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8 毫秒
1.
<正>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普及,让"短小精悍"日益成为内容传播和分享的精髓,"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满足了受众以自我为中心的传播与参与体系,使网络传播"碎片化"特征显得愈加明显。在网络视频行业,一种以直观分享为目的的技术创新方式正在以同样的方式将视频传播带入"碎片化"时代。一、网络影视碎片化传播受众参与心理(一)受众求新的心理微视频是以新媒体为主要播放平台的,依靠手机、电脑、微博、微信等流媒体进行传播,"流媒体又叫流式媒  相似文献   

2.
微媒体平台的交互性传播模式,加快了新冠肺炎疫情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体现出全天候、全介质、全覆盖的传播能力。随着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APP)等新兴媒体的发展,以“微”“小”为特征的“微时代”(Micro Era)到来,基于微信、微博等微媒体平台的微内容(microcontent)成为受众在碎片化时间接收信息的主体。微媒体平台的交互性传播模式,加快了新冠肺炎疫情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尤其是微信、微博和抖音平台的疫情信息传播体现出了更明显、更灵活的时效,性,体现出全天候、全介质、全覆盖的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3.
崔文斐  倪勇 《青年记者》2016,(36):67-68
校园媒体在全媒体时代面临的困境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发展迅速,微传播急剧改变着中国的传播生态和舆论格局.校园媒体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传播生态改变的影响,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迅速崛起.但与此同时,由于其半封闭性,校园传播格局的改变并不彻底.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随着各类新闻门户网站、网络电视、手机电视、手机报纸以及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涌现,并与传统媒体不断融合,"媒体内容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不同的媒体形态传播已经完全成为现实"。①传播进入了全媒体时代。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彭兰教授在《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中指出:全媒体是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笔者认为,在政治层面的支持推动下,全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要不断创新转型,主动向网络  相似文献   

5.
城市形象的传播离不开社会化媒体,尤其是中小城市形象的传播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以长治市为例,分析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上的城市形象传播策略,包括传播内容、传播形式等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涌现了大量的自媒体人,他们依靠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吸引粉丝和流量,实现变现.然而,在如今风云变幻的互联网时代,仅仅以文字等内容实现变现的微信公众平台早晚会被消耗殆尽.专业的运营团队、多元的盈利模式、打造品牌化传播策略才可能在自媒体时代占领新的制高点.本文将基于微信公众号"胡辛束"这一个案,探析自媒体微信公众平台的转型,看胡辛束是如何实现以品牌化取代个人化的.  相似文献   

7.
微博、微信等微传播方式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互联网社会化新媒体融合传播形态。自2009年8月以来至2015年,以微博、微信为主体的中国互联网社会化新媒体微传播已经走过了十余年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在以3G/4G为基础的移动互联网传播阶段,作为中国新媒体传播发展史的主流形态,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微传播形态可以说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新媒体传播样本。文章以新浪微博为研究对象,从传播学角度对微博传播所具有的双重召唤结构、偏向叠加效应等特征进行了分析,进而认为微博所引发的微内容、微传播、微偏向、微结构、微媒体等融合传播现象为新媒体传播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随着手机媒体的迅速发展,微博、微信或者APP等移动平台自身传播特性,充分显现了内容营销传播的优势,当前企业微信公众订阅号开启了移动内容营销传播的新起点。本文通过分析企业微信公众订阅号的个案内容和后台数据,归纳总结移动内容营销传播以下内在特征:话题类型整合直接传播与互动娱乐促销;推送标题吸引受众关注,提升品牌影响力;文本内容提升转发量并增强品牌渗透力;图文阅读中带图首条优势明显,深化品牌内涵价值。  相似文献   

9.
"微媒体时代"是以微博、微信为传播媒介代表,以微内容的自由整合和有效聚合为传播方式,满足个性化的用户体验,实现信息服务普适性的时代。本文从微媒体出现、微内容生产、微传播涌现,到微产业萌生的时代现象入手,通过对四个传播关键词的分析释义,勾勒了移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微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  相似文献   

10.
数字时代的技术革新和市场需求不断生成新的传播形式,微博方兴未艾,微信已悄然兴起。微博与微信两者均具有移动和有线互联的性质,实现了跨媒体平台的沟通,微博兼顾了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个体与群体三个范围内的互联,微信目前还局限于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传播。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媒介形态、媒介内容、媒介生产的界限,然而又有所不同,在新闻发布方式上,微博新闻主要是用户自生成内容,微信新闻主要是网站推送;微信以虚拟场域人际互动为主,而微博兼具社交媒体和twitter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程驰  杨亚坤 《新闻前哨》2013,(12):67-69
微时代的信息,传播更为迅速,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人们仅仅根据百余字就可以完全实现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微博、微信作为微时代重要的传播工具,已引起传统媒体的重视,他们纷纷申请微博媒体账号和微信公众平台账号,并获得一定数量粉丝的支持。借用微博、微信作为传播手段,要根据其特性制定相应的传播方式。与此同时,传统媒体不能被庞大的粉丝数量迷惑,要实现受众群体细分,借电子阅读和广告协同的方式实现收费用户的增长。  相似文献   

12.
社会和媒体环境的变化,造成了人们信息接收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化,尤其是大学生,他们积极、活跃,乐享新科技。随着新媒体逐渐在校园内得到广泛运用,手机、QQ、微博、微信等校园新媒体以其灵活、便捷的传播特点,迅速被大学生接纳和使用,并影响到大学生学习、生活、思维等各方面。新媒体时代,党风廉政建设要想在大学生身上真正起到作用,必须变革载体,变换方式。  相似文献   

13.
在自媒体时代中,记者通过微博微信获取新闻信息、发布新闻,传播新闻,并且发布原创的新闻信息等,但是部分民众微博微信的社会责任意识很差,从而导致社会谣言的不断涌现。而作为记者应该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破解谣言,引导舆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本文针对自媒体时代记者微博微信的社会责任意识进行一个整体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媒体融合时代下微博的传播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是当今网络传播中的一个新亮点,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网络等多种途径发送信息。微博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版块设计和广泛的传播功能,并且产生了创新独特的传播效果。微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负效应,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媒体融合时代,微博的信息传播还蕴藏着很多想象不到的传播效果,我们期待微博在不断的创新与升级中释放更大的能量。  相似文献   

15.
许嵘 《中国广播》2013,(1):33-35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以及博客、播客、微博、微信等传播新手段已广泛普及,令广播这个传统媒体在全媒体时代倍感压力,需要寻找突破。创新与强化的电台活动就是广播在这一背景下做出的积极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时代,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以其交互性、多元性、广泛性等特征弥补了传统媒体公益传播存在的缺陷,互联网公益实践使"轻松筹"等微公益渐成趋势。传统媒体作为公益传播的重要载体,应积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格局变化,探索具有更佳传播效果、更好社会效益的公益传播路径,为传播社会正能量做出媒体特殊的贡献,这也是传统媒体所应当担当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4,(10)
信息业进入多网并存与全民传播时代,但多网融合的现状不够理想:存在观念落伍、各自为政、利益相关者行为不规范、体制弊端、管理真空、内容低俗等问题;在多网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呈现全新形态,比如网络电视、网络广播、手机电视、手机广播、博客和播客,微博和微信,MSN、QQ等视听群传播。  相似文献   

18.
张晓霞 《报刊之友》2014,(4):118-119
美国的Whatsapp、韩国的KaKao Talk、日本的Line,中国的微信等,这些微媒介成为我们获取信息,实现人际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本文从微信作为媒介入手进行考察,对比了微博与微信的差异,并且结合具体案例简单概括了微信在新闻传播中的特征及其发挥的作用并且试图挖掘微信在新闻传播中的潜在价值,如提高媒体信息传播的准确度,打造手机上的地方资讯门户或细分行业门户、加强媒体在报道重大事件和突发新闻上的影响力等。  相似文献   

19.
张晓霞 《今传媒》2014,(4):118-119
美国的Whatsapp、韩国的KaKao Talk、日本的Line,中国的微信等,这些微媒介成为我们获取信息,实现人际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本文从微信作为媒介入手进行考察,对比了微博与微信的差异,并且结合具体案例简单概括了微信在新闻传播中的特征及其发挥的作用并且试图挖掘微信在新闻传播中的潜在价值,如提高媒体信息传播的准确度,打造手机上的地方资讯门户或细分行业门户、加强媒体在报道重大事件和突发新闻上的影响力等。  相似文献   

20.
傅多强 《青年记者》2016,(26):44-45
近年来,各类主流新闻媒体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之下,有了属于各自的门户网站、网络电视、手机电视、手机报纸以及博客、微博、微信等平台,而且它们都越来越重视汲取传统媒体的营养,加强与传统媒体的有效结合.媒体内容在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了以互联网、手机等不同的媒体形态为重点的转变.当代新闻传播已经揭开了全媒体时代的序幕,时政新闻同样应该加快创新、促进转型,不断拓展网络舆论阵地,开发新的传播平台,打造新的传播品牌.同时,时政新闻也应更注重差异化报道,要构建多角度、全媒体传播体系,抓住更多的眼球,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全媒体时代的报道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