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愈提出:“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道的核心是仁、义。此乃古代圣贤所传的人生准则,从皇帝到庶民,都必须遵守。韩愈的道统说,乃“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的道的传承关系,是谓“道统”。道统说的形成主要受《孟子》卒章及典籍的影响,或谓自新禅宗慕袭得来。韩愈的道统说形成于贞元十九年,成熟于谪贬阳山。《五原》的写成,亦在阳山。  相似文献   

2.
仁、义问题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十分关心的问题,也是中国哲学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儒家德治思想主张的核心问题。在董仲舒之前,对仁和义的论述没有十分明确的界限,仁、义往往内容交叉。董仲舒系统总结了先秦以来的仁义思想资料,对仁、义的内容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发展出了一套系统的明于仁义之分的“新仁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董仲舒以天人论为形上依据,吸收百家思想,对先秦儒家仁义思想进行了改造。他的改造突破宗法血缘限制,否定了孔孟的“亲亲”之仁、“敬长”之义,从人我的角度对仁义思想进行区分,把“仁”和人、“义”和我联系起来,提出了“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的仁义法思想,从而赋予“仁”和“义”新的内涵。这一改造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一、孔子的师生交往理念1.以“仁”为核心的人本交往思想。“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也是他的人本交往思想的核心。他经常谈论“仁”。在《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仁”者,“爱人”也。从人从二,主体际或多极主体之义,交往之义。  相似文献   

5.
荀子继承发展了“仁”和“礼”的思想,以“义”作为“仁”的外延,纳“法”入礼,以人性论为出发点,认为自然质朴之性无所谓善恶,提出不仅要“隆礼义”,还要“本仁义”。“仁”与“礼”最终落实到个人道德修养及王道仁政等具体的实践当中,以“仁”为本,以“礼”为用,荀子在“仁本礼用”的体系下构建道德、伦理、政治三位一体的道德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6.
摘要:孔子认为,礼不能仅仅是表面的形式化的“仪”,行礼时要有真情实感——“敬”,“礼”应该“义以为质”或者说“仁以为质”。这些思想在他的前贤那里也都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孔子的贡献在于把“义”看做是达“道”的手段,“仁”本身就是目的,而在其前人那里,“义”和“仁”却只是实现某种利益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家学说中的“仁”和“义”之间存在着矛盾辨证关系。“义”需以“仁”为本,“仁”又需以“义”为节。而在具体道德实践中则需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辨证取舍。在这种取舍中,作为“仁”道之本原的亲情之爱并不总是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亲情原则作为儒家伦理道德的立足点,仍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孔子作为我国的教育始祖,其哲学经典中所反映的“仁”的思想阐明了要与人为善、与邻为善,强调了“仁”与人的品德和善性的关系。佛教在其教义中关于阐述“善”的思想内涵和“善”与六道轮回的关系,与孔子“仁”的思想不谋而合。孔子的“仁”与佛教的“善”的道德观所强调的共同点为道德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依据,强调出了“种善因,得善果”的基本要义,同时也为人们能主动遵守道德规范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哲理诗具有“丰富的智慧和深籧的灵性”,是缤纷诗苑中一簇璀璨的小花.何为“哲理诗”呢?旧《辞海》对“哲理诗”诠释为:“希腊诗之一种,起源于芝诺芬尼.尝居柯罗凤,遭波斯之乱,流为歌人;不信神话,以自然无限为神,作诗论自然,惟今仅存断片,为古代希腊哲学之源泉.按今人对于诗中包含哲理,不纯为情绪之抒写者,亦统称为哲理诗.”这一定义首先阐明了哲理诗的起源,即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芬尼“作诗论自然”的诗体哲学,因此,最初意义的哲理诗是专指阐释哲学思想的诗体哲学;其次,说明了今人对哲理诗的广义解释,即“诗中包含哲理,不纯为情绪之抒写”的诗作.本文谈及的“哲理诗”当然是指广义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风雪养浩然     
李才旺诗歌的价值在于 :1 体现了刚健有为思想 ;2 肯定了“仁”、“德” ;3 赞美了“义”、“孝” ;4 积极的退隐思想。  相似文献   

11.
(一)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形成了哲学史上儒、道、墨、法等几大哲学流派。与此同时,与哲学体系相对应的美学体系也建立起来了。儒家的美学思想以孔子、孟子、荀子以及》周易》、《乐记》的思想为核心,形成功利主义、理性主义的美学观。这种美学观是以其道德论、人性论的仁、义、礼为思想核心,强调美必须合乎“礼”、“仁”、“义”,认为美的本质就  相似文献   

12.
“四海皆兄弟”是中国传统化中人与他人关系的一种认识与实践。传统的人格理想指导人们内主仁、外行义、积极入世,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认识自我,体现自我价值,秉“义”而行,“义”结四方。  相似文献   

13.
前老子时期“道”语词的发展及哲学准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于考察老子同时代以及之前“道”这一语词及其概念的发生与发展,考察它的原始义以及后来的各个衍生义,由此把握道从日常语词发展为哲学概念的完整过程。其具体包括:(1)“道”包括道路、引导在内的原始含义;以及由此衍生出的(2)方法义;(3)社会法则义;(4)道德义;(5)自然法则义;(6)更为普遍的规律或法则义;(7)由原始而发展的言说义等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考察有助于我们了解老子之前或同时,关于道的语词内涵发展所已到达的进度,了解老子“道”的哲学的概念准备,了解前人为老子哲学所奠定的观念甚至是思想基础,并了解前老子之道与老子之道的内在连接。完全有理由这样说,老子的道并不是无中生有、凭空产生的。是前老子时代关于道的丰富理解或认识构成了老子“道”的哲学的坚实概念与思想基础。老子所要做的是在此基础上向着抽象与系统高度的辉煌一跃。  相似文献   

14.
职业为哲学研究的周国平先生“客串”随笔非今日始。他擅长将深奥的理义“平实化”,将抽象的命题“诗意化”,将寻常的现象“特殊化”。他将灵性与激情注入严峻而沉重的人生思考,这一切,构成了《爱与孤独》兼具哲理与诗美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5.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那博大精深,富有深邃哲理的思想,对中国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孔子的思想涉及面很广,本文只就孔子的人道主义及其在教育思想中的体现发表一孔之见,求教于大方。一、以“仁”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郭沫若在《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中,对孔子的仁  相似文献   

16.
在对庄子的理解上,有人以入世之说“格”庄子之“义”;于丹一派甚至对庄子哲学进行社会功利之分析,这些浅层理解差庄子真意远矣。庄子哲学对现实利益而言,是无用的。以出世思想为基础,庄子以浪漫的笔触描绘了大道的境域。本文重在推求其思想脉络,以庄子出世之人生角度重新梳理其哲学,还其原貌。  相似文献   

17.
孔予以“仁”为核心提出了君子人格,该人格主要有“仁”“义”“札”“智”“信”五个结构要素,且“仁”为核心,“义”和“礼”为道德和社会评价标准,通过对“仁”“义”“礼…信”的认知,达到“仁”“义”“礼”“智”“信”完美结合的一种人格结构状态,这种人格结构状态具有道德性、规范性、互动性和功能性等特征。深入探究君子人格结构内涵及其特征有助于人格本土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一、孔子的师生交往理念1.以“仁”为核心的人本交往思想。“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也是他的人本交往思想的核心。他经常谈论“仁”。在《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仁”者,“爱人”也。从人从二,主体际或多极主体之义,交往之义。“仁”的指义,针对不同的对象主体,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孔子曾给予过各种不同的规定:“仁者爱人”“孝悌”“克己复礼”“忠恕”之道、“由己及人”之取向。我们认为。“仁”在孔子的解释中有两层最基本的意义:一是“仁者人也”;一是“仁者爱人”。所  相似文献   

19.
孟子的“性善论”是其伦理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他认为,任何人都潜在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并且以此出发,建立了仁、义、礼、智“四德”统一的伦理学思想体系。而他的教育、政治学等一系列思想理论都是在这个哲学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故此,人们认为孟子的“性善论”是其理论思想的核心。本文就孟子“性善论”产生的理论、历史背景,“性善论”的具体内容及如何评价等三个方面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的人生哲学思想是依据儒学和佛学思想建立的,核心即是“仁”之一字的“物我同体”、“天人合一”思想。梁启超时于这种人生哲学思想给予了理论上的建构。他不但用这种人生哲学指导自己的生活,并将其作为新民思想中的重要一部分而加以强调,给予后人很多的人生启示和哲理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