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商丘方言中有丰富的“子”尾,从语音形式上来说“子”尾有两个变体,即发[tE·]和[nE·];在词语中的作用这方面,“子”尾也有三种不同的用法,即“子”尾附加在名词后面、形容词后面、动词或动宾词组后面;商丘方言中也有“儿”后缀,加在名词性成分或是其他成分的后面,构成名词,读时与前面的韵母合成儿化韵母。但在商丘方言当中词汇多带“子”尾,故儿化韵较少。  相似文献   

2.
茶陵方言中的“叽”尾词极为丰富,属于词干加词后缀构成的一类新词,分别可作为名词、量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词尾,具有成词及修饰等语法作用和附加性的词汇意义与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3.
“子”尾在洛带客家方言中很活跃,本文对“子”尾在名词、形容词和量词中的用法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子”尾作为词缀构成了很多不同于普通话的名词,在少数名词中明显地体现出小称的意义;在形容词中或作为词缀构词,或作为形容词生动形式的一部分,往往表示量增加了一点儿或程度超过了一点儿的意义,大都表示或喜爱或不如意的附加色彩;在量词中也可以作为词缀构词,还表示量少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临泉方言中“子”尾词较之普通话要丰富得多,本文主要描述了其中一种——指人“子”尾词,重点对指人“子”尾词的构成、特点、语义色彩、文化意蕴和发展趋势进行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汉语各方言里都有词尾,但情况不尽相同,方言的个性在这里往往也能得以体现.就宁波方言来看,它的词尾较多,而尤以“头”、“子”尾词最为丰富.“头”、“子”尾词,在普通话和宁波话中都有,但其内部憎形又十分复杂,通过分析比较,可为吴语区人学习普通话词法提供一定的借鉴.《宁波方言中的“头”尾词》一文已发表于《湖州师专学报》1997年第1期,本文专门探讨普通话和宁波话中的“子”尾词.  相似文献   

6.
沂水方言的"子"尾可附着于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动词、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语素、量词、数词、名词或量词的重叠式、动名组合、形名组合、名量组合之后,构成一个名词。部分附着于名词或动词后的"子"尾与其前面的名词或动词可以作为一个整体,继续附着于一些名词的后面构成一个名词;沂水方言的"子"尾可附着于量词或量词重叠式之后,构成一个量词。沂水方言的"子"尾具有成词、改变词性、表小、别义和指称五种语法作用。  相似文献   

7.
株州市方言属于湘方言长益片,该方言中应用最广泛的词尾是子尾,它主要是用作名词词尾,但也可以用作少数形容词、动词、量词、概数词的词尾。其作用主要有成词、区别词义、改变词性、小称及增强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8.
普通话中没有“唧”尾词。涟源市杨家滩镇方言中“唧”尾使用范围广泛,“唧”既可作名词词尾,也可作形容词、数量词、动词、代词、副词等词尾,“唧”尾的作用丰富,有造词、区别词义、表微小暂短、表情、使确数量变为概数量、舒缓词(语)气、标记等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丰城话的三个常用词尾"叽、仔、子"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丰城方言中的"叽"尾有名词化标记和小称标记两大功能,"子"尾是一典型的名词化标记词尾,功能与普通话基本一致,"仔"尾则是一典型的小称标记词尾。作为名词化标记,"叽"尾和"子"尾可附于名词性、动词性和形容词性词根后,改变其语法性质,成为名词。作为小称标记,"叽"尾可附着于名词、形容词、动词、量词短语后表小型、可爱、昵称、贬称、弱化、随便、小量等附加义;"仔"尾只能附着于名词和量词短语后表小型、可爱、昵称、小量等附加义。经考察,"叽、仔、子"尾均可运作于词的层面和短语的层面。  相似文献   

10.
乌鲁木齐方言中的名词“子”尾词特别丰富,在不同的场合下不同的人群对此类词的使用情况有着明显的差异。通过对乌鲁木齐市民的调查发现,名词“子”尾词在非正式场合使用较为频繁,且使用情况受到职业的影响。使用比例与使用者的年龄成正比,与使用者的学历成反比,女性使用此类词较男性要少。从使用总体情况来看,此类词的使用正呈现出逐步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张红 《文教资料》2011,(13):28-29
阳泉方言中没有"词根+后缀‘子’"构成的复合词,普通话中的"子"尾词在阳泉话中分化为没有词尾、儿化、重叠、儿化后重叠这四种情况,普通话"子"尾词与阳泉方言这四种情况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随着普通话对方言影响的增加,阳泉城区已出现了一些"子"尾词。  相似文献   

12.
宁波方言中以“头”作词后缀的词数量多而且构成方式多样,这对宁波人学习普通话产生一定不利影响,稍不留意就会出错.通过对宁波话中“头”尾词结构规律的分析以及它与普通话相关词的比较规律的分析,便可利用这些规律来尽量减少这一类语言错误.  相似文献   

13.
“然”作为形容词和副词的后缀,起源于古代汉语。《金瓶梅词话》的“然”尾词反映了明代中叶该类词的全貌:涵盖词类——形容词、副词、连词;根词种类——形容词、副词,还有名词、代词和动词,副词有普通副词、时间副词、肯定副词和否定副词等;口语词渐多。在汉语语法史上承前启后的作用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4.
镇安云镇方言的“子”尾词非常丰富。本文着重分析了它的结构类型、语义特征和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5.
《四川方言词典》共收录了38个带词缀“巴”的方言词语,其中“巴”分别可以充当名词、形容词的中缀或后缀。带上词缀“巴”后,一部分词的词性发生了转变;以带词缀“巴”的名词为典型,新词词义多数被附上了一层贬义色彩。近来新兴的“N巴”体网络语与“单音节名词+巴”结构的四川方言词语有着高度相似性。  相似文献   

16.
“儿”尾词和“子”尾词是陇南方言成系统的特征词,通过对这两类词的词性特征和构形特点的比较与分析,揭示陇南方言词汇系统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7.
商丘方言属于中原官话中的郑汴片,该方言区使用范围最为广泛的一个词尾就是“子”尾。它的主要功能是构词别义,可以做名词,形容词,动词,数量词等等的词尾,构成一些新的词语或者赋予已有词语新的意义。文章比较了商丘方言与普通话“子”尾的区别,它们最重要的差别是实际读音的变化,另外在构词上也有一些不同。  相似文献   

18.
湘乡方言属于湘方言的娄邵片。“唧”是湘乡方言中使用很广泛的词尾之一,主要附在名词、形容词、数量词、动词、代词后。“唧”一般不表示具体的意义,但有某种附加意义和语法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运用词组附加在词干上构成新词,是汉语方言的一种构词方法。东安石期土话中的词组“咑”可从类别、功能及与普通话词的对应三方面进行分析。类别上,“咑”尾可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及数量词词尾;双音节“咑”尾词与普通话词之间有六种对应关系;功能上,“咑”尾不仅是一个构词的后缀,而且它具有附加性的词汇意义及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20.
焦作底层方言的“子”尾,是其方言中一种非常有代表性的现象,与普通话中“子”尾的存在形式差别很大。焦作底层方言中存在着变韵表“子”尾、“儿”化韵表“子”尾、“子”尾的变读以及名词单字无“子”尾等多种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