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编辑和记者的不同,最表面的当然是干的事不同:编辑以编别人的稿子为主,记者以写自己的稿子为主。但是在一些较小的新闻单位中,往往采取的是采编合一的体制——工作人员在单位编来稿时是编辑,出去采访就是记者。在这样的单位中,人们就感觉不出编辑和记者的不同。有不同也不过是家里家外之分,文字处理的对象之分,而从事这类工作的人,文字素质要求则都是一样的。但这种表面的印象感觉,细分析起来则是不准确的。应该说,从平庸的层次上来看,编辑记者没什么大的区别,而到了优秀的编辑记者这一层上,这两者  相似文献   

2.
<正>正当传统媒体记者因新媒体的出现而面临丢饭碗之际,又冒出个"机器人记者"来与记者抢饭碗。"机器人记者"不仅可以坐在电视主播台上播新闻念稿子,还可以"写"稿子与记者抢新闻,在不远的将来竟然还可以当编辑选新闻并指示记者做新闻,这令做了几十年记者的"老记"及"老编"们情何以堪?  相似文献   

3.
李曼 《新闻传播》2012,(9):185+187
一个合格的编辑,首先必须是名合格的记者,绝不只是面对电脑,编编稿子,组组版子,更应该"走转改","三贴近",这样对自身从事的编辑工作百益而无一害。从事多年的编辑,在新闻采编过程中,感受最深的就是:最美丽的风景在基层,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层,最锻炼人的舞台在基层。基层蕴藏着最鲜活、最生动的新闻资源,到了基层,就有了报道的素材,更有了编稿的底气。一、只有"走转改",编稿子才有底气作为编辑,因为工作所限,往往都是坐在办公室,面对电脑来了解社会,对于社会的脉动并没有实实在在的感受,不少有价值的好新闻也常常因此被忽略。  相似文献   

4.
新闻业务上的进步,是需要各种指点的。我在16年新闻工作的生涯中,感受最深的,莫过于誊抄自己采写的、经过编辑精心修改后的稿子了。记者、通讯员业务上的短处一往往通过稿件被编辑无情地揭露出来。因此.誉  相似文献   

5.
徐镔 《河北广播》2004,(5):69-69,72
编辑、记者的职责是采写、报道新闻,以此振奋人的精神,鼓舞人的斗志,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经常关注的是:新闻怎么写,稿子怎么编。而对于新闻发现能力的培养却有所忽视。应该说,发现新闻是编辑、记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工作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发现新闻的能力对于编辑、记者更为重要。那么,怎样培养新闻发现能力呢?  相似文献   

6.
不当嘴把式     
编辑自然是以编稿为主的.不像记者以写稿为主。那么,是否编辑只会改别人的稿子,或指导别人改稿子,就算合格了呢?不然。先听听一位作者在日记中写的一段话吧:“我尊敬每一位编辑,但不佩服每一位编辑。有的编辑不过是嘴把式,谈起别人的稿子头头是道,鸡蛋里也能找出骨头。可自己呢,却拿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你既然不会写,又有什么资格修改或指导我修改我的文章呢?”话虽尖刻了一些,然而对我们编辑来说,实属苦口良药。其实,从来都不会写文章的编辑是没有的,绝大多数编辑都有从写到编的经历,只不过有的人自当了编辑之后,手变做…  相似文献   

7.
过去工作中,我们都是把采、编、播三者分开,干记者编辑的只能采写、编辑稿件,搞播音的只会照稿播稿。现在要走采编播合一的路,一篇稿往往从采到编,从编到播录合成,得由一个人来完成,这就要求我们编播工作人员不仅要精通自己的业务,还必须有“一专多能”的本领。编辑除了编写稿子外,还应到现场口头采访、现场录音报道。我们播音员呢,就应在做好播音工作的同时,能够自己采写或编写稿件,还能做到在现场口头采访报道。要使自己做到“一专多能”,就要多学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策划在新闻编辑、记者的采访报道中使用得越来越频繁。一篇新闻作品,如果有了策划意识,就会有新意、有深度,能够引起人们关注,使观众从中有所启迪。然而长期以来,新闻编辑和记者的工作重点往往放在具体选稿、编稿和编排节目本身,还没有做到对众多稿件和新闻事件进行资源整合,提出宏观的编辑  相似文献   

9.
当前,在某些记者中,有这样一种不正之风:他们采写的稿件,除发给本单位之外,还稍加改头换面或原封不动地抄寄给其他新闻单位。有的甚至将改好誊清的稿子,给别的新闻单位,把模糊不清的草稿,呈给本单位的编辑去“斧正”。这样,一种怪现象就出现了:同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记者的第一位工作?这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自十六世纪在地中海沿岸出现世界上第一个职业记者以来,人们一般认为;记者就是写新闻报道的。久而久之,新闻界从事记者职业的同仁也似乎接受了这一观点。报纸记者说,我是写新闻报道的;电台记者说我是写广播稿的;电视台记者说,我是拍片子的。就连这些新闻机构的编辑,也大都持类似观点,只是把一个“写”字换成了“编”字。照此看来,“编写”新闻稿是记者的第一位工作便是理所当然的了。当然,“写新闻”、“编稿子”对记者(编辑)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新闻工作的常识告诉…  相似文献   

11.
时事编辑要育有政治观念。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时事编辑头脑里政治观念这根弦往往容易放松。很容易走入以下三种误区:1.时事新闻是上级新闻单位发来的,我们只要“来什么稿子编什么稿”就行了;2.时事新闻稿源主要来自国家级通讯社或其他权威新闻机构,政治上由这些发稿单位负责把关;3.时事新闻大多是反映国内外发生的事件,远在“天边海外”,难以检查核对。  相似文献   

12.
一位解放军报的资深记者到某单位采访,单位的新闻干事拿出一篇洋洋数千言的稿件请其指点。记者还没看完,便对这位新闻干事说:“你的稿子里至少有20条新闻线索。每一条都是一篇相当精彩的稿子。”新闻干事茅塞顿开,抛开原稿,重起炉灶,一气写出十多篇篇幅虽短却有较强的思想性、针对性的稿件,篇篇精彩,篇篇新颖,受到军报编辑的好评。  相似文献   

13.
有个县机关干部给省报写稿,报道发生在他身边的一件新闻。稿子被某新闻单位的记者发现,打电话要作者补充材料。文章见报了,署名的却是这个记者。写稿的通讯员呢!对不起,被甩在一边了。还有个作者,给某报写了篇反映实际工作问题的稿子,编辑“匠心独运”地作了处理,一半作消息,一半作短评,登出来署名的是编辑。原作者呢?也对不起了。这类事发生在新闻机关的究竟有多少?不能说很多,但也并非个别。那位通讯页感到有  相似文献   

14.
我在一家地方报纸工作。我们报社新闻工作队伍的状况,总的说来是好的,他们热爱党的新闻事业,勤勤恳恳地工作,特别是许多业务骨干,一向兢兢业业,为办好本报尽心竭力,表现了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的高尚品德,受到了人们的尊敬。但是,在社会上一股“一切向钱看”的歪风影响下,也有极少数的编辑记者,追名逐利,不讲道德。有的人不是专心致志地搞好本职工作,为本报多写好稿,而是在工作时间里醉心于采写外稿。为通讯员加工整理稿子,本来是编辑、记者应尽的职责;可是有的人编了别人的稿子,也硬要署上自己的名字;极个别的人甚至把通讯员的来稿改头换面,变成自己的作品向外投稿,干起剽窃的勾当。有的人利用职  相似文献   

15.
新闻编辑和新闻记者两者都是新闻机构中的业务精英,分别在新闻机构中担任着不同的工作任务,是新闻机构内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组成新闻运作的重要核心。新闻编辑与新闻记者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协作的关系,因此,新闻编辑与记者必须严格按照新闻机构内部的工作标准进行工作,并建立两者间的相互协作的关系,以确保新闻机构的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6.
一得录     
编辑和记者谁大? 高凯 干新闻工作以来,不止一次有圈外人好奇地问我:“你们编辑和记者谁大?” 不想,这一问竟然问到了编辑和记者的痛处。起码我心里不自在。这个无须争执的问题,对发此问的圈外人讲清楚比较容易,但对圈内人往明白说却特别的困难。对圈外人你只管照实说:“编辑和记者分工不同,都是干新闻工作,是工种,非官衔也。记者采,编辑编,论大小没有,论先后倒是存在,即先采后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先有记者之“米”,才有编辑之“炊”。但编辑又是记者的“做嫁”者,  相似文献   

17.
办好报纸,不仅需要有一流的记者,而且需要有一流的编辑,包括一流的版面编辑。然而,实际情况是,许多人并不重视编辑工作,特别不重视版面编辑工作。有人甚至不把版面编辑作为编辑看待,说什么,“版面编辑,不就是用稿子把版面填满吗?”还有人说,“版面编辑的事,解放前则是拼版工人干的。”于是乎,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所谓版面编辑,不过是算算画画的“画版工”、“画版匠”。包括一些新闻单位的领导者,嘴上说版面编辑工作重要,实际上却又常常露出轻视版面工作的“马  相似文献   

18.
抓问题讲了不少个年头,但总有讲不完的话题,足以说明问题新闻所占有的位置,它是一个生命力极强的新闻品种,诸多的新闻行家对此有过不少论述或论著。本文仅就军报来稿、看稿、编稿中遇到的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供通讯员参考。抓问题不是揭露问题编辑都希望编好稿。不少通讯员经常打电话给编辑要题目、催稿子,编辑大都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多抓些带问题的报道。一提起抓问题,不少通讯员又颇感为难:你们编辑记者跟我们不一样,到一个单位写好写歹无顾虑,我们常年处在一个单位,揭露自家的短处,恐怕领导就难通过,自己也很难站住脚。其…  相似文献   

19.
所谓记者编辑“双向选择”,就是记者向编辑部发稿时,象高中毕业生填写高考志愿表一样。在稿签上注明:请哪个部哪位编辑给编,发在哪个版或哪个专栏,是否可以变更等等,有些自认为不太重要,谁编都行的稿子,可以填“任意”;编辑也可以选择,阅稿后,不同意编的稿子,可以退给记者部。记者部则再联络协调,如无人愿编便退还记  相似文献   

20.
如何使新闻言论和地市报联系得更紧密,发挥“旗帜”的作用?我在处理稿件的过程中,注意为一些稿件配“编评”,感到是一种新的尝试。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稿子:它所反映的新闻事实是正面的,说的是好事,但还存在着欠缺,或者有片面性,这样的稿子,过去我一般是不予采用。后来,我觉得,这样做未免太可惜。于是我采取了新的办法,给稿子加“编评”,即“编辑评语”,指出问题的关键,弥补稿子的欠缺,这样处理以后,收到了好的宣传效果。去年3月29日,经济部组到二版一篇稿子(30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