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美国杰出小说家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 O'Connor)短暂的生命仅三十九岁。在她有限的创作时间中,她完成了三十一部短篇小说和两部长篇小说。奥康纳所有作品的最终创作目的都是在揭示上帝恩典降临所带有的奥秘,以及她本人对于上帝信仰的诉求,所以,她创作的所有作品都与圣经文化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本文以奥康纳短篇小说为立足点,分析了小说主题和人物原型同圣经文化存在的关系进。  相似文献   

2.
刘斌 《考试周刊》2010,(34):30-31
《白鹿原》是陕西作家陈忠实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是一部以悲剧艺术在新时期长篇小说领域见长的文学作品。"白鹿"作为意象可分为两个层次,即原始兴象和象征意象。原始兴象是显性存在的,而象征意象是隐性存在的。"白鹿"意象的这两个层次即构成了文本内容的共时结构,也推进了作品情节的历时发展,经纬交织地支撑文本。作者通过这两点展现了中国几千年儒家丰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文化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3.
小说《红字》中的珠儿是个特殊的人物,她的生命是伴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而开始,其使命是探寻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作者的创作心态。珠儿引导读者穿越文字的表面,直达人物的内心深处,进而理解作者真正的创作意图。"视点"和"暗含作者"这两种叙述技巧的采用,使作者的主题和创作意图表现得更加明确,使读者更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4.
说“壑”     
《吐鲁番出土砖志集注·张公夫人麴娘墓志铭》中的" "为"壑"的俗字。在"壑"到" "的俗变过程中,文字类化起了重要作用。类化分为字内类化和字际类化,是众多俗字产生的重要途径,《集注》中"(頁頁)"和" "也是两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字内类化字。  相似文献   

5.
"本色"是中国古典文论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在明清两代,戏曲创作兴盛之后,"本色"被引入戏曲批评领域,多指通俗俊爽的艺术风格。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中,明确提出了戏曲创作要"贵尖新"的特点,从题材、结构、语言等方面说明戏曲要有新颖奇特之处,为"本色论"的发展增添了新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某些情节和文字可从前人的小说、诗文中找到来历,有些还在前八十回中出现过,这应该是长篇小说创作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不能作为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不是同一作者的"理由"。相反,后四十回中出现前人写过的情节却胜过前人、超越前人;有些情节看似同前八十回重复,却是前半部作品的发展,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创作水平,说明整部《红楼梦》只能出于同一作者。  相似文献   

7.
自《鹦鹉媒》问世以来,越来越多的剧作家参与了"聊斋戏"的创作。由于作家所处的时代、个人背景和经历都有所不同,他们各自的世界观和审美观也会影响到戏曲的改编,在对"聊斋戏"的改编过程中必然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他们独特的个性和思想认识。从改编自《西湖主》的两部戏曲作品可以探讨作家因素在"聊斋戏"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玮 《考试周刊》2012,(52):25-26
多丽丝·莱辛是当代最重要的英国作家之一,《第五个孩子》是她探讨社会问题的一部重要作品。本文将从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第五个孩子》作品名称和主角"班"名字的由来入手,探讨和分析作者创作《第五个孩子》的意图,并通过《第五个孩子》探究她的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9.
妈妈是个简单的女人。 问她"六一"怎么过,她就两个字"随便"。这个"随便"可不是任我想象,更不能违背了家里日常的节奏,只是和平常一样的一天。  相似文献   

10.
莫言和马尔克斯是同属"魔幻现实主义"这面旗帜下的优秀作家。莫言和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创作特征的"同源异质"可以从环境资源、人生经历资源、民间资源三个层面来考察,同时,通过对他们的"差异"和"变异"的探讨,发现两位作家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民族特性和个人特性。  相似文献   

11.
色彩语言是张爱玲自我确认的独特感觉表达方式,她游刃有余地运用着各种色彩来展示作品人物的生存状况和心理状态。在她笔下,色彩呈现出了超出传统的许多种独特表情,透露出她作品中的感伤情调和苍凉心态。  相似文献   

12.
论张爱玲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区的传奇女作家,其文学创作焕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张爱玲善于截取“软弱的凡人”的心理和情感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无意义和绝望。笼罩于张爱玲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是无法消解的虚无和绝望。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的出现是一个奇迹。由于其作品跟创作主体之间有着微妙关联,人们往往难以将她同笔法细腻、情感温柔的女作家们联系在一起。沈从文在评价中国女作家时,说她们经常"用美好的语言来写人生",张爱玲却是个例外。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由于她悲凉的身世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导致了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悲剧感情叙述着一个个悲凉的传奇。  相似文献   

14.
《怆怆文集》是女作家里扬的一部散文、小说合集。里扬一生坎坷,曾两次入狱,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从而使她更深刻地洞察人生,更好地懂得爱与憎,成为善写悲剧的能手。她的作品感情浓郁,如烈火一样燃烧读者的心,悲怆动人,具有巨大的震撼力。本文通过对她的散文、小说以及表现手法与语言特点的分析,论述了充沛的真挚情感与鲜明的悲剧意识,是里扬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5.
从《传奇》看张爱玲的心灵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那“沧桑看惯”的写作姿态,她那透过繁华喧嚣俯临人生苍凉底蕴的悲悯眼光,甚至对琐屑快乐、浮华欢喜背后透骨的凄凉的清醒认识,无不带有心灵的、精神的形而上性质。这也正是张爱玲比中国现代其他作家,甚至比鲁迅更为独特的地方,因为她开辟的是文学本身的道路。然而张爱玲的心灵世界也存在局限,那就是她在洞见人生的悲剧性处境之后,不是向更高的精神层面开拓,而是选择了妥协的后退,精神探求上的妥协退让必然导致琐碎情调的泛滥,张爱玲正是在这里折断了自己原来可以继续向上攀升的天才的羽翮。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的悲剧意识和悲剧文化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爱玲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用自己传奇式的一生和传奇性的作品演绎了一个个悲剧故事。这种仿佛与生俱来、挥之不去的悲剧意识促使她以近乎冷酷的现实主义手法解剖了人性的卑陋和扭曲,揭示了人生的孤独漂浮感和生命的虚无幻灭感。张爱玲敏感内省的气质和独特的人生经历使她形成了对世事的否定情绪和敌对的人格心理。张爱玲潜意识中的文化心理是她在特定时代对东西方文化悲剧性体认的结晶。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不能说张爱玲是伟大的 ,却可以说张爱玲是深刻的 ;不能说张爱玲是最重要的小说家 ,却可以说她是最具有西方现代精神特征的小说家。张爱玲选择苍凉这一审美基调来感悟人生、阐释生命 ,充分显示了她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怀疑 ,在此意义上 ,张爱玲构建起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而是现代的属于人的生存意义上的悲剧观。因此 ,苍凉所显示出的是悲剧的现代品格。  相似文献   

18.
在创作中张爱玲极力营造着美丽与苍凉的对照,根本源于她思想里“幻”与“灭”的二重结构。家国的颓败过程塑造了张爱玲“幻”、“灭”的观世眼光,身世之感渗入她的作品之中。她的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都具有“幻”、“灭”互见的结构。爱与人性在普通人的“传奇”里寂灭,但这个世界里隐含着凡人顽强的生命力,也泄露出一丝对未来世界的希冀;《流言》写尽人世诸相,表面上热闹琐碎,但褪不了苍凉的底色。“幻”与“灭”的二重结构在《传奇》与《流言》中形成一种稳固的平衡、参差的对照,使张爱玲不至于偏向任何一端,既有对人生的彻悟,也有对世传种种的执着。张爱玲作品的独特风貌便建立在这种“幻”“灭”二重结构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把世人的凡俗人生、生存状态的苍凉和世事的无情变迁勾画成一幅逼真的图景,通过一系列让人印象深刻的市井小人物形象,凸显了人物在欲望驱使之下疯狂却又受到压抑的痛苦。欲望作为一个视角无疑是一个能窥视市民在乱世生存环境下的内在强烈欲望的独特视角。不仅为读者展现了丰富而沉重的人生苦难,还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将非理性的欲望意识提升到了一种理性批判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台湾女作家三毛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文学作品为人们所喜爱和关注。她的一生以笔为伴,在颠沛流浪的生活中编织自己对梦想家园的追求。滚滚红尘中,她如一叶浮萍,努力地寻求一方安稳存生之所,但无情的现实却使她未能如愿。她是红尘中的边缘人,孤寂之感、流浪意识和死亡意识伴随她的一生,成为其作品独特的文本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