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忏玉楼丛书提要》辑有八种翻刻"红楼梦"书目,兹就有关资料,对其版本一一进行考辨。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图书馆所藏程乙本《红楼梦》书叶皆为初印,且品相佳,破损处极少,是程本研究中重要的比对版本之一。此书叶中钤有"日新""元字扇料"二纸店钤印,与之前常见的"祥泰字号""本厂扇料"不同,可为当时程本印刷纸料提供新的材料。惜此书庋藏偏远,研究者多未提及此版本,亦未曾就此本进行深入研究,是《红楼梦》版本研究中一小缺漏。本文就目验所得,介绍此藏本的入藏情形及其行款版式,并以此本为例,归纳若干程乙本的版本标志。  相似文献   

3.
尹璐 《传媒》2017,(22)
好评如潮的《小戏骨:红楼梦》自国庆十一黄金周开播以来,一群小演员全新演绎87版《红楼梦》,重现黛玉进贾府、元春省亲、刘姥姥进大观园等《红楼梦》经典片段,真实还原《红楼梦》原著形象,收视率与口碑俱佳,并获得《人民日报》等媒体点名赞扬.本文通过分析《小戏骨:红楼梦》的作品特色,研究"经典IP+童星加盟"形式如何打造影视传播新风尚.这部剧收视率也在一路狂飙,豆瓣评分也上升到9.3分.引发了网友热议,被盛赞其堪比经典.  相似文献   

4.
1994年在中国古代文学界产生轰动效应的图书,莫过于花城出版社的两部关于古典名著《红楼梦》的新书:程甲本《红楼梦》和《红楼新辩》。 程甲本《红楼梦》,在花城版欧阳健等人校注本之前,已有北师大出版社版的张俊等人校注本。从版本学的角度看,两种版本没有什么重大的差异;唯一不同之处是张校本参校过脂本,欧阳校本只参校程高本。这细微的差异,反映了一种自觉的、目的明确的学术行为 这就是:花城版程甲本《红楼梦》的刊行目的,不在于版本的异同,而是为了“重新确认程甲本《红楼梦》真本的崇高地位。”(花城本前言)  相似文献   

5.
芦婷婷 《大观周刊》2011,(44):163-164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无论在语言表达,还是情节描述上都达到了至高的水平。《红楼梦》的两个知名的英文译本——分别是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及大卫·霍克斯译本,亦是翻译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针对《红楼梦》第三回两个英文译本,从人名翻译的角度进行差异对比及赏析,对两个译本所选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6.
严荷菱 《出版科学》2015,23(2):41-43
通过对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不同版本封面设计的研究,探讨形式符合内容、图形和色彩具有不可代替性、简洁性、含蓄性、印刷材料和印刷方式要具适合性等封面设计规律.  相似文献   

7.
10月28日,在由封面传媒主办的"创联未来——2016(中国)C+移动媒体大会"上,封面新闻2.0版本上线.华西都市报社社长、封面传媒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鹏说,封面传媒要打造的是"智媒体",是智能媒体,也是智慧媒体,尤其是要弥补机器算法带来的过度推荐等缺陷,加强人工干预,突出体现"价值引领下的技术驱动",为技术引擎赋予正确的价值,保持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做内容生产的"清流".封面新闻如何与《华西都市报》进行融合?李鹏说,《华西都市报》实行"双品牌"战略,充分彰显《华西都市报》品牌,强势打造封面传媒新品牌,进而以"双品牌"为支撑,以"双引擎"为驱动,推动《华西都市报》和封面传媒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版《红楼梦》电视剧播出已有一年多,在众多关于新《红楼梦》的讨论中,笔者选择从电视剧中的文化元素来分析。本文共三节,第一节是新《红楼梦》电视剧的"梦幻结构"分析,梦是中国的文化之一,对《红楼梦》中"梦"的改编可看出导演在剧中对文化元素的处理;第二节是新《红楼梦》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从人物形象看电视剧拍摄存在的问题;第三节是新《红楼梦》电视剧中的中国文化分析。希望通过以上内容的分析,能为名著翻拍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红楼梦》版本研究一直是红学研究的热点、难点和痛点,本书延续传统考据学和实证主义方法,又引入了系统论方法考察《红楼梦》各版本的嬗递关系,得出了现存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均为程本之后的翻印本或整理本,并非曹雪芹原本的结论,而学界历来主张的抄本印本之“二分法”并不能很好地解释研究中日益突出的矛盾。本书作者认为,现存诸本传播的路径应分为《红楼梦》和《石头记》两个版本源头,两者均源自曹雪芹稿本,但在传抄中存在分化与杂交的复杂关系;同时,程高本之第一代翻印本——东观阁本存在个别异文雷同于甲戌本等“古抄本”现象,究竟如何解释,以及如何重新审视甲戌本真伪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全媒体时代,我国古代优秀典籍《红楼梦》的传播正经历着覆盖面最全、技术手段最全、媒介载体最全、受众传播面最全的"史上最强"传播时代。"全媒体传播"是《红楼梦》传播史上的一次大变革,其在呈现出巨大传播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红楼梦》的理解困境。全媒体时代《红楼梦》的传播优势传播格局的多元化。当前《红楼梦》的传播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传播途径涵盖了书籍、影视作品、网络游戏、电视文化节目、  相似文献   

11.
李凤 《兰台世界》2020,(5):44-47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红楼梦》的分析与探讨已不再只限于文学领域,《红楼梦》作为我国的经典文学著作,在内容上和红学研究发展过程中,都涉及了档案学学科的知识。多次明确提到"档子"这一名词,也体现了档案对贾府事务管理和社交活动等方面的帮助。简述《红楼梦》中提到档案的情节,对其中的档案进行分类讨论,探寻明清时代家族内部的档案管理情况,分析《红楼梦》中各类家庭档案发挥的作用,从而得出《红楼梦》对现代家庭档案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西游证道书》是清代最早的百回本《西游记》版本,其特有的版本信息对后世影响极大。文章对《西游证道书》中《丘长春真君传》和"唐僧出身"故事的源头文献进行考证辨析,同时揭示其编撰者"移花接木"的行为和动机,以期为《西游记》版本传播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我爱读《红楼梦》。《红楼梦》是一本最经得住读,经得住分析,经得住折腾的书。《红楼梦》是经验的结晶。人生经验,社会经验,感情经验,政治经验,艺术经验,无所不备。《红楼梦》就是人生。《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读一部《红楼梦》,等于多活了一次,至少是多活了二十年。读《红楼梦》,就是与《红楼梦》的作者的一次对话,一次“经验交流”。以自己的经验去理解《红楼梦》的经验,以《红楼  相似文献   

14.
《道德情操论》在中国的接受是一个有趣的话题.此书是古典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主要著作之一.在过去的近10年间,斯密《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的中译本可谓国外学术著作中版本最多的两本书.遍览图书市场,此书不同译本的封面、封底或腰封上大多印着"总理推荐""作者五次修改"等广告语,甚至不加分辨将其好友大卫·休谟那段"主教到米勒书店购买此书"的戏谑之语(参见:欧内斯特·莫斯纳、伊恩·辛普森·罗斯编:《亚当·斯密通信集》,林国夫等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65页)写上作为此书受欢迎的明证.  相似文献   

15.
我从小爱读《红楼梦》,但苦于环境条件所限,无法深钻。前年由工厂退休后,常来省图书馆看书,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给我发了借书证,并尽量提供方便,让我有机会看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十六回残本、七十八回本、戚序本等几种较为接近原稿的版本,以及一些新旧红学家的专著和最近  相似文献   

16.
《经学队仗》是明代为适应科举经义、论、策等考试文体对仗论述需要而将儒家经典分类编选为队仗成句的类书.最早著录于明正德间夏良胜撰的《建昌府志》,题朱景元著.此书现在中国国内不存,而韩国有多种版本:韩李仁荣《清芬室书目》卷六载有朝鲜世宗朝庚子(1420)活字刊本,明朱景元撰.首有永乐二年裴琏序,知此书为永乐二年首次刻印.韩国中央图书馆藏朱景元撰《类说经学队仗》、通文馆网页所载《经学说(乾)》部分的写本《类说经学队仗》与李仁荣所录版本为同一系列.韩国中央图书馆所藏崔致远撰《类说经学队仗》、题《孤云先生经学队仗》、经学队仗研究院《经学队仗》等版本著者题为崔致远,实为崔氏后人移花接木所为,崔致远撰金喆熙译《经学队仗》是其译本.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胡文彬著中国书店2005年1月出版近十多年来,胡文彬先生先后出版了《酒香茶浓说红楼》、《冷眼看红楼》以及《红楼长短论》等7种红学著作,不仅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而且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在此基础上,胡先生再集中时间和精力,完成《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一书的写作,实现了“十年间埋于心底的夙愿!”这样的治学方法和过程不禁令人想起鲁迅先生的《古小说钩沉》、《小说旧闻钞》、《唐宋传奇集》之于《中国小说史略》。  相似文献   

18.
在先锋戏剧<红楼梦>中,一种后现代风格的诠释和拥抱大众文化的创作态度赋予了<红楼梦>全新的阐释角度和犀利的文化讽刺意味.本文以话剧<红楼梦>为主要探讨对象,从其戏剧风格和创作视角两个角度解读张广天的"先疯"戏剧.  相似文献   

19.
陈建 《档案管理》2017,(4):40-43
从档案学的视角解读《红楼梦》具有别样韵味.从档案的门类划分看,《红楼梦》囊括文书档案、专门档案和科技档案三大门类,专门档案又包含人事档案、会计档案、诉讼档案和文学艺术档案等门类.家族档案在贾府治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贾氏家族的兴衰成败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7月3日,新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导演李少红针对有些失控的媒体声音,终于站出来发表声明,认为连续出现的关于她回应质疑的种种报道版本,"断章取义""牵强附会"甚至"凭空杜撰",造成观众困惑,给她个人也带来负面影响.在这之前,李少红在上海录制"文化主题之夜"节目现场曾一度情绪失控,她说:"自<红楼梦>播出以来,有的媒体一直以挑剔的眼光来看待我们,从不写我们好的地方,只写负面报道,这是什么心态?反复黑<红楼梦>,这太武断了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