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这几年在大西北跑边防,采写了一些人物典型报道,有得有失。如果要从人物典型报道思想性和可读性方面作些思考,我觉得还需要强调思维空间上的两个概念:“走近”与“背离”。“走近”与“背离”是一对矛盾。从写作的角度看,“走近”典型人物,就是接受感动,表现感染力;“背离”典型人物,就是欣赏优美,表现时代精神。寻求两的统一,我觉得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黄贵 《东南传播》2014,(1):125-128
人物报道很多都只停留在“说清楚”的层面上,离“说精彩”有较大的差距.人物报道之所以不精彩,很大程度是因为“故事性”不足导致可看性差.本文通过实际案例总结人物故事挖掘与表现的一些操作性强的做法:即前期对人物的了解要全面透彻,采访提问问题要有的放矢多多益善,叙事要言之有物曲折跌宕.简单地说就是前期了解要“全”、“透”,提问问题要“准”、“多”,叙事要“实”、“曲”.  相似文献   

3.
“三无新闻”——叫我如何相信你 近年来,在某些都市类报纸上,我们不时可以看到有情节而无具体时间、地点、人物的“三无新闻”。这些新闻,地点、人物等要素大而化之,刻意模糊,也不交待具体的消息来源,让人无从查证其真实性。  相似文献   

4.
当记者20多年,我经常需要与各色人物特别是某个领域的代表人物对话,这种“人物”级的采访对象,包括作战功臣、高级将领、科学家、航天英雄等等,与他们对话的成功与否往往决定稿子的成败,而对话的机会又往往受各种条件的限制,稍纵即逝。因此,把握住机会,提高对话的“效益”便显得十分重要。在这方面,经验和教训大家都有,我也略有一得。[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郑琼 《新闻前哨》2005,(2):91-92
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日益多样,受众主体意识的日益增强和电视表现艺术的日益丰富,创作已逐渐摒弃了用画外音的全能视角去表现人物,而是让人物自己讲述。从广义来讲,“人物讲述”应包括电视纪录片中对所有人物的访谈。一般来讲,可分三种:“主人公自述”、“见证人的述说”和“旁观的评说”。从狭义来讲,“人物讲述”仅指的是主人公的自述,可包括“主人公自述”和“模拟主人公自述”。  相似文献   

6.
麦尚文 《新闻实践》2005,(12):24-26
一年前。广州、北京相继诞生两份综合性人物类媒体:《南方人物周刊》和《时代人物周报》,成为中国人物类媒体变迁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这一新媒体形式在特殊的媒体竞合环境中南北齐放,使得“人物类媒体”作为一个媒体品类的产生而开始引发广泛关注。 在当前国内平面媒体出现广告负增长、投资相对低潮的情形下,人物类媒体如何在相对成熟的媒介市场中开辟发展新路;作为一类新生的媒体力量,创刊以来它的发展又面临着怎样的现实困境,新媒体的影响力应有怎样的独特的经营策略。这一系列问题,在主题为“现实与情景”的中国人物类媒体发展研讨会上得到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湖北地区历代人名数据库”为例,就同一人物在同一辞典或传记中重复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和评析。  相似文献   

8.
“新闻人物”的含义是什么?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新闻人物”?近年来,报纸上人物新闻(消息)多起来了,刊物上探讨人物新闻问题的文章也多起来了,于是,“新闻人物”这个问题也就提出来了。过去,我们在运用人物报道的形式方面,偏重于人物通讯、人物特写、报告文学等等。在介绍经验、研究业务的文章中,若论及人物,都不用“新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已走过5个年头.综述性、权威性、群众性、互动性是其主要特色.这些特色的完美体现取决于媒体富有创意的策划能力和精准到位的执行能力.本文着重以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为线索,对新闻策划的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可以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正是体现央视顺应中国经济发展的态势和潮流的一个富有大胆创意的新闻策划。综观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我们发现它同时体现了新闻策划的三种情形:  相似文献   

10.
学员们一向喜欢写人物通讯。这种新闻体裁虽然不难驾驭,但是,要写得很好却也并不容易。不少学员写的人物通讯还欠火候。写作方面的毛病比较多,一次点评也不可能触及很多问题,今天侧重研讨两个问题:起点太低人物“站”不起来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浅到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写人物通讯也应该在这个规律指导下,占有素材,提炼主题,把人物写得有血有肉,可信可爱可学。写作的时候,不能脱离生活,违反真实性原则,从某种需要出发,编造情节任意拔高,个个都是“高大全”人物,使广大读者望而却步敬而远之。这样写,不仅歪曲了…  相似文献   

11.
观其 《青年记者》2007,(13):78-78
中国与外国尤其是西方的政治人物的“可爱”,是颇有些不同的。中国的政治人物因可敬而“可爱”,西方的政治人物因可怜而“可爱”。  相似文献   

12.
人物通讯是我国新闻事业独特而又传统的报道形式,但是,人物通讯本身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成为影响其传播效果的藩篱。 根据新华社“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研究”课题组的问卷调查显示,68%的被调查者认为人物通讯的主要问题是“都是优点,没有缺点”,61%的被调查者认为“模式化、概念化”,50%的人认为“空话、套话多”,39%认为“对人物的个性特点挖掘不够”。这些问题不仅是人物通讯“老”模式的致命伤,也使受众对主流媒体的典型人物宣传产生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3.
《今传媒》1997,(4)
人物通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兼评第六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作品︽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文/北京·刘保全人物形象的刻画,始终是人物通讯写作中的一个焦点问题。这里的“人物形象”,指的是作者在原有表象基础上经过提炼而形成的新的形象。这种“形象”和“表象”已具有本...  相似文献   

14.
偷窥时代的来临,让每个人都心惊胆战,遑论公众视野里频频亮相的新闻人物。如果稍有不慎的话,自己私生活中的某个部分就有可能成为别人的谈资。无论是“璩美风光碟事件”还是“李金斗嫖娼事件”。无论是“李冰冰、朱孝天酒店被偷拍事件”还是“赵忠祥、饶颖官司”,他们都成了隐私权下“殉葬品”。时下,娱乐人物的隐私权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可是面对公众的知情权,新闻工作者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这两个问题究竟如何权衡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5.
以往国家档案馆馆藏主体多来源于机关、团体,见事不见人,或者说对事的记载较详备,而对人的反映则欠具体,即便涉及到人,也是官多民少;对官的反映又集中在职务的一面,而缺乏生活的全面。现今,档案馆收集、征集材料的视野拓宽了,越来越多的社会人物成了立档对象。而以人系档,便有了这类档案的称谓问题:“人物档案”或“名人档案”,笔者认为,还是叫“人物档案”好,  相似文献   

16.
正史与地方志中介绍的“人物”是否有区别?本文从编纂思想、撰述内容.编纂形式.社会影响四个方面对其进行比较,指出它们的异同之处及地方志“人物”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7.
穆青同志在《谈谈人物通讯采写中的几个问题》中说:“我们在采写人物通讯的过程中,比较喜欢运用质朴的白描手法。”  相似文献   

18.
人物通讯是对“新闻人物”的报道。“新闻人物”则是典型性、新鲜性、个性显著的人物。 典型性使“新闻人物”体现了现实生活中的某种趋势,反映了时代精神。正如穆青所说,“人物通讯贵在表现时代精神,难在预示历史趋势。”以人物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见穆青《十个共产党员》)为例,文中的吴吉昌在“文革”中的遭遇,具有时代的典型意义。他是一个共产党员,却在“文革”中被视为  相似文献   

19.
搞好新闻人物报道,关键在于人物选择:它是决定人物报道能否成功的第一个环节。从人物报道的准备过程来说,一般要做两个“筛选”:一是从对社会的解剖中筛选人物;二是从对人物的解剖中筛选材料。“新闻的人物,人物的新闻”是这两个“筛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说,要通过筛选,将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和人物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作为人物报道的报道对象和所要展示的内容。那么,又该怎么样选择人物报道的采访对象,怎样从对社会的解剖中筛选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呢?  相似文献   

20.
我为一家杂志写了篇议论某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文章,发表以后颇得一些人的认同。没有想到这位主持人会到这家杂志社说,“有些文章”是“从求异思维出发写出的一些报道和评论,充斥不实之词乃至人身攻击”,而且给她带来了“痛苦”。“带来伤害”、“精神难以承受”。我并不想就其言之“能指”、“所指”作具体的辩白,我想以此为发端谈谈媒介人物与媒介批评的问题。现在的媒介批评大致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精英化理论层面,一是大众化通俗层面(或曰“群言式”批评)。有时被批评一方处于特殊的中心地位,有深度的理论批评虽有真知灼见,却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