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笑林广记》一书里有这样一则笑话:有忧贫者,或教之曰:“只求媒人足矣!”其人曰:“媒安能疗贫乎?”答曰:“随你穷人家,经了媒人口,就都发迹了。”  相似文献   

2.
新闻业务编辑室同志惠鉴:来书诵悉。我每日看报,觉较佳之报道日见其多,而往往嫌其过长。长篇之中偶亦有欠充畅处,如能略去不必要之笔墨。增益其未足者,则篇幅较短,而表达更见完满。观贵刊五月号所载座谈会纪要,有一同志谈编辑部删削原稿之字数至多。我意可向作稿之记者提出号召,希望于动笔之先考虑如何做到短而精,完篇之后复看数遍,凡于中心意思无甚关涉者,即不吝删削。如是则人人练基本功,积久自有成效,更无俟编辑部之大加删汰。作  相似文献   

3.
清代著名文学理论家赵执信在他的《谈龙录》里有这样一段记载:“钱塘洪防思(《长生殿》作者洪升),久于新城(王士祯)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并在司寇(王士祯官至刑部尚书,俗称大司寇。)宅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龙,见其首不见其尾,云中或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  相似文献   

4.
方志之兴尚矣。《周官》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说者谓即后世邑乘之权舆。然其文不曰“掌方志”,而曰“掌道方志”,故郑玄注云:“说四方所识久远之事,以告王观博古所识,若鲁有大庭氏之库,殽之二陵”,明其为口头传说,非有成书也。古人方隅地史,今日所存,莫早于袁康《越绝书》之《吴地》《越地》两传,垂二千年;次则常璩《华阳国志》,将千七百年矣。读《隋书·经籍志》,地理一类,元  相似文献   

5.
猫就是猫     
看这题目,也许您会说:“猫不是猫,难道是鼠么?”如果您真这样说了,那么您的想象力绝对可以打优秀分,因为这正与明代刘元卿的一则寓言不谋而舍。刘元卿《应谐录》载:齐奄家畜一猫,自以为奇,便号于人曰:“虎猫”。有客说之曰:“虎诚猛,然不如龙之神,请更名为‘龙猫’。”又有客说之曰:“龙固神于虎,龙升天须云,是云胜于龙,宜名‘云猫’。”又有客曰:“云霭蔽天,风倏散  相似文献   

6.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龆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相似文献   

7.
吴獬,字凤孙,号子长,榜名獬,湖南临湘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是清末民初杰出的教育家、文学家、民俗学家,也是一位丰才博学的才子.他自幼聪颖异常,读书过目少忘.四岁时,其祖父吴凤山头次见他便喜曰:“真吾孙也!”因以“凤孙”字之.10岁时,诸经已熟诵,16岁即写得一手好文章.当时颇有才名的刑部官员王子寿见其诗文,惊叹曰:“奇才也,异日当以文章显.”  相似文献   

8.
【伏猎侍郎】fúlièshìlánɡ后晋·刘昫等《旧唐书·严挺之传》:"客次有《礼记》,萧炅读之曰:‘蒸尝伏猎。’炅早从官,无学术,不识‘伏腊’之意,误读之。挺之戏问,炅对如初。挺之白九龄曰:‘省中岂有伏猎侍郎?’"伏腊:古代伏祭与腊祭的合称,泛指节日。唐代户部侍郎萧炅在读《礼记》时,误将"伏腊"读为"伏  相似文献   

9.
清代著名文学理论家赵执信在他的《谈龙录》里有这样一段记载:“钱塘洪防思(《长生殿》作者洪升),久于新城(王士祯)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并在司寇(王士桢官至刑部尚书,俗称大司寇。)宅论诗。防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龙,见其首不见其尾,云中或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防思乃服。”  相似文献   

10.
调侃长文     
最近看到两则调侃长文的记载,很发人深思。长文之憾清人梁章使在其《权联丛话》中,转引了这样一则故事:山东岸生张大美奉关帝十分虔诚,病中梦入关庙,见关帝身清朝衣冠在那里理事。有顷,呼张名语之曰:“吾庙中楹柱对联肤泛俚俗,甚不惬意。你与我有香火缘份,现在你为我改一下。”张跪诵一联云:“数字三分,扶汉室削吴吞魏,辛苦备尝,未了平生事业;志存一统,佐熙朝伏冠降廉,成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关帝十分赞赏,便说:“此四十二字,你明年当知好处也。”次年乡试,首场构思未就,倦而假寐。梦关帝以肘推之曰:“起,起!你…  相似文献   

11.
梗阳人有狱,将不胜,请纳赂于魏献子。献子将许之。阎没谓叔宽曰:“与子谏乎?吾主以不贿闻于诸侯。今以梗阳之贿殃之,不可。”二人朝而不退。献子将食,问谁于庭,曰:“阎明、叔褒在。”召之,使佐食,比已食,三叹。既饱,献之问焉,曰:“人有言曰:‘唯食忘忧。’吾子一食之间而三叹,何也?”同辞对曰:“吾,小人也。贪馈之始至,惧其不足,故叹。中食而自咎也,曰:岂主之食而有不足,是以再叹。主之既已食,愿以小人之腹为  相似文献   

12.
曾经看过一则笑话:一人往观武场,飞箭误中其身,迎外科治之。医曰:“易事耳。”遂用小锯截其外杆,即索谢辞去。问:“内截如何?”答曰:“此是内科的事。”笑话不过是笑话,读过之后一笑也就罢了,谁也不会当真。不过,在看了北京市建委在2005年11月10日作出的将严厉制裁“恶意讨薪”行为的表示之后,我不由得拍案称奇:原来世界上果真有这样施行“锯箭疗伤”的庸医啊!按照北京市建委的说辞,所谓的“恶意讨薪”行为,指的是这样一些现象:一是通过“民工讨薪”解决工程各方合同纠纷,怂恿民工以群体性讨薪为名,施加压力,甚至阻断国道交通,以达到尽快解…  相似文献   

13.
新编《辞源》,内容丰富,方便读者,其功不小,然亦有未尽善处。今举三条,辨正如次。一、《辞源》“骨更”字条下云:“(一)食留咽中。见《说文》”。按:《说文》曰:“骾,食骨留咽中也”。段玉裁注:“《晋语》:卜籀曰:狭以衔骨。韦注曰:骨所以鲠刺人也。忠言逆耳,如食骨在喉,故曰骨骨更之臣。《汉书》以下皆作骨鲠,字从鱼,谓留咽者鱼骨较多也。“食骨留咽中,,这个“骨”字是少不得的。如果仅是“食”留咽中,则为因噎废食之“噎”矣,不成其为“骾”了。旧本《辞源》作“骨留咽中也”,省一“食”字,犹不失原义。今《新华字典》解作“骨头卡在嗓子里”,非  相似文献   

14.
[原文] 梗阳人有狱,将不胜,请纳贿于魏献子,献子将许之。阎没谓叔宽曰:“与子谏乎!吾主以不贿闻于诸侯,今以梗阳之贿殃之,不可。”二人朝而不退。献子将食,问谁于庭?曰:“阎明、叔褒在。”召之,使佐食。比已食,三叹。既饱,献子问焉,曰:“人有言曰:‘唯食可以忘忧。’吾子一食之闲而三叹,何也?”同辞对曰:“吾小人也,贪。馈之始至,惧其不足,故叹。中食而自咎也,曰:‘岂主之食而有不足?’是以再叹。主之既已食,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餍而已,是以三叹。”  相似文献   

15.
玄石好酒     
黔中仕于齐,以好贿黜而困。谓豢龙先生曰:“小人今而痛惩于贿矣,惟先生怜而进之。”又黜。 豢龙先生曰:“昔者玄石好酒,为酒困,五脏熏灼,肌骨蒸煮如裂,百药不能救,三日而后释。谓其人曰:‘吾今而后  相似文献   

16.
这部《中国学生优秀作文年选》(原名《中国学生作文年鉴》)经山西教育出版社策划、出版,已经陆续出了好几册(每年一册)。他们的意愿是:通过我国中、小学的作文改革以提高在校生的写作水平,引导学生从主观上自发地有兴趣去写作,并从客观上体察到现实生活中有东西可写。这个选本累积几年,再精选出一册来,即所谓《名师评点大全》。这一出发点是好的,而且确也收到很大成效。出版社责编同志嘱我写篇文章做为今后此书的“前言”。我在披诵之后,确实也想发表点滴浅见。但这只能叫做“读后感”,如名之曰“前言”,似乎有点勉强。姑且把自己的想法写出…  相似文献   

17.
孟子八章     
梁惠王下六○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七十三字)  相似文献   

18.
肉智     
艾子之邻者,皆齐之鄙人也。闻一人相谓曰:“吾与齐之公卿皆人而禀三才之灵者,何彼有智而我无智?”一曰:“彼日食肉,所以有智,我平日食粗粝,故少智也。”其问者曰:“吾适有粜粟钱数千,姑与汝日食肉试之。”数日,复又闻彼二人相谓曰:“吾自食肉后,心识明达,触事有智,不徒有智,又能穷理。”其一曰:“吾观人足面前出,甚便。若后出,岂不为继来者所践。”其一曰:“吾亦见人鼻窍向下,甚利。若向上,岂不为天雨注之乎?”二人相称其智。艾子叹曰:“肉食者其智若此!”  相似文献   

19.
<正>声音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诵”与“读”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引起过许多研究者的关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处于剧变期,各种思想和文化碰撞出激荡的历史,“诵”与“读”的实践与学术研究在这一时期亦非常活跃。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探查20世纪上半叶期刊、图书、报纸等公开出版物中对于“诵”与“读”的认知与解读,对当下的声音表达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由高国庆整理的《20世纪上半叶中国诵读史料点校与研究》一书近日由九州出版社正式出版。  相似文献   

20.
一国三公僖公五年:“初,晋侯使士■为二公子筑蒲与屈,不慎,置薪焉。夷吾诉之。公使让之。士■稽首而对曰:‘……《诗》云:“怀德惟宁,宗子惟城。”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将寻师焉,焉用慎?’退而赋曰:‘狐裘■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