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宗年 《考试》2008,(10):46-48
19世纪后期,在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晚清政府为了挽救其专制统治先后进行了同光新政(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三次新政主观动机上都不同程度带有一定落后性,但不能排除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同时,其多重性、复杂性及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新政”时期,是继洋务运动西北近代工矿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西北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机器工业为西北的近代化奠定了工矿业基础,各类机器工厂和矿物学堂的开办,为西北用近代方式培养了第一批工程技术人员,这对西北后来近代机器工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因为,他们同新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在西北整个近代历史过程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更是为北洋政府时期西北近代工矿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晚清军工战略的核心内容是洋务运动开展的优先军工战略.首先,晚清中国军事工业的创建,奠定了近代中国军事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促进了晚清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其次,现代海军的建立,以及新建陆军、自强军的新式陆军的编练,大大改变晚清中国的军事体制,揭开了近代中国军队编制现代化的序幕.再次,晚清军事思想、教育的现代化,则为近代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4.
《官场现形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作者从各个场景描述了晚清的腐败黑暗,这段时间也正好是清末新政改革的第一阶段。本文将1 901-1 905年光绪朝的部分上谕与《官场现形记》小说情节进行对比,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等方面来解读这篇首部批判现实的近代小说。  相似文献   

5.
清末新政改革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中国近代国家形象、国家认同建构的发轫,而清末语言规划则是国家认同建构的前提和基础.文章通过分析清末奏折、谕旨、学堂章程、官员信函等原始历史档案,研究清末新政时期语言规划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研究表明晚清政府通过语言本体规划和地位规划确立统一国语,厘清汉语与外语在国家认同和国...  相似文献   

6.
庚子国变后,清政府开启了为期十年(1901—1911年)的“新政改革”。新政改革涉及的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等诸多领域,是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的第三次改革,也是最具近代化意义的一次大变革。这场变革激化了民间与政府的矛盾,也激起了遍布全国的民变。民变斗争既阻碍了新政的进一步实施,又在根基上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加速了清廷的灭亡。从多种角度试析清末新政与晚清民变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事业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7.
<正> 清末新政,是晚清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的第三次重要变革活动,从一九零一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始,到一九一二年清帝逊位止,历时十载,虽然失败,但也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本文试图就清末新政产生的原因,新政的主要措施,以及新政是如何招致清王朝众叛亲离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关于实施新政的原因,学者们普遍概括为清政府迎合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需要,欺骗人民。当时的报刊舆论也认为新政是“掩人耳目”和“取媚外人”,他们认为义和团运动被镇  相似文献   

8.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至1911年清帝逊位约70个年头,是为晚清时期,占近代中国109年历程的近三分之二,又是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近代化过渡的开端时期和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晚清政府,以洋务运动为国策,并与洋务运动相始终。因此,洋务运动的兴衰成败,同晚清政局息息相关。本文拟将这一时期的晚清政局,划分成洋务运动前、洋务运动中和洋务运动后三个阶段加以论述,而以洋务运动中为中心。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流之一是实现近代化。因为只有实现了近代化,才能使中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鸦片战争之后发生的革命、改革及其他爱国运动,在主观上或客观上都是不同阶级、阶层以及各种政治力量,为达此目的所作的尝试。其中,“清末新政”是近代化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然而无论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清末新政”的内容都极为简单,其中某些评价还很不公允。这些恰恰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在编写教材时应努力避免的。为此,笔者以“清末新政”为例,谈谈自己的浅见。一、“清末新政”起止何时?“预备立宪”是“新政”内容吗?“新…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60年代初,清朝统治集团锐意进取,积极开展"自强新政",取得积极成果,但同时也暴露出政治守旧的局限。此后镇压了资产阶级戊戌维新运动,虚行清末"新政",清朝统治集团政治上的顽固保守不仅葬送了自己的统治,更未能使近代中国走向富强。  相似文献   

11.
洋务运动是晚清的一场“求强”、“求富”的改革运动,它是中国现代化的最初尝试。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对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具有阻碍和促进并存的相互矛盾的双重作用。洋务运动的经验教训,对当代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苏明 《天中学刊》2015,(2):88-91
近代域外游记记录的多是惊奇制造、宴会应酬、风俗类志、马戏杂耍、奇禽怪兽等,呈现出明显的"述奇"色彩。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游历者本人存在语言障碍和游历过于匆忙,但真正影响游记塑造异国形象的关键性因素还是游历者的眼光。因此,晚清的海外游历者所传递的西方形象,实际上投射着晚清中国社会的政治渴望与文化诉求。近代域外游记塑造的西方形象是晚清中国现实社会政治欲望在文学实践上的一种投影。在"中华型世界观"的影响下,最开始走向世界的晚清使官们,采用"区格化"策略来缓解自身的文化认同危机感,从而坚守华夏中心主义的文化态度。  相似文献   

13.
晚清十年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一个关键时期。清政府在面临外力压迫和国内要求变革的形势下,自1901年开始,在政治、军事、经济、教育及社会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史称“清末新政”。纵观晚清十年的阶段划分,将1901~1905年的新政时期称为清未新政第一阶段,将1906~1912年称之“立宪运动”阶段。  相似文献   

14.
晚清时期,清朝统治者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被迫实行了教育“新政”。通过教育“新政”,以科举制为主体的教育体制走到了尽头,产生了近代新式教育体制,形成了新式知识分子群体,从整体上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慈禧太后与“中体西用”刘孔伏,潘良炽在晚清政治舞台上,慈禧太后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其政治活动几达半个世纪,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长时期以来,学术界一直将慈禧太后视为顽固派的代表,对其政治活动大加挞伐,特别对她镇压戊戌维新运动,...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中,清末"新政"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教育改革是晚清"新政"中最富积极意义的部分,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尤其巨大.  相似文献   

17.
清末驻外使领作为较旱迈出国门的官僚士大夫群体,在中国走向近代化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洋务运动恰好是晚清近代化进程的开始,是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改良运动。驻外使领由于身在中西文明交汇的最前沿,他们亲身感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科学技术,所以这一群体必定要为国内的洋务运动提供经验与建议,历史证明洋务运动也确实不能缺少这一特殊群体所发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论洋务运动时期的官商体制刘伟关键词洋务运动;官僚;商人;经济体制洋务官商体制是19世纪后半期晚清政治的产物。随着这个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新的“官商”群体。洋务官商体制是中国早期工业化的主体,是一种特殊的制度化的近代工业发展道路,但它又难...  相似文献   

19.
“二部教授”是近代中国普及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教学活动,自晚清引进以来,历经了两次由政府主导的全国性教育实验,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进程。“二部教授”虽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耗费了教师的大量时间,随着教育条件改善,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就实际效用而言,它提升了教师和学生的基本能力,促进了我国近代教育的普及,一定意义上有利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转型,并为新时代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晚清西学东渐促进了西医东来的进程素.有近代社会史料宝库之美称的<点石斋画报>,以通俗易懂的图文展现了晚清西医东来以及民众医疗观念渐变等社会现象,揭示了西医逐渐立足中国并向中医的一统地位挑战,以及中医开始缓慢分化演进的历史现实,以社会大众的视角记录了近代中国在民众医疗卫生事业上的科学化与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