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象征人类学视角对土家族"收神疯"傩仪进行了解读,在析解仪式内部结构的基础上,透视了仪式中的深层隐喻与象征:包括仪式空间的性质,仪式中所内蕴的转换特质,以及土家族人观、宇宙观、神观等意识形态的某些层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土家族傩仪本身所内蕴的丰富文化意涵。  相似文献   

2.
“於菟”是存在于热贡地区的祭祀二郎山神的仪式,每年农历十一月举行。借用英国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的“阈限”理论,对“於菟”仪式进行解读。文中所列举的仪式细节来自笔者于2013年1月在青海省同仁县年都乎村的调研资料。通过用“前阈限-阈限-后阈限”的三段论格式分析“於菟”仪式中的“交融”状态,探讨“於菟”仪式如何影响社区结构,重点考察“交融”状态下仪式参与者和参观者之间的互动。与传统单一信仰的仪式环境不同,现代民俗仪式中游客的介入不容忽视,仪式的神圣性受到旁观者的挑战。“阈限”理论在被用于讨论青藏高原民俗仪式时,须进行本土化的思考才能更好地在多元文化视角下分析仪式。  相似文献   

3.
支格阿鲁是古代彝族的神话英雄人物,被西南地区的彝族认为是远古祖先,受到崇拜.彝语南部方言区流传的笃杰阿龙(也称阿龙)传说,就是支格阿鲁传说.相比之下,彝语南部方言区的支格阿鲁崇拜已经从文学、信仰观念层面发展到了仪式实践阶段,这是支格阿鲁崇拜文化中的较高级阶段.支格阿鲁是祖先神、生育神和村寨保护神.彝语南部方言区的支格阿鲁崇拜形成了两项村寨集体性的信仰民俗仪式:“咪嘎哈”仪式和“德培哈”仪式.“咪嘎哈”仪式一年一度举行,“德培哈”仪式十二年一度举行.目前,彝语南部方言区的支格阿鲁崇拜文化处于濒危状态,亟待保护、传承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媒介仪式研究强调如何维系、建构一个有秩序、有意义,并且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本文在考察媒介与仪式如何维系的同时,论述了二者交融的三种偏向。无论是从交融的状态、性质来看,还是受众的解读、表达来看,三种偏向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通过对当代社会一些重大的仪式事件的分析,媒介和仪式的交融使得双方都不可避免地对对方及本身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5.
郭辉 《教师》2019,(13):25-27
校园仪式具有鲜明的德育功能,作者从学校的德育实践出发,对校园仪式进行了分类,认为除学校节庆纪念(庆典)等大型集会活动时的仪式外,校园仪式感是随时随地的。文化内涵是校园仪式的精神风骨,道德教育是校园仪式的价值诉求,校园仪式应承载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校园文化元素等文化内涵,通过组织者去创设、开发,促进学生与仪式承载的教育和文化信息的交融,从而增强教育的叠加、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6.
香港的文化身份认同是一个潜藏的悖论。中华传统与西洋观念、社会现代性的舒适与不安在香港的文化语境中交融共存。香港沙田学者散文写作的文化身份认同包含着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己身文化传统的认知,二是用己身文化传统与所处的文化语境进行对话。就第一层面而言,沙田学者散文普遍认同己身文化传统的中西交融性;在第二层面上,沙田学者散文写作姿态的闲适意味浓于它行文内容的文化精英意味,暗示其对当下文化语境的默认。  相似文献   

7.
彝族"撮泰吉"与"老虎笙"两部古戏具有浓厚的祭祀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演出前对祖先神等各种神的祭祀,演出结束之后,还要进行送面具和送虎队,实际都是在举行送神仪式";撮泰吉"与"老虎笙"具有厚重的农业文化色彩,两者不仅再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过程中曾经存在的重要仪式和重要典礼,而且基本上可以说呈现的是一个完整的农业生产过程,这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相当大的关系;"撮泰吉"与"老虎笙"突出的生殖崇拜文化意蕴,主要体现在对"两个生产"的高度重视,即对物质资料生产本身和人类种的生殖与繁育的认真对待,也许是无意识的,但我们相信这种无意识将会是根深蒂固的.  相似文献   

8.
广西那坡县达文屯黑衣壮人的"保命保福"仪式,包含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两大层面,具有象征性与实用性两大功能.仪式折射出黑衣壮人关于人与神、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体察和信仰,同时也为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了一种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共生场域.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化得到进一步发展。仪式教育逐渐深入人心,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更为凸显。而仪式教育是学校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所举办的各项以仪式为主的活动,具有周期性、集体性、渗透性、体验性等特点。本文从仪式教育的内涵及特征出发,从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层面论述仪式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价值,进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层面下学校仪式教育的构建路径:强化顶层设计仪式教育,统一仪式教育形式及内容,对优秀传统及学校特色文化进行发掘,并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文化记忆理论为考察学校仪式提供了历时性的维度.基于文化记忆视角对学校仪式进行考察,发现学校仪式能够稳固而鲜活地存储久远的学校记忆,在社会和时间双重层面建构身份认同,且具有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记忆力.充分发挥学校仪式的历时性功能,需要深入挖掘学校仪式中可作为教育资源的文化记忆,重视学校仪式象征意义体系的固化、呈现与传播,运用学校仪式对文化传统进行教育导向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图书馆文化内涵可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两个层面。武夷学院图书馆环境文化是图书馆总体资源中,以“人本”思想贯穿始终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互为交融的文化。本文从武夷学院图书馆环境文化的物质性和图书馆环境文化的精神性两方面对图书馆环境文化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融合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两希文明的融合的实质是希腊的理性文化与希伯来神性文化的相会、碰撞,妥协和结合。首先从两希文明融合的历史背景中去寻找其外部原因和历史契机,再就两希文明本身考察内因,从宗教、哲学、伦理等层面寻找它们的内在切合点。  相似文献   

13.
廖梦华 《柳州师专学报》2009,24(6):28-31,27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防镇舞龙文化源远流长,独具地方特色。以田野考察为基础,对三防舞龙进行研究,力图从文化层面详细描述三防舞龙仪式的特点,并结合人类学传统仪式研究,对三防舞龙仪式背后的象征意义和深层的观念与信仰体系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对"象征符号"和"象征意义"的全面解读是维克多·特纳仪式研究过程中的特点,同时运用"阈限"、"交融"、"结构-反结构"等概念阐释仪式的演进过程。透过特纳的仪式理论反观今天的少数民族教育,不难发现少数民族的传统仪式有助于建构良性的"文化认同"、维系民族认同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5.
侗族丧葬仪式是侗族人民的一项重要人生仪礼,它的内容和形式与侗族人民的宗教信仰观念有着密切关系,反映了侗族社会的民间传统习俗文化。仪式音乐作为丧葬仪式的组成部分,在仪式过程中担负着不同类型的角色,有赞颂亡者功德、沟通人神对话等媒介的作用。解读龙额侗族丧葬仪式音乐文化,分析其文化内涵及社会功能,对了解和研究侗族丧葬仪式特征,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佤族虎豹祭是一个古朴神秘的古老仪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针对宗教信仰,巫术及人神交流三个方面,对佤族虎豹祭仪式进行文化释读,认为佤族虎豹祭实质上是一个通过赎罪、巫术和人神交流,来达到祈福的宗教仪式.  相似文献   

17.
羊皮鼓舞是羌族祭祀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保留在羌族释比祭天仪式中的羊皮鼓舞具有较强的现实功利性色彩。在信仰层面上,其舞蹈具有娱神的特点。在现实层面上,其舞蹈具有调和现实人伦秩序的目的。同时羊皮鼓舞也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和”为基点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认同的视角出发,首先分析了体育竞赛中所承载的文化,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的舞狮、舞龙、龙舟竞渡、武林大会体育竞赛开场仪式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的体育竞赛开场仪式文化无论是从核心理念层到制度层再到行为层,还是到最外部的器物层,均未协调一致,不能做到贯穿始终。而中国武术开场礼仪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却在行为层及器物层方面缺失,与核心理念层的"武德"关联性不大、貌似神离,实际过程中四个方面已不再是统一的文化结构。针对中国体育竞赛开场仪式开发提出:仪式开发需融合民族文化促进和谐;仪式开发需注重育体育人强调教化;仪式开发应突出精神主线塑造形象;器物开发须融合文化元素打造文化品牌;利用互联网与媒介传播仪式文化的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9.
热贡"六月会"是青藏高原古老苯教文化的遗存,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下,逐渐演变成大型血祭娱神祭祀活动。热贡藏族以活态、丰富的祭祀仪式,向当地的自然神灵——龙神诉说心愿、祈求风调雨顺、村落安康。延续至今的"六月会",集中反映了藏族古老的龙神信仰,积极地推动了藏族龙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相似文献   

20.
分析文化的意义,除了探寻文化的功能,还应当依照文化所依赖的整体关联、结构及其背后的社会表达。人和神,是具有意义的存在,从人和神的意义及其关联进行分析,便从解释的角度回答了文化的象征意义所在。人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被文化赋予了意义的社会关系产物,而神使人获得身份状态的变化,也是具有意义的。通过仪式交换,使二者之间关联的文化意义产生、深化和联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