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受累”一词起初作“受到连累”讲,构词语素“累”作“连累”义,是词语的核心语素,承担了词语主要的语义功能;另一构词语素“受”作为遭受义动词,必须与动词或形容词搭配出现,表示隐含被动,其后不能再加宾语, “受”限制了词语的语法和部分语用功能.“累”出现新义——“疲劳”“劳累”义,其词性由动词转变为形容词,核心语素语义变化对词义产生影响,而“受”语义虚化,用法比较灵活,允许“受+形容词”这一形式出现,因此“受累”一词生出新义——“受到劳累”.另外在使用过程中,受语用推理等因素影响,“受累”一词常使用作客气话,有“麻烦”“烦扰”之意.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外国学生习得汉语双音节动词时出现的语义方面的偏误进行研究,学生偏误分为词义偏误和语用偏误两种。其中语义偏误分为词义理解错误、近义动词混用两种情况。语用偏误分为句子主语和动词搭配不当和动词与宾语搭配不当两种情况。针对学生偏误,本文提出在动词教学过程中要以词项为单位进行教学,要加强动词释义的准确性与实用性,要对学生进行常规搭配语块输入。  相似文献   

3.
“在+处所词+Vp”与“VD+在+处所词”是表达动作或状态发生处所时常用的句式,文章从句法、语义和语用角度对其进行比较分析。首先.句法上探讨了主语为受事时.这两类格式对动词句法形式的要求:两类句式是否都能在把字句中出现:动词带有附加成分时。两类句式的合法性。其次.语义上探讨了句式中动词和处所词的语义特征:语义指向和语义表达功能的差异。最后从语用上探讨了语用焦点、语用意义以及动作对象的定指性。  相似文献   

4.
首先对“正”、“在”、“着”、“呢”连用共现时与活动动词及其短语(主要是动宾短语)的搭配所呈现的不同句法分布情况进行了讨论,同时又根据以上各词在连用共现时所体现的“体貌”特征,即“进行”和“持续”,分析了以上各词与活动动词及其短语搭配时,在语义语用平面的自足或成句的情况,并从信息量承载和前景、背景认知关系方面,对以上各词与活动动词及其短语搭配所呈现的句法分布特征做出进一步的阐释。  相似文献   

5.
“动词+死”结构的语用和语义变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词+死”结构词性转换后会产生特殊的语用效果,引起一系列的语用和语义变化,如搭配范围和上、下义,主一被动转换和主语特征,否定特征和标记词等。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研究英语动词seek的语域特征、类联接特点、搭配词特点、搭配词的语义趋向等搭配行为.seek的语域特征多用于书面语,少用于口语;类联接形式多样,且其体现的意义/语义都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和seek共现的搭配词则反映了seek的语域特点和语义趋向.  相似文献   

7.
歧义现象是语码转换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动词作为意义表达的主要控制者,其误用成为歧义产生的主要根源之一.动词语义的选择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制约-词义、搭配能力、语用功能,以语用功能为中心,辅以词义和搭配能力的比较是语码转换中正确选择动词语义、避免歧义的最有效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8.
“V上”与“V下”、“V(X)来”与“V(X)去”等动趋式,在语义和语用方面往往会显示出不对称的情况。以几组隐含(广义)附着或脱离义动词后的趋向成分为例,从身体类和信息类两个方面,对简单与复合趋向式、成对趋向式等不对称现象进行探讨,发现它们在认知识解和语境分布上各有特点。在此基础上,对这类动趋式的国际中文教学提出相关建议,使学习者能更好地了解其认知动因与语用条件,促进该形式的真正习得。  相似文献   

9.
英汉语中存在大量的“笑”类动词。文章采用词化理论和语义成分分析法,着重探讨了英汉“笑”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研究发现核心语义成分决定这些动词的语义场归属,外围语义成分用来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英汉“笑”类动词在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上既存在普遍性,又存在特殊性,这类动词的词化模式可概括为“动作 方式 (情态) 原因(目的)”,但具体词语的词化模式存在各自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在+处所词+Vp"与"Vp+在+处所词"是表达动作或状态发生处所时常用的句式,文章从句法、语义和语用角度对其进行比较分析。首先,句法上探讨了主语为受事时,这两类格式对动词句法形式的要求;两类句式是否都能在把字句中出现;动词带有附加成分时,两类句式的合法性。其次,语义上探讨了句式中动词和处所词的语义特征;语义指向和语义表达功能的差异。最后从语用上探讨了语用焦点、语用意义以及动作对象的定指性。  相似文献   

11.
从来源、句法功能、语义、语用特点等方面,分析"秒V"构式,探究动词进入"秒V"构式的规律,并对"秒V"的同义构式及构式成分进行了分析。"秒V"在句法上,既可以与其他词构成新词或短语,也可以单独作句法成分。在不同句法位置上,"秒V"的语义也不相同。"秒V"构式在语用上具有经济、能产、夸张、可类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动词重叠式为研究对象,从动词情状类型及事件“参与者”入手,结合“语用数”和语言的象似性理论考察其语义.我们认为,词重叠式的本质语义是表动作的“多次发生”。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三维语法理论分别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对“V,多少,(就)V,多少……”句式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在句法层面上,“多少”在该格式中可以做定语和宾语,并且前后两个“多少”有同指和不同指两种情况。在语义层面上,分析了进入该格式的句法成分的语义关系、语义性质以及动词的配价问题等。最后从语用的角度分析了一价动词和三价动词也能进入该格式的原因,并且提出“多少”的表达功能也有两种:任指和虚指。  相似文献   

14.
动词“须”经历了“助动词-副词-连词”的语法化历程。在“须”的语法化过程中,句法、语义、语用等因素均起着重要作用。从动词“须”到助动词“须”,演变机制主要是扩展,表现为句法结构的复杂化、名词和动词的次类变换;助动词“须”继续语法化的动因是回溯推理以及语义预设。就语义模式而言,“须”是沿着“道义-认识”的路径发展的。  相似文献   

15.
语言中的吃喝类动词往往具有多义性。通过考察12种方言和语言中吃喝类动词的搭配对象,归纳出吃喝类动词的16项功能项,并绘制出相应的语义图。不同语言中“吃”类动词功能项几乎都多于甚至远远多于“喝”类动词功能项,这与动词义域、语言类型和使用频率有关。在语义图基础上归纳出不同语言间吃喝类动词的9条蕴含共性。除“固体类”和“流体类”功能项之外,“可吸收类”是吃喝动词关联最多的功能项。  相似文献   

16.
首先借助LOB语料库分析了wide和broad的语义共性及个性,列举其常用词块,总结两者常用的搭配行为及类联结,发现两者语义虽有差异但类联结基本相同,搭配词有差异;其次借助CLEC语料库考察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对wide和broad的语义及搭配行为的掌握情况,结果显示中国英语学习者可以掌握wide和broad的部分语义,但在词块习得上却完全没有掌握broad的常用词块及搭配行为语用失误严重。  相似文献   

17.
析流行称谓词“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流行称谓词“哥”及“-哥”从语义、语法和语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它在网络和年轻人的使用中语义特点更为丰富;语法结构出现新的固定句式;语用功能更是在使用场合、使用人群及和感情色彩方面发生新的变异。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留学生被字句使用中出现的偏误,探讨了汉语与法语被动表述中动词使用的差异。着重从汉法动词的词性、语义关系及语用制约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和构式语法的角度对英汉“V+NP”结构中论元成分的语义和语用差异现象进行分析,指出汉语NP在“V+NP”中不一定是受事标记.并说明这种结构可能对中国学生正确掌握英语动词短语搭配造成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20.
对英语搭配的习得和积累是英语学习者向高级水平进阶的重要途径。搭配与自由组合及成语的区别主要在于词与词之间在形式和意义方面结合的紧密程度不同。按照性质,搭配可分为语法搭配和词汇搭配两类。语法搭配又可据其中心词不同分为名词、形容词、动词、限定词四类;词汇搭配可据组合关系不同分为“动词+名词”、“形容词或名词+名词”、“名词+动词”、“名词+of+名词”、“动词+副词”、“副词+形容词”六类。不同习得阶段,搭配习得的重点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