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桑蚕来源致病性微孢子虫的分类学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鲁兴萌  金伟 《科技通报》2000,16(2):130-137
综述了桑蚕来源微孢子虫微粒子虫属,具褶孢虫属,泰罗汉孢虫属,变形孢虫属和内网虫属对桑蚕的病原性以及这些微孢子虫的分类学特征和地位。  相似文献   

2.
时连根 《科技通报》1999,15(6):414-417
研究了显微镜检出蚕微子病的时期与微孢子虫感染剂量、感染蚕龄和所取样本的关系。结果表明,蚁蚕和2龄起蚕感染高课题微孢子虫时,能在当龄镜检出孢子,感染低课题微孢子虫时,可在次龄或以后镜检出孢子。从感染蚕中肠、烘便和蚕整体中镜检出孢子的时期,随微孢子虫感染课题增大和感染蚕龄降低而提早,并且镜检出的时期从先到后分别为病蚕中肠、病蚕整体与病蚕粪便。本试验结果对于当前蚕微子病防治工作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显微镜检出蚕微粒子病的时期与微孢子虫感染剂量、感染蚕龄和所取样本的关系⒚结果表明,蚁蚕和2 龄起蚕感染高剂量微孢子虫时,能在当龄镜检出孢子,感染低剂量微孢子虫时,可在次龄或以后镜检出孢子⒚从感染蚕中肠、粪便和蚕整体中镜检出孢子的时期,随微孢子虫感染剂量增大和感染蚕龄降低而提早,并且镜检出的时期从先到后分别为病蚕中肠、病蚕整体与病蚕粪便⒚本试验结果对于当前蚕微粒子病防治工作有积极的指导意义⒚  相似文献   

4.
微孢子虫孢子发芽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部渗透压的升高是微孢子虫孢子发芽的直接驱动力,海藻糖酶催化海藻糖水解为葡萄糖或果糖是水生型微孢子虫孢子发芽的生化基础,PH值,离子种类及浓度、温度、射线等均能影响孢子发芽,陆栖型微孢子虫和水生型微孢子发芽过程中的糖代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莎草属植物营养器官高度一致,小穗、花极小,难以解剖,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分类学疑难类群。很早以前科学家们主要利用解剖学、孢粉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多方面的证据来解决莎草属植物分类学问题。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镜扫描技术观察莎草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以及果实表皮微形态来研究莎草属植物并对其分类。  相似文献   

6.
微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涉及三个方面:<1>小环境(这里指肠道系统)中的生态问题;<2>小环境中微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大宿主的关系;<3>分子生态问题,即宿主菌的一些化学分子与体内表现分子之间及其与宿主之间的相互关系。上述这些关系颇为复杂。微生态学是从微观层次研究生物体内部环境(主要指肠道系统)中的微生物及这些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科学。发展这门科学不仅丰富了生命科学的内容,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为人类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7.
郑哲民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昆虫分类学专家。40多年来,他一直从事无脊椎动物学,昆虫分类学及蝗虫分类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分类学研究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几十年来,郑哲民教授为采集蝗虫标本踏遍了除台湾、西藏外的30个省区,共采集和收集标本8万多号,蝗总科昆虫近500种,为建立蝗虫研究室打下了雄厚的基础。60年代,他利用5年的寒暑假,到上海图书馆、上海昆虫所、北京图书馆、中科院图书馆等单位手抄回5000多页蝗虫分类最基本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人类起源与中华民族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灵长类动物与人类灵长类在分类学上称为灵长目。这个目是生物中进化程度最高的一个目,它包括原猴类、猴类、猿类和人类,如果用分类学方法细分的话,可以分得非常详细,计有18个科161属,其中已绝灭7个科99属,现生者有11科62属222个种。由于高度进化,人类摆脱了自然界的控制,反过来用自己的智慧去利用和改造自然界。故称为智慧生物。因此在灵长类学研究中把灵长类区分为人类和灵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统称为非人灵长类。灵长类学研究内容非常广泛,现存种类统称为现生灵长类,古代已绝灭的种类称为古灵长类,又称化石灵长类。研究人类本身的科学…  相似文献   

9.
文章综述了土壤系统中微生物的微生态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进展情况,主要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土壤酶活性研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研究和土壤生态系统内生物因素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等四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内容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土壤微生物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分析了国际土壤微生物组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阐述了土壤微生物组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综述了中国土壤微生物组的主要科研进展,提出了中国土壤微生物组研究的机遇和挑战,探讨了土壤-微生物系统功能及其调控所需的主要技术手段与能力建设,期望通过"土壤-微生物系统功能及其调控"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研究,为深度发掘土壤微生物组资源,定向调控土壤微生物组功能,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及资源瓶颈等问题起到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