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者们对于柏拉图《理想国》的主题有着各种不同的认识,但都忽略了“战争与安全”这一主题。如果对《理想国》细加研读并充分考虑到其时代背景,就会发现其中浓厚的战争气息以及对安全的渴望。《理想国》中的制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出于避免或赢取战争来维护希腊各城邦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正义观是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核心主题,按照柏拉图正义观思想所追求的正义观是一种社会秩序观,其中包括个人内心秩序的平衡和城邦等级秩序。《理想国》中的正义观与柏拉图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思想密切相关。在当代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倡导构建和谐世界过程中,柏拉图的正义观思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诗人与哲人之争的问题。他从城邦统治者的角度出发认为诗人的存在扰乱了整个城邦的统治秩序,破坏了人的完整的人格发展。他通过论争认为哲学家获得的是真正的知识而诗人是无知的。所以,柏拉图站在政治家的角度认为在理想国的构建中应该驱逐诗人。  相似文献   

4.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公民教育思想实际上贯穿了他构建理想国的整个过程之中,理想国是他对日趋衰败的希腊城邦政治和公民教育状况反思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和谐”是柏拉图构造理想国的根本性的政治伦理尺度,同时至善也集中地折射出柏拉图政治伦理思维的内在特质。文章着力从两个层面分析柏拉图建构理想国的政治伦理走向:其一。从城邦的整体构思看,理想国中城邦的政治秩序设计是建立在柏拉图所持的政治伦理之基础上的;其二,理想国的和谐秩序的基石更是奠基于个体灵魂有效的秩序中,即理想国是“和谐”的个体灵魂在政治秩序中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6.
《理想国》大部分内容都是围绕着"正义"展开讨论的。在《理想国》开篇,色拉叙马霍斯提出了"不正义是否更有利"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苏格拉底分别详细讨论了城邦和个人的正义,并通过认识论深化了两者的同构关系,从而把个人正义的讨论转移到城邦正义。卷八则通过探讨各种不同类型的城邦,正面回应了卷一的提问,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不正义非但不会有利,而且会引导国家走向奴役。  相似文献   

7.
柏拉图的《理想国》的一个基本主题是要处理哲学与政治间的冲突,也即是探讨哲人如何在政治城邦中获得哲学生活方式。基于哲学与政治之间冲突的考虑,柏拉图的教诲是通过教育实现哲人王统治下的德性城邦和社会。因此,柏拉图式的教育是实现美好城邦和生活的德性教育。而这种德性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对何为“美好”生活的不断的追问与探寻之中,因而它是一种哲学教育和自由教育。  相似文献   

8.
张新刚 《政治思想史》2013,(1):13-32,197
对柏拉图《法篇》卷十的分析表明,柏拉图在该卷中最终回答了《理想国》卷二格劳孔和阿德曼托斯提出的挑战,柏拉图政治思想着眼的最大敌人——城邦内乱的自然基础。通过将政治放在自然层面来讨论,城邦内乱的理论根基得以充分揭示和克服,柏拉图继而在新的自然基础上建立理想政制。  相似文献   

9.
“辩证法”这个词源出于希腊语,含义是论说术——论辩和证明的技术,指在论辩时揭露对方论断中的矛盾,并克服这些矛盾来求得真理的方法。“辩证法”一词最早出现在柏拉图著作中,但“辩证法”含义最初的产生,则要追溯到芝诺以后论辩方法的历史。约公元前六世纪,在古希腊奴隶制城邦形成时期,就已经有了最初的哲学派别的分野。他们围绕世界的本原和运动变化问题展开了争论。由此而产生的辩论方法,首先萌发于爱利亚派之中。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巴门尼德和芝诺最早讨论了“存在与非存在”、“一与多”等抽象概念。芝诺为此作出了许多论证,企图证明如果承认事物的多样性,就会陷入无限大和无限小的矛盾;如果承认运动,就会陷入运动与不动、连续性与不连续性的矛盾。芝诺还假定了空间和时间可以“无限分割”,等等。芝诺的论辩方法就是最初意义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0.
在《理想国》第四卷,柏拉图的苏格拉底引导格劳孔和阿德曼图斯建立了属己的城邦,以求在其中寻找城邦的正义。通过梳理苏格拉底对城邦创建目的和四枢德的探讨,本文提出,城邦遵循正义原则是为了城邦和个人的福祉,城邦正义的关键在城邦秩序,城邦秩序的实现在于城邦中的各个阶层保持节制。因而,苏格拉底暗含的正义教诲是,没有因正义本身而为的正义,当城邦智慧、勇敢、有序而统一,也无须寻求额外的正义。  相似文献   

11.
公民教育思想是柏拉图《理想国》中的一个重要论述,贯穿了他构建理想国的整个过程。理想国是他对日趋衰败的希腊城邦政治和公民教育状况反思的结果,而在构建理想国时表露出来的公民教育思想以强大的理论魅力对我们今天的公民教育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对教育的探讨是从哲学的层面着眼于样板城邦的考虑,因此,柏拉图的教育是一个言辞中的教育,是一个样板教育;这一点《理想国》交待的很清楚,可惜我们经常忘了这一点。这种样板教育在当今还是一个样板,不能把它变成现实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理想国》是西方哲学史上一座丰碑,是柏拉图的治国计划,其内涵十分丰富。柏拉图认为美就是世界秩序,美要成就的是世间最伟大的事业,即创造一个真的世界。《理想国》中的观点虽然在一些方面比较偏颇,但都是源于哲人建设合理国家和社会的强烈意愿,给后人留下了非常宝贵的思想结晶,非常值得借鉴,而美和秩序的内涵也确实如其所愿愈加完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后人对于如何建设一个国家显然会更有把握,但其中一些关于个人与城邦关系的观点值得商榷,尤其是“哲人治国”是否可行,尚须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教育哲学史上,柏拉图关于诗歌教育的看法向来很有争议。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虽对诗歌及其模仿术进行了攻击与批评,但由于人自身的局限性,无论学习还是教育城邦民众都需要借助于诗歌。诗天然地理解人的情感,借助于诗歌才能达到教育城邦的目的。被拒绝的是传统诗歌中坏的模仿而不是模仿本身。这意味着一种新诗,它对以荷马为代表的城邦传统诗歌教育发出了强劲的挑战,并试图取而代之。《理想国》既是柏拉图诗歌教育的典范,也是柏拉图教育哲学的完美展现。  相似文献   

15.
孔子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理想教育的教育家。何以将此殊荣归于他?人类自其降临于世时,就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从世界史可知,古希腊的柏拉图就曾提出过“理想国”的构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指出,柏拉图的理想国不过是  相似文献   

16.
柏拉图为了解决当时雅典城邦公民只顾自己的现实利益,而普遍缺乏对城邦的责任感这一现实问题,在《理想国》中建构了一个理想的城邦。这个理想城邦的重要特点在于它以所有公民都认真履行其城邦责任为基础。柏拉图从城邦产生和繁荣的角度论证了公民履行其责任的必要性,并将个人责任视为城邦幸福和个人幸福得以实现的基础,从而为城邦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理想化的方案。  相似文献   

17.
误区一:自主学习就是自习 案例:教师在《民主政治的摇篮——古希腊》一节设计了“自主学习”的课堂环节。“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教材有关城邦的介绍,思考:城邦有哪些特征”。在这个设计中,教师实际上是把“自主学习”理解成了自己学习,即“自习”。  相似文献   

18.
"和谐"作为《理想国》中反复论述的重要概念贯穿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从理想国的社会系统和谐切入,系统论的方法有助于厘清城邦、教育、和谐的关系,从中窥见柏拉图在教育本质、心灵诗学与身体诗学、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和谐思想。  相似文献   

19.
柏拉图《理想国》的城邦正义到个人正义,都围绕正义这个西方哲学这个核心问题进行论述。试论了城邦正义、个人正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正义对国家、社会、人们各个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理想国》成于柏拉图壮年时期,影响较为深远,在早期柏拉图认为只有“哲学王”的统治是他理想的最优方案;中期《政治家篇》担心人治向“恶”转换,不得已提出“法治”;多次改革的失败以及半生的思考写成《法律篇》,强调“哲学王”难求,“不得已舍正义而思刑赏,弃德化而谈法治”,在晚年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