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诗性智慧是"最深层的个人的活生生的经验",诗性智慧的课程论述已经成为对抗理性主义课程论的有力武器.人类社会的起源是"诗性的",诗性智慧包括感性、情绪、想象、热情、创造等方面的能力,这与儿童的天性相契合,应该成为儿童学习的主要课程.诗性智慧的课程论述强调利用儿童的这些特质,发挥故事的教育价值,创设体验学习的机会,大力发展儿童的想象力,最终实现儿童的精神解放.诗性智慧的课程论述将为我国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2.
诗性智慧是维柯《新科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而作为这一理论体系核心概念的隐喻思维和想象力同时也都是探讨人类艺术发生的重要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性智慧理论对艺术发生研究具有重要贡献,它既不同于从外部社会学角度考察艺术发生的"劳动实践说",而且也要比单一的"巫术发生说"和"游戏说"更为全面圆通。中国上古的神话、岩画以及乐舞等原始艺术遗迹,正是以隐喻和想象彰显了人类早期的诗性智慧,体现了人类对此在生存的超越性,从而也印证了诗性智慧理论对艺术起源问题解释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的深度变革,从某种程度上就是要释放其本该拥有的诗性活力。诗性是一种重要的关注世界的智慧类型和思维模式。激发蕴含诗性的课堂教学潜能,就是要植根于本土诗性文化的精髓,借助汉语言独具的诗性优势,从儿童特有的诗性特征出发,倡导教师的诗意性专业存在,从而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诗性品质。释放课堂教学的诗性活力,就是要营造师生共享的诗性教学生活,构建"和而不同"的师生关系,用美的视角诗意地策划课堂教学,让真挚的教学情感成为诗性活力的催化剂,进而增强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4.
儿童艺术教育的使命在于不断丰富和提升儿童的诗性智慧,引导他们以更加多样、和谐的艺术形式创造出更美的意象世界。艺术精神表明:艺术是诗性与物性的统一,原创儿童艺术体现了艺术精神,儿童用先天的形式感表达着质朴的诗性智慧。我们强调儿童的美术教育要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始终把对儿童的个性、情感的尊重放在首位,强调在幼儿精神获得满足和愉悦的同时,培养其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形成完整和谐发展的人格为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当代的美学建设、理论进展,大体上是在康德"三分结构"(真-美-善/知-情-意)的逻辑框架中运转.这局限于纯"逻辑方式",而缺乏"历史方式"的考察.其实康德在《宇宙发展史概论》中就从宇宙到人"生成"的高度和全局性,考察了人的理智和情感及其不可言说的关系.他把"理智"与"情感"和谐发展的能力定名为"判断力"(近似诗性智慧).相对于康德对"真"(知)与"善"(意/道德)的研究,即宋儒倡明的"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问题,中国哲人对此问题的探索有独到的慧识与久远的传统.对"美"的追踪与诠释,最佳的途径是打通通向"诗性智慧"原点的途径.从"美"回到"诗性智慧",是哲学还原(回乡之路);从"诗性智慧"到三分结构中的"美",是历史走向逻辑(一种升华与内化).美学(或审美能力)不应该再是"谜样的东西".  相似文献   

6.
儿童艺术教育的使命在于不断丰富和提升儿童的诗性智慧,引导他们以更加多样、和谐的艺术形式创造出更美的意象世界。艺术精神表明:艺术是诗性与物性的统一,原创儿童艺术体现了艺术精神,儿童用先天的形式感表达着质朴的诗性智慧。我们强调儿童的美术教育要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始终把对儿童的个性、情感的尊重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7.
在苏格拉底那里,哲学教育的中心问题乃是人的自我认识问题,也即一个人究竟应该如何达成德性与幸福的问题。“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哲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认识自己无知”,由此保持自我不断地求知智慧,也即“爱智慧”,乃是苏格拉底哲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反诘式对话是苏格拉底哲学教育的基本方法。个体成长乃是从天性舒展出发,逐步过渡到理性的生成。苏格拉底哲学教育主要面对成年人而非儿童展开。儿童教育乃是从儿童身体自然出发,激活天赋本能与生命活力,走向积极而非节制的儿童生活。伴随个体成长,个体开始以反思走向个体精神自觉,教育也从诗性教育转向哲学教育,由此而显明个体成长的内在秩序与哲学教育的审慎。  相似文献   

8.
教学是有起点的,这个起点不只在教材,更在儿童。随着家庭启蒙教育、学前教育、社会生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儿童的学习起点越来越个性化和多元化,学习起点的研究得到普遍重视。教在学的起点处,就是要从儿童的"现实起点"出发,把儿童的问题、困惑、经验、感受等作为材料,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实现儿童知识、能力、思维、智慧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思想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成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从语文教学的实践出发,从儿童出发,从人的成长出发。注重语文课堂教学的"导"与"教""收"与"放",注重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不断地优化语文教学,努力形成"为学生成长服务"的语文教学风格。  相似文献   

10.
维柯"诗性智慧"的概念所强调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想象与中国传统诗论有奇妙的契合之处。本文从实际文本出发,探讨维柯《新科学》对朱光潜的影响,以及朱光潜对维柯诗学理论与中国传统诗论的比较、综合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小学语文是儿童语文,小学语文应当成为儿童的一种生命存在.儿童有儿童的感动,儿童有儿童的诠释,儿童有儿童的情怀,儿童有儿童的梦想.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尊重儿童文化,从儿童生态的角度出发,创设适合儿童文化发展的环境,倾心营造与儿童心灵相通的情境,让滋润儿童语言、生命发展的阳光跳进课堂,让学生快乐徜徉于一片新的语文天地中.一、保持童心"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作小孩子的先生."——陶行知语文教育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创设一种自由、平等、和谐的氛围,在师生的对话、活动、交流中进入真情交融的境界.课堂上的教师,应该真正拥有一颗"孩子的  相似文献   

12.
拓展诗性思维 提升人文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要借助于诗性的智慧。诗性智慧表现为感情的凝聚、直觉想象和境界的升华等方面。因此,要从人文精神出发拓展诗性思维,通过教育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诗性的无处不在,并把它最终落实到做人的基点上。  相似文献   

13.
一教师的意义在课堂,如果离开了孩子,那么,一切所谓的“诗”与“思”便都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为了师生课堂生活的诗性存在,就须有教师课前的智慧积淀与倾情投入。语文教师面对文本的姿态、解读文本的视角、切入教学的端口,固然受其文化涵养、思维品质等方面的制约,但同时也是其课堂观的物化。可以说,课堂观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作用着教者的准备风格。那么,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是怎样的呢?言语的发展(母语的习得)状况几乎决定着儿童的童年生态,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应该就是基于儿童同时为了儿童的课堂。我们都在追寻理想课堂,角度理解不一,外化表…  相似文献   

14.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过,人应该按自己的本性去生存。孩子的本性是向往快乐。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儿童文化的视角去关注和审视语文课堂,在一个儿童接纳的、和谐的、支持性的、开放性的空间里发展儿童的语言,语文课焉能不生机勃勃、充满快乐?一、用儿童的眼睛读文本尊重儿童文化,就要从儿童角度出发,生态地创设适合儿童文化发展的环境,倾心营造与儿童心灵相通的情境,让滋润儿童语言,促进生命发展的阳光跃进课堂。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学一些文质兼美、情韵雅  相似文献   

15.
<正>18世纪意大利的维柯首次提出"诗性智慧"的概念,他在《新科学》中写道:诗性智慧是原始人类"最初的智慧",或称之为"感觉到的想象出的玄学",是一种如同感受力和想象力的诗性能力和心理功能,更是一种诗性创造。诗性智慧是人的最深层的思维方式,当代作家马步升的散文《绝地之音》正是创造性地通过想象和感受,使读者意会出其中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马步升使用三次看似相同但实质不同的"咧-咧-咧",经过体  相似文献   

16.
儿童立场下的诗性德育校本课程带着童心和智慧,以母爱般温婉适切的方式走进儿童的精神生命,走进儿童自在、真实的心灵世界;让孩子沐浴在诗性、德性的阳光下,在诗性智慧的涵育中复活新感性,在诗意情感的流淌中走向心灵自律,在诗意精神的孕育中拓展生命意蕴。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当代的美学建设、理论进展,大体上是在康德“三分结构”(真-美-善/知-情-意)的逻辑框架中运转。这局限于纯“逻辑方式”,而缺乏“历史方式”的考察。其实康德在《宇宙发展史概论》中就从宇宙到人“生成”的高度和全局性,考察了人的理智和情感及其不可言说的关系。他把“理智”与“情感”和谐发展的能力定名为“判断力”(近似诗性智慧)。相对于康德对“真”(知)与“善”(意/道德)的研究,即宋儒倡明的“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问题,中国哲人对此问题的探索有独到的慧识与久远的传统。对“美”的追踪与诠释,最佳的途径是打通通向“诗性智慧”原点的途径。从“美”回到“诗性智慧”,是哲学还原(回乡之路);从“诗性智慧”到三分结构中的“美”,是历史走向逻辑(一种升华与内化)。美学(或审美能力)不应该再是“谜样的东西”。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人类文化史为背景,从天、地、神、人交相辩证的关系中考察诗性智慧的动态进程。文章对原始人、近代人和现代人的诗性智慧作了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剖析,指出充分的诗性智慧乃是审美判断的意志自由,“理解——判断——取舍(选择)”是思维也是诗性智慧的基本模式。经历了古典和近代诗学的解体,东西方诗性智慧将在面向未来时发生新的碰撞与汇通  相似文献   

19.
我们常说,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课堂 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课堂诗意的缔造者。当 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思绪飞扬、智慧流淌、诗性大发、 诗意盎然时,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成为一个充满诗意 的教学天地。  相似文献   

20.
正学校秉持三个坚持:一是坚持搜集与提炼黎里古镇优秀的地域文化,保护和发掘本校的校史文化资源,从中觅得学校文化生发点;二是坚持"儿童立场",从儿童成长的角度出发,系统科学地对本校教育元素、文化符号进行梳理整合,形成个性化、校本化的学校文化生长点;三是坚持"仁爱、智慧、健康、上进"的学校精神,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培养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