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些教师认为,补差是课后的事情,课堂补差是不可能的,面对班级授课制课堂补差只能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其实不然,只要我们把目光真正面向全体,讲究课堂教学策略,在课堂进行补差完全是有可能、有效果的,是落实新课程理念,切实减轻学生贫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举措。  相似文献   

2.
吴国兰 《辅导员》2009,(17):47-47
常看到任教多班英语教学的老师们整天仿佛一架永远不知疲倦的机器伏案挥笔,不辞辛劳地批改着学生一本又一本一套又一套的英语练习作业与试卷……也常听到任教多班教学的英语老师们发着这样的牢骚:“除了上课就是批改作业和补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哪还有时间去钻研自己的业务,哪还有什么心思参加教学评比……”  相似文献   

3.
《教育文汇》2009,(9):8-8
暑假中,许多家长给孩子制定了“周密”的学习计划,上特长班、补差班、培训班,把孩子安排得满满的,真正留给孩子的休息时间十分有限。一位小学生说,真不希望放假,放假了比上学还累。相信这个孩子的情况并不是个别现象。笔者认为,玩耍实际上也是一种学习,但这一点,许多家长并没有认识到。  相似文献   

4.
我校在期中对二年级三个班的数学进行了一次教学效果检查。我们在试卷中出了这样一道两步应用题:“一个修路队,第一天修路800米,比第二天少修100米,两天一共修路多少米?”参加考试的138人,正确解答的仅6人,绝大部分学生把第一步求第二天修路多少米,错误地列式为:800-100=700(米)。我们组织了一、二年级数学教师认真地进行了分析、研究,找部分学生座谈,找到了算错的原因:有的是死记“多加”、“少减”,有的把“比第二天少修100米”理解为“第二天少修100米”。通过研究,大家认为学生解答这类两步应用题的基础是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与少几的数的知识技能。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去分析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5.
补差是教学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补差可以课后补差,可以课堂补差,而作业评价中的补差也是切实可行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所谓批作业,无非向学生谈几句提示的话,引导他们去思考,该怎样想才对,该怎样写才好。”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作业评价实施补差。学生...  相似文献   

6.
今天是个早春时难得的好天气,学校安排我们“通讯员培训班”的师生一起去草莓棚采草莓。因为人多,所以汽车先把四年级的学生送去草莓园,然后再来接我们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因为阳光好,心情也好,我们几个班的老师就带着学生先走了起来。原以为难得去校外走走,学生会很“感激”这一段步行。没想到没走多远,车子便来了,孩子们见车子来,都停住了脚步,等着乘车。  相似文献   

7.
有位教师教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学校把栽560棵树的任务,按照五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教师提了个问题:“解这道题,能不能用560÷3?为什么?”要求学生回答:“不能用560÷3,因为这里不是把560棵树的栽种任务平均分配给三个班,而是按照三个班人数的多少,分配给各班的。”目的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按比例分配的概念理解。  相似文献   

8.
做应用题时,我们都是通过分析理解已知条件来解决问题的,但有些应用题的条件是隐含的,需要先把它们找出来,不然就无法解答。怎样寻找隐含条件呢?我把应用题隐含条件的规律总结如下:一、隐藏在图形中如图:照这样摆下去,一共需要几个苹果?这里,“4个盘子”和“每个盘子都摆了3个苹果”就是隐含条件,隐含在图中及“照这样摆下去”的情境中。二、隐含在比较性的话语中如:甲班有35人,乙班比甲班多3人,两班一共有多少人?这里,乙班有“38人”是隐含条件,隐含在“比甲班多3人”中。另外,还有“同样多”、“倍数”等关系的隐含条件,这里不再赘述。三…  相似文献   

9.
史峰 《教书育人》2008,(7):21-21
最近,有位青年教师向笔者倾诉他的烦恼:自己花费了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在学生身上,但是所任教班级的学生成绩却没有多大起色,在学校组织的年级月考中几乎都是倒数。通过交谈,笔者了解到:他首先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他认为有大容量才有高效益;其次采取“题海”战术,增加学生的作业量;其三是经常“泡”在班上,甚至连课间也把自己“埋”在班上补差,自己累,学生也累……  相似文献   

10.
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一条主线,分散补差”教学模式,是针对职业院校学生数学知识脱节点多,分布面广,集中“补差”效果不佳等特点,依据课程标准,对课程教材进行筛选、重构一种模式。确立“教学主线”的研究与实践,就是确立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的纲领,力求贯彻“能用、会用、够用”的基本原则,建立明确的知识节点调节原则。“分散补差”的研究与实践,一是围绕“一条主线”设计规划“补差”的分散方式,二是构建阶梯型学习小组,“分散”到小组与个体进行“补差”,做到“师与生”“生与生”一对一、面对面的“分散补差”,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与“主线”上的知识点及时有效地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链。从而真正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提高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最近,有位青年教师向笔者倾诉他的烦恼:自己花费了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在学生身上,但是所任教班级的学生成绩却没有多大起色,在学校组织的年级月考中几乎都是倒数。通过交谈,笔者了解到:他首先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他认为有大容量才有高效益;其次采取“题海”战术,增加学生的作业量;其三是经常“泡”在班上,甚至连课间也把自己“埋”在班上补差,自己累,学生也累……  相似文献   

12.
苏州电大吴县管理站现有17个教学班,13个专业,全脱产学生456人,其中70%以上的学生来自乡镇企业。目前尚无集中办学的条件,学生分散在全县1643平方公里的11个办学点。电大伸向农村后,继之而来的问题是:学生数量多,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办学条件差,缺少管理人员;分散办学,教学困难。县电大管理站首先应该管什么?我们认为应把主要精力放到抓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上来。“以质量求得信誉,以质量求得发展。”我站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就注意了把抓好教学质量放在管理站工作的首位,经过一年半的实践,农村班的教学质量正在不断上升。我们把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在教室里的练习课上,还是在办公室里的补差工作中,我们经常听到老师对学生喊:“快点把这些题做完。”、“快点把作业订正完,就剩下你没做好了。”催促学生“迅速”达到老师的要求。然而,事与愿违,学生照样慢吞吞,令老师无可奈何。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这样的催促语言强调了学生的弱点,挫折了学生的自尊,反而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比如: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能力差,自暴自弃;认为老师不喜欢自己,产生被抛弃的感觉;丧失自尊和自信,产生无能的感觉等等。为什么我们的老师不能等等学生呢?等,也是一种艺术,…  相似文献   

14.
我校中学部,今年有8个班的初中毕业生382人。我们将毕业生操行评语全部与学生和家长见面,并征求他们的意见,反映较好。学生普遍反映:“今年操行评语写得好,还征求了我们的意见,不是用评语来卡我们。”家长反映:“评语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学校帮助学生总结了三年来的优缺点,明确了努力方向。”班主任一致认为:“这  相似文献   

15.
徐华丽 《考试周刊》2010,(1):205-205
对那些“无长有短”的学生,教师既要重视文化知识“补差”,又要重视其它方面的“补差”。这是隐性的,是影响学生生存能力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对他们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和落实,小学生的人数正在逐年减少。农村小学规模的发展趋势怎样呢?我认为,应该是由“一村一校”到“多村一校”。目前,农村小学大都是一村一校。笔者调查了一个乡,该乡有16个自然村,村村都办了一所小学。其情况是:有4所村校,每校一个班(一、二年级复式班),学生数在15人以下;有7所学校,每校2个班(有一至四年级,设2个复式班),学生人数均在50人左右,每班25人左右;另有5所完全小学,规模也不大,有设4个班的,有设6个班的。  相似文献   

17.
起哄     
那天,同办公室的林老师一脸严肃地对我说:“好几次,我从你们班教室门口经过,正巧有培智班的学生路过,你们班有几个学生就大声起哄。”我一听脑子里顿时嗡嗡作响。前不久才观看了一台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同一片蓝天”的节目,这才过了几天,怎么就发生这样的事情?预备铃响了,我严肃地说:“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说一件比我们上课学知识更重要的事情。”听我这么一说,孩子们都瞪大眼睛,把脖子伸得老长。我问:“前几天我们在艺都影剧院观看的由残疾人表演的节目,好看吗?”“好看。”孩子们齐声回答。我使劲地按捺住心中的愤怒,没有直奔主题,问是谁对培智班的学生起哄,而是慢慢地把孩子们带入关心帮助残疾人的情境,毕竟他们只是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啊。我接着问:“那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人是残疾人呢?”“没有手的。”“没有脚的。”“眼睛瞎了的。”孩子们争相回答。“对。”我肯定地说,“看来大家对什么样的人是残疾人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可是大家所说的情况只是其中一部分,你们所说的没有手、没有脚和眼睛瞎了是属于身体的残疾,而另外有一些残疾人是属于智力障碍的残疾人。智力障碍这个词大家或许很陌生,不过老师如果和大家说智力障碍的人就像我们楼上的培智班的学生那样,大家就...  相似文献   

18.
我们这个班     
于斌 《神州学人》2005,(6):46-47
我们这个班,在我们学校很有名气,因为特别。我们的特别表现在各个方面,而且从一进校就表现出来了。那年报名时,有六十来人选择了双语班。需要分两个班。为了分班分得更适宜,学校让我们写出喜欢和谁,或者不喜欢和谁在一班。有些人选择继续和老同学同班,有些人则选择了改变,即离开一起上了几年初中的同学。我们这个班的学生都属于后一类:都是声明“不同谁谁一班”的学生。后来我们听说,首先挑班的老师挑选了那些声明“同谁谁同班”的学生组成的班,就是因为担心我们这帮不合群的孩子不好管理。其实我们不是没章法的孩子。开学没几天,数学老师要…  相似文献   

19.
“那,我们做什么?”另外一个学生问。“我们先规定—个手势好不好。我可不想让珍妮丝再跳上桌子了。这个班人数这么多,有一半人说话,我就没法讲话了,我一举手,大家就静忙闭上嘴,行不行?”“行。”大部分人都答应了。“你们还想要什么游戏规则?”  相似文献   

20.
不知从何时起,“规模决定效益”的理念涌进了小学校园,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一所所三千多人、四千多人,甚至五千多人的小学。这样的学校是不是利于学生的发展,是不是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值得我们思考。笔者认为,应该把小学办“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