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儿童生活作文”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学自始至终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可以轻松愉快、自由地从事习作活动,尽可能地描写真实生活。表达真实思想,抒发真实情感,使作文变成丰富有趣、生动活泼、令人向往、其乐无穷的现实生活。以“儿童生活习作”为根本价值取向的作文教学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尊重和弘扬学生个性的作文教学;二是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为了学生未来生活的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2.
儿童生活作是指在生活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学赋予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可以轻松愉快、自由地从事习作活动,尽可能地描写真实生活,表达真实思想,抒发真情实感,使习作变成丰富有趣、生动活泼,令人向往,其乐无穷的现实生活。以“儿童生活”为根本价值取向的习作教学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是尊重和张扬学生个性的习作教学,是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为了学生生活的习作教学,是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的习作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素养的习作教学。  相似文献   

3.
“儿童生活习作教育研究”是我校参加的一个省级课题。儿童生活习作是指在生活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赋予教学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可以轻松愉快、自由地从事习作活动,尽可能地描写真实生活,表达真实思想,抒发真情实感,使习作变成丰富有趣、生动活泼、令人向往、其乐无穷的现实生活。以“儿童生活”为根本价值取向的习作教学研究是尊重和张扬学生个性的习作教学,是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为了学生未来生活的习作教学,是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的习作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习作教学。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当前作文教学脱离实际,使得学生的习作缺少生活气息的现象.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和《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习作提出了“积累素材,走进生活;改革命题,贴近牟活;积累语言,描绘生活:优化评价。创造生活”四个指导策略.以期从“生活化”的角度来进一步优化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5.
小学作文教学长期以来陷入了“假”“大”“空”的深渊,甚至出现“体操”式的作文教学方法。本文从“端正教育观念、重视生活指导、挖掘课文潜力、鼓励个性化习作”4个方面入手,提出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写出真实的生活,写出独特的感受,是小学作文教学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当下的习作教学呈现出两个明显的趋向:一是以文本为中心有序地展开教学,一足以儿童的即时性生活为中心随机地进行教学。一直以来,它们各自为政,甚至相互鄙夷:教材习作以编排的科学化、训练的序列化,自诩为“大作文”,是习作教学的“正宗”;而体现儿童生活的即时性习作,由于自身的不确定性、随机性,被贬为“小作文”或“小练笔”,成为教材习作的附属或点缀,可是这些“即时性习作”以开放性、动感性、丰富性,适应着儿童内在的需要,显现出与教材习作旗鼓相当的态势。这两种倾向,正体现出当前习作教学的主要矛盾:习作教材与儿童生活如何走向融合,习作教学方式如何与儿童精神契合。  相似文献   

7.
“生活习作”指在生活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将生活与习作紧密结合,探索优化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写生活的作文,在学习作文中提高生活质量,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绿色评价”指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及小学生心理特点,用清新、亲切、激励的语言评价学生习作,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自觉性、自信心,使每一位学生都喜欢作文。一、课题的提出1.当前,学生习作中虚假作文现象比较严重,缺少生活气息。因此,我们力图从“生活化”的角度来优化习作教学,以激励性的评价保护学生的习作兴趣,把习作与生活结合起来,赋习作教学以生活的气息。2.《语文…  相似文献   

8.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思想素质上,要求教师具有先进的作文教育思想观念;在业务素质上,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作文教学能力。一、创新作文教学对教师思想素质的要求1.要求教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生活中习作。根据辨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习作的主体能动地、真实地、本质地将客观事物(社会生活)形成某种认识,转化为某种观念或情感。接着,习作的主体运用语言给观念、情感穿上“外衣”,并转化为文章。这一习作过程,经历了“物———意———文”的双重转化。在这种双重转化中,主体自始…  相似文献   

9.
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这是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奉命而教”,学生“奉命而作”。结果呢?学生作文内容有的不真实,说假话;有的不具体,说空话;有的缺乏真情实感,说套话。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开展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作文课堂教学”的课题研究,将绚丽多彩的大自然景色、丰富多彩的火热生活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再现出来,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写下来,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情感动机,培养学生说老实话、做诚实人、写真人真事的良好品质,让习作成为学生生命活动的需要,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成为发展学生素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痛。教师指导的有板有眼,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语言车载船装,但学生作文依然是假话连篇,更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到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笔者认为这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中人文性所致。因此只有在实践中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摒弃传统习作教学。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下面浅谈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与经验:  相似文献   

11.
王向东 《云南教育》2005,(10):10-12
作为学生习作的第一读者,我们历来感触最深的恐怕就是“人”“文”分离。翻阅学生习作,你会感到,学生作文中描述的生活形态与亲身经历的原生态之间相去甚远,作文中表达的情感价值取向与内心深处的真实积淀之间不尽一致,学生从生活积累的贫乏滑向了精神的贫乏,从习作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不难理解,当作文功能异化为“应试工具”的时候,学生人文精神与素养的缺失便会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这与“习作”教学的基本宗旨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先生说过: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他强调要在有计划、有目的、有作为的生活中接受教育,引导学生到自然和生活实践中去求得知识,获得本领,发展情感、意志和个性。结合陶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我在这一方面做了“将习作教学融于生活”的探索和实践,有意识地再现生活中情境,联系生活实际,挖掘生活素材,指导学生把自己亲身经历和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真实体会和感受,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为当前的习作教学注入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13.
儿童的生活是小学生习作的基础,只有让孩子用眼睛关注身边的生活,充分地体验生活,经历真实深刻的独特感受,才会有学生个性化的习作。只有学生用“真实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真实的耳朵”去聆听生活,用“真实的头脑”去体会生活,用“真实的笔触”去叙写生活,用“真实的心灵”去感悟生活,学生的习作才能多一层感悟,多一些色彩,多一份理性,学生才能成为一个真真实实的人。我的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14.
作文,是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重要途径。叶圣陶曾说过:“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自然得很。”《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这样,学生在习作时自然会下笔千言,有感而发,从而“乐于书面表达”愉快地习作。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之“表述与交流”要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生活.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表述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也就是要求我们在作文训练中.要紧紧抓住“真实生活”这一主题。众所周知。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再现。教师应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然后要求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描绘生活,欣赏生活。只有走进生活.学生才会有真切的体验,才能写出好的感悟作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  相似文献   

16.
孙乃猛 《教学随笔》2007,(5):27-27,26
“写真性作文”就是还学生真实的作文,就像美术中“写真画”一样,用真实的文字,描绘真实的生活。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习作,形成在实际生活中有用的技能,并在习作中学会思考、透视生活,形成改造生活、提炼生活的意识。它倡导轻松、和谐、自由、宽松、没有距离的氛围,让学生带着一颗平常心来习作,使学生能说真话、吐真情、做真人,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习作教学,教师习惯于先将“习作要求”和盘托出,再费尽口舌地讲解一番.希望学生能很好地在“习作要求”的统领下去作文。实践证明这是不可取的。弊端主要有二:1.“习作要求”往往是多元的。我们不少学生原本就怕作文、厌作文,面对这么多的要求,无异于泰山压顶,更加怕了、更加厌了,作文的兴趣、信  相似文献   

18.
胡茂山 《成才之路》2009,(25):38-39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新的作文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更多地关注儿童的生命状态和精神愉悦,使作文教学在儿童与作文之间形成“相似的和谐的振动”。我们的习作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让学生的习作因生活而显精彩,因生命而显灵性。  相似文献   

19.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也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字。”由此可见,生活是习作的源泉。要使学生写出丰富多彩的、充满灵气的、体现个性的习作,就要让学生积极地走进生活.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触摸周围的草和木,欣赏眼前的景和物,使学生写出富有时代气息、具有新意的习作,写出真实的生活,抒发独特的感受来。那么,怎样才能让农村学生走进生活。让农村生活在习作中闪光呢?笔者认为从这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一、对儿童作文“生活化”的理论思考 文章,是客观事物、实际生活的反映。儿童作文过程的实质就是儿童将他眼中的世界,用自己的话真实表达出来的过程。但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却无视作文的这一重要特性.在“快速、高效出作文人才”的短期利益行为驱动下,小学作文教学一度产生了一种浮躁心理和功利思想,具体表现在作文教学中即将作文教学局限于课堂上对优秀范文的表达式形式的分析和传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