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墓葬"源于古人"入土为安"的观念,主要是出于对逝者与灵魂的敬畏。冀中地区在唐代属于河北道,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且人口较为稠密,发掘的墓葬十分丰富。墓葬形制是一个古墓最直观的反映,且具有等级之分,不同身份的人去世后,会选择不同等级的墓葬形制,因而墓葬形制与墓主人的身份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变迁,从初唐到晚唐,墓葬形制多样化,呈现出的时代特征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对研究冀中地区的墓葬文化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唐西川镇内部分为四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分别是中心平原区、西山地区、巂黎雅西疆地区、戎州南疆区。中心平原区完全属于内地,而其他三个区域属于边疆地区。在唐朝对吐蕃、南诏的战争中这些地区的边疆都不同程度的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3.
建国长达三百多年、地处西北的鲜卑吐谷浑在唐、蕃新兴时期,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在唐朝的对外关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现从两国的频繁联姻中探寻唐朝在西北地区的政策。  相似文献   

4.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Ⅱ第五课有一幅名为《唐朝长安城平面图》的插图,明显可以看到.在大致包含了唐代宫城、皇城的范围上.外加部分坊.用黑线围起了一圈城墙。然而,唐代的长安城并不存在这段城墙.唐代长安城的城墙只包括皇城和宫城.并不包含周围的坊。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一般认为赵国都城邯郸城由郭城"大北城"和宫城群"赵王城"组成.考古发现证实,赵王城即都城邯郸城的"宫城",建于战国时代迁都邯郸之时.赵王城由东城、西城和北城组成.西城的南北排列三座大型夯台,应为三座大型高台建筑宫殿建筑基址,这是目前所知中国古代都城之中、宫城之内南北排列最早的"三大殿",其对后代都城之宫城的大朝正殿建设影响深远.西城中的"龙台"是宫城之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宫殿建筑,它应该是宫城中的"大朝正殿"."龙台"的"居中"、"居前"、"居高"特点,突出反映了王权至高无上的思想,它对以后历代"大朝正殿"布局形制设计,影响深远,如汉长安城未央宫的前殿,直至明清北京城放宫的奉天殿和太和殿等,鉴于此,本文认为赵王城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我们有必要给以充分的重视,使我们更好的保护好这样一座有着重大历史意义、承载着重要文化遗产信息的古代都城.  相似文献   

6.
从"市"到"场"——唐代长安庙会的兴起与坊市制度的破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寺庙或道观中进行的法事、斋会、祭祀等宗教活动渐渐与文化娱乐以及经济活动相结合,形成所谓"庙会".在中国历史上城市格局的变动中,庙会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中国古代城市的空间格局来看,在唐前期形成严密封闭的坊市制度,但到唐中后期坊市逐渐被突破,进而向街市格局转变.唐朝中后期,长安城内佛道宗教活动日渐兴盛.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庙会开始兴起,寺庙和道观等地成为长安城内便利的经济交流场所.进而成为官府开场的便要处.长安城内一部分大规模经济活动也从"市"转移到"场",从而构成中古都城布局从坊市到街市的动态而有序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唐朝中后期,与外族政权的关系主要是与吐蕃政权之间的关系,唐蕃关系的变化对唐王朝的整个局势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全唐诗》中所收录的萧关诗对唐蕃关系的发展、演变及其他方面的情况都有较为突出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友好与战争并存、夷夏观念与民族融合交织、边地人民渴望收复失地以及崇尚武力等。  相似文献   

8.
纪年墓是出土带有明确纪年文字载体的墓葬.它们能够作为一种准确的时间标尺,来探讨不同时期墓葬在各方面的变化,并直接反映各时期社会发展状态.本文通过对比研究晋南地区宋金两代纪年墓的墓葬形制、墓葬装饰、随葬品等方面的承袭与变化,分析了晋南地区在宋金两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敦煌佛爷庙湾墓群发掘的6座唐代模印塑像砖墓中,其中弧方形的墓葬形制参照长安地区唐墓可知属高等级墓葬。文章分析了墓葬年代、墓葬等级及P.2523《敦煌名族志》的编撰年代,认为两者均为开元年间,因而认为M123、124、125等墓为外任归葬的敦煌望族——阴氏家族墓葬,其中阴稠或阴仁协以及阴仁希可能与M123具有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盛极而衰之前的唐朝与大食因中亚地区的争夺爆发了史上著名的怛罗斯之战。对于怛罗斯之战对唐朝的影响,学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这场战争成为唐在中亚地区势力由盛转衰的的转折点;另一种看法认为,此战争仅仅是唐食之间的一场小战役,对唐并未有太大影响。文章通过对战前唐食在中亚局势,战前后的大食,战后唐、中亚的分析,得出这场战争对唐食关系,唐食中亚格局,及唐朝国力都并未有过大影响,其仅是双方几次争夺战中规模较大的一次而已。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敦煌斯2506、伯2810、伯4073、伯2380四件文书的内容体例及其所反映的唐后期敦煌地区的史学特点,将文书定名为“唐朝年代纪”,并探讨了文书所体现的敦煌文化的地域特殊性,认为这卷敦煌人撰著的“唐朝年代纪”,就是唐主流文化与敦煌地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唐朝时期府兵制中“兵“的地位变化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朝的府兵制随着社会的稳定和进步而达到极盛,府兵制中"兵"的地位也空前地提高;唐中期以后,社会走向衰落,府兵制遭到破坏,府兵制中"兵"的地位也急转直下。"兵"的地位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朝从极盛到衰落的社会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唐代时期我国的白瓷烧制技术趋于成熟,在中国北方涌现出一批以烧制白瓷为主的窑口。该文通过阅读、整理、汇总目前发表的考古发掘简报及相关文献,将唐代时期中国北方唐墓的核心分布位置确定为两京地区,两京地区发掘的唐墓中,超过半数的墓葬都曾出土白瓷器物,体现出白瓷在唐代尤其是两京地区的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4.
汉代的列侯是享有封爵的高等级人员,对外交往是列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内容,具有与等级身份相对应的特征。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与汉代列侯对外交往有关的墓葬资料日益丰富,所反映的交往对象既有朝廷、诸侯王国,也有其他侯国、不同的郡县乡里等,而列侯及其侯国与不同对象之间的交往内容与交往方式均较为多样,从相应角度体现出与汉代列侯发展的内容和特点,这对开展汉代列侯的综合研究及分析汉代列侯的社会生活等均可提供相应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甘肃河西地区墓葬壁画与砖画颜料分析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运用X射线衍射仪对高台骆驼城魏晋墓出土画像砖颜料进行了分析 ,并与河西其他地区墓葬壁画与砖画颜料进行了分析比较 ,归纳出甘肃河西地区墓葬壁画与砖画颜料的种类、来源及特征。  相似文献   

16.
秦汉时期,我国古代的风水理论初步创立,出现了"龙脉"、"王气"等风水观念。在这一风水理论的指导下,汉长安的城址确立在了颇符"龙脉"要求的龙首原上。但由于初创的风水学说并不成熟,汉长安城的中心殿——未央宫居城之西南隅,并未"取法天象"处在"象帝居"的北面位置,违背了春秋以来约定俗成的宫室营建制度,一定意义上削弱了帝居的拱卫之势,影响了帝王的至尊形象。汉长安城内部布局混乱而无规则,与传统的外形方正,内部工整对称的阳宅建造原则不符。所以,随着汉王朝的衰落和倾覆,汉长安城也随之退出了历史舞台,被规模更大、布局更合理的隋唐长安城所取代。  相似文献   

17.
王武俊谥"忠烈",其三次叛唐的行迹显然不符合此谥号之本意,唐德宗赐谥王武俊"忠烈"乃是出于宣传教化的考虑,希望将身为成德军节度使的王武俊为所有藩镇树立忠君爱国的典型,以期藩镇将领的归化,重建唐朝的统治秩序。另外,也反映出唐德宗对河朔藩镇政策的调整,唐朝西北形势趋于严峻,唐廷没有足够的力量再对河朔藩镇进行新一轮的讨伐,只能采取相对缓和的手段,由武力削藩转为招抚、怀柔,甚至是姑息,赐谥王武俊"忠烈"便是朝廷缓和与河朔藩镇关系、维持相对和平现状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8.
唐长安禁苑     
古代帝都之旁 ,多划有一定面积的皇家管辖区 ,以供天子游猎和其他特殊用途。唐长安城承袭隋制 ,保留了城北隋大兴苑 ,并更名为“禁苑”。唐禁苑是都城长安一处最大的皇家园林 ,因其中又包含东内苑、西内苑两个小苑 ,故也称为“三苑”。禁苑位于长安城北 ,其范围颇大 ,北至渭河 ,南接长安城 ,东抵河灞河东岸 ,西达汉长安城西墙 ,实际上已将汉长安城全部和其东大片地区都包揽在内。据徐松《唐两京城坊考》 ,禁苑东西长二十七里 ,南北宽二十三里 ;《旧唐书·地理志》则称东西三十里 ,苑内有离宫亭观二十四所。苑周有垣墙。东西各设二门 ,南北…  相似文献   

19.
唐长安城     
长安城,是隋唐两朝的首都,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和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始建于隋朝,是隋文帝杨坚决策、建筑大师宇文恺的杰作。城市由外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面积达83平方公里。城内百业兴旺,最多时人口接近50万。隋朝灭亡后,唐朝继续在此定都,并更名为长安,此后进一步修建和完善,在唐太宗和唐玄宗年间先后增建了大明宫和兴庆宫等宫殿。在盛唐年间,  相似文献   

20.
新近刊布的几方唐代回鹘墓志资料内容宏富,具有较高史料价值。如《仆固氏墓志》证实唐对回鹘仆固部之羁縻关系,从中可以看出,仆固部世代效忠唐朝,履行朝贡之责,出兵助唐评定叛乱,系唐朝控制漠北的一支重要力量。《回鹘葛啜王子墓志》《回鹘米副使墓志》和《史孝章墓志》等反映了唐文化在回鹘中的传播与影响,表明中原文化儒家在唐代已被回鹘社会各阶层所接受并传播,从思想上和生活上主导着人们认知的流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