑堰自卫,清朝光绪年间,清政府将部分民堰加培改为官堤。由于黄河河槽不断摆动,洪水溜势有时冲向堤岸,决口频繁,为此清政府开始修筑险工,开始修筑的险工坝岸以秸埽为主,但不能经受长期的风雨剥蚀,需不断重修,后来秸埽之间增设部分砖石护岸,进入汛期后,常因溜势不稳,经常出现上提或下延,所修秸埽工程常常脱险。  相似文献   

18.
《治黄科技信息》1989,(4):36-41
近几年来,山东黄河在河道整治筑坝工程中,试用了塑料编织袋土枕(简称土袋枕)护根新技术。一九八五年鄄城段桑庄险20#坝接长工程,一九八六年东明段老君堂控导工程26、27#坝恢复及一九八七年东明段高村险工下延41#程,先后采用土袋枕护根.上述工程建成后,经过几年汛期洪水考验,抗冲运用正常,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效果,收到显著的工程效益与经济效益,为黄河筑坝技术革新开拓了新的途径。现综合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1 研发背景 防洪工程巡堤(坝)查险是黄河河道日常观测中每日必不可少的一项常年性基础工作,巡查人员在工程巡查时应该做到“五到”中的“手到”就是要求用探水杆不断探摸水深和水下地形变化,及时了解根石走失或险情发展情况。多年来,在黄河工程巡堤(坝)查险时,巡查人员需背一根长竹杆在靠河坝道上巡查险情和探摸水深,由于巡查所用工具笨重不精,携带不便,  相似文献   

20.
防洪工程的稳定决定着黄沁河的安危,而绝大部分险工和控导都是依靠根石来抵御洪水的,可以这样说,根石断面的不足,是造成工程出险的根本原因,准确掌握根石坡度情况,无疑为防洪抢险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黄河上一直沿用人工探锥的方法来进行根石探摸。原理很简单,就是人工利用锥杆(由Ф16圆钢制成,长约5m)垂直于裹护段向外每2m一个点向下锥探。通过人体感觉,如遇到石头,即往下锥不动,记录其深度,将同一断面所有探测深度绘到图上,得出一个坡度,按1:1.0、1:1.3、1:1.5计算缺石量。根据近几年的野外工作体会,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