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朱爱秀 《考试周刊》2007,(25):106-107
本文从翻译本质出发,以异化翻译为角度,以杨氏夫妇的译本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其体现的教育思想、人物的文学修养和思想感情三个方面,分析杨译本《红楼梦》中《诗经》文化内涵的翻译。  相似文献   

2.
霍译本与杨译本的宏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宏观层面对杨译本与霍译本进行了再比较。就翻译的目的来看,杨宪益与霍克思都有充分再现原著不朽的文化艺术价值、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意向,因此他们在译文中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原文的内容,传达原文的文化意象。可就其现实的读者群而言,霍译的理想与现实更接近。总的说来,任何一部译作都是时代的产物,没有读者的译作就不成其为作品。杨译本与霍译本的存在就意味着原文的重生,意味着译者的成功。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6,(54):25-26
同样的原文在不同的译者笔下呈现出不同的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这种差异性值得赞颂。本文以新中国成立初期韩侍桁《红字》译本和改革开放以后苏福忠《红字》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操控学说主流"三因素"意识形态、诗学观、赞助人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力图从宏观文化翻译角度对其差异性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4.
周宁 《考试周刊》2014,(42):20-21
本文结合《还乡》三译本中的对话实例,从文学文体学角度谈了小说对话的艺术效果。文学文体学的理论为研究小说对话翻译提供了有益思路,从词汇、句法、修辞等层面研究小说对话翻译,进行译本赏析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金娴 《文教资料》2010,(1):11-13
文学翻译也是文化翻译。文化“传真”就是要求译语从文化意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及风格,它是文化翻译的基本准则。本文作者基于《红楼梦》霍译本中人名翻译的分析,归纳出了它对文化“传真”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动态活动.文章通过对<飘>在不同时期的两个译本的对比研究.指出文学翻译具有时代性,每一个译本都有其形成的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人们应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从社会文化语境的角度去评价译作.  相似文献   

7.
文学翻译不是一劳永逸的,重译是翻译实践的必然趋势,有它的必要性和意义。狄更斯的作品《双城记》曾被罗稷南翻译过两次,又修订了一次。较旧译,重译本做了大量的修改,修正了误译,在遣词造句、句子逻辑性以及词语规范化使用方面加以完善,体现了强烈的意识形态,而且运用符合时代特点和语言潮流,增强了译本的可接受性。基于重译的必要性和意义,从语言、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可接受性层面对比两译本的差异,以期探讨译者在重译过程中所受的制约,以及重译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翻译伦理开辟了翻译研究的新视角,突破了以往原作与译作文本分析研究的局限性,对于解释翻译过程中各因素间的关系以及认识翻译的本质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边城》译本文化词翻译的分析,指出译者戴乃迭在尊重和认可中国文化、照顾英语阅读习惯和感受以及推介中国文学和文化方面分别遵循了再现伦理、基于规范的伦理和服务伦理,对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翻译伦理意义和启发。  相似文献   

9.
《青梅竹马》是日本女作家樋口一叶的代表作,近年来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喜爱和关注,出现了多种译本。但国内对其译本的研究凤毛麟角。萧萧译本、林文月译本和朱园园译本是各译本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从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对这三个译本展开比较、分析,发现萧萧译本采取了归化的翻译策略,林文月译本采取了异化的翻译策略,朱园园译本则综合运用了两种策略。  相似文献   

10.
《麦田里的守望者》自塞林格1951年问世以来备受推崇,经久不衰,但因极具个人特色的叙事风格和独特自然的口语体语言使其翻译难上加难。因而从翻译的两大基本策略,归化与异化角度比较施咸荣和孙仲旭二译本,通过语言文化分析,使归化异化综合使用,相得益彰,不仅提高译本质量,更促进文学翻译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从霍米·巴巴杂合理论的视角,从语言、文化、文学三方面分析林太乙女士《镜花缘》英译本中的杂合现象,可发现:其译本中的杂合是作为族裔散居者的译者诠释母国文化的重要手段,译者自身与其所代表的华裔族群在杂合形成的第三空间中得以显身,进而在译文中实现了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学翻译与文化杂合密切相关。《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与文化的浓缩,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罗慕士在其英译本中将东西方文化完美结合。这种东西合璧的杂合译本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受译入语读者、翻译目的及翻译原则的制约。  相似文献   

13.
以多元系统理论为指导,对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两个不同时期的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将赵元任《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译本和吴钧陶《爱丽斯奇境历险记》译本放在其各自产生的社会背景中去对比分析两译本产生的客观原因和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结论是,两译本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由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决定,儿童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化多元系统的地位影响两译本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学翻译与文化杂合密切相关.(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与文化的浓缩,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罗慕士在其英译本中将东西方文化完美结合.这种东西合璧的杂合译本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受译入语读者、翻译目的及翻译原则的制约.  相似文献   

15.
文化成分的处理往往是文学翻译中一个难题。列举并分析大量实例,总结出杨宪益在其《红楼梦》译本中采用的五种方式处理原著中的文化成分,即文化直人、文化诠释、文化融合、文化弃置和文化归化。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的翻译活动和文学成就同样引人瞩目。然而,由张爱玲完成的《老人与海》首个中文译本始终没有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学者的研究,本研究主要从张爱玲的文学素养与译文的情感色彩、所使用的翻译手法等方面来分析译本的特色,帮助读者在阅读译作时体会原著的风韵。  相似文献   

17.
《格列佛游记》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译介至中国以来,不断有重译本和复译本出现。以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为依托,通过选取完成于不同时期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中文译本进行描述性对比研究,将这部小说的译介放置到整个译入语社会文化的宏观背景之下,考察原作进入目的语文化语境后发生的形象变形和变迁,并探究译本形象变形和变迁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而透视意识形态、诗学和译者主体性等因素对于译本意义的操纵。《格列佛游记》中译本在不同时期呈现出的迥异的文学形象,实际上折射了20世纪中国不同时期文化语境和文学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18.
根据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权力场域、文学场域和翻译场域处于不断循环互动中。从场域互动视角来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巫宁坤译本的产生背景可以更好的认识译本背后潜在的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译本的产生是权力场域、文学场域和翻译场域相互影响和制约的产物和结果。  相似文献   

19.
姜戎的《狼图腾》主题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当下的生态问题相合。在西方世界,美国汉学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的英译本为海外读者所接受。不可避免的,葛浩文的英译本中存在大量的“变异”现象,正是这些现象造就了其在海外的成功传播。从比较文学变异学为视角来看,聚焦葛译本语言和文化层面的变异现象,可以分析出葛译本中的“创造性叛逆”其后深层次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可知译本“变异”是中华文学“走出去”的有效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伪译本现象日益受到翻译学研究的关注,是对翻译文本功能的肯定,也是作家创作和目的性的表现。对其进行研究是探悉翻译文本在目的语文化中地位和功能的捷径,是译学研究的内容之一。从区分概念出发综述了当前对伪译本所做的研究,中国在伪译本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中国的伪译本现象。并预测了伪译本的前景同时提出了对待这类文本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