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单靠投身新闻现场抓片子,离新闻摄影的深度报道、能打动人的质量上乘的报道就相差一些距离。如何缩短这个距离?我们要把深入采访、调查研究与用心感受生活深层思维有机结合起来。人们通常懂得,平时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多读、多看、多观察、多思考,实际上说的就是“心入”二字。只要“心入”,不管是什么体裁的新闻摄影报道,都能够准确把握反映  相似文献   

2.
李瑞环同志在全国省级党报总编辑新闻工作研讨班上强调:“新闻报道要增加信息量,就必须多写短新闻,使我们的新闻短些、短些、再短些,改变目前大块文章,长篇讲话过多,专版过多,会议报道过多的状况。”这话很有道理,指出了我国当前新闻报道中的通病。短,的确到了非抓不可的地步了。那么,新闻为什么要短?怎样才能  相似文献   

3.
在改革的大潮中,一个新的新闻品类——深度报道,以其特有的纵深度、宽广度和震撼力脱颖而出。它涉题重大,高屋建瓴,气势飞动,跨越时空,纵横捭阖,说古论今,使人耳目一新,沉思、清醒、感奋! 深度报道的崛起,是近年新闻改革的重要成果,很快受到新闻理论界和编采人员的重视,不断有佳作涌上报端,有关探索深度报道的文论也见之于新闻业务刊物。应新闻界的呼吁,第8届(即1986年度)全国好新闻评选会,把深度报道作为独立的报道形式,单列组进行评选。这预示着新时期新闻改革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但同时要看到,深度报道在有些报纸、有些编采人员那里,还是未开垦的处女地;他们仍然习惯于传统的简单化、表面化的新闻模式,这与我国改革形式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从给陕西省乃至全国的新闻评选会上推荐来的深度报道作品和在评选会上谈论的情况看,无论在写作上,还是在理论研究上,都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新闻界深入研究和探讨。下面发表的是于清潍同志写的《怎样看待深度报道》。文章结合新闻界对深度报道的认识,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谈了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深度报道的定义是什么? 二、当前为什么强调深度报道? 三、深度报道的特点是什么? 四、深度报道的形式有哪些? 五、怎样采写深度报道? 这五个问题,在认识上和实践上都很重要,大有一议的必要。为了推动新闻写作的改革和新闻改革的深入,欢迎新闻界同志和广大通讯员来稿参加讨论,畅叙己见。  相似文献   

4.
李瑞环同志在1989年11月全国党报总编辑新闻工作研讨班上强调:“新闻报道要增加信息量,就必须多写短新闻,使我们的新闻短些、短些、再短些,改变目前大块文章、长篇讲话过多,专版过多,会议报道过多的状况。”这段话指出了我国当前新闻报道中的弊病。短,的确到了非抓不可的地步了。  相似文献   

5.
新闻要短,是新闻界公认的写作标准之一。尽管新闻界不乏短新闻的传世之作,但是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既“快”又“短”的信息铺天盖地而来,传统纸媒的“短”与“时效性”都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深度报道”成为仅存的利器。在深度报道中,成就性报道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就性报道中,大量引用背景资料、连续堆砌各类成绩的情况十分常见,这使成就性报道成了“成绩展示榜”,极易引发读者的“阅读疲劳”。  相似文献   

6.
说短     
李瑞环同志在全国省市区党报总编辑新闻工作研讨班上讲话中强调:“新闻报道要增加信息量,就必须多写短新闻,使我们的新闻短些、再短些,改变目前大块文章、长篇讲话过多,专版过多,会议报道过多的状况。”这话很有道理,指出了我国当前新闻报道中的通病。短,的确到了非抓不可的地步了。那么,新闻为  相似文献   

7.
新闻稿能不能写得短些,再短些?根据我多年的采编实践,要把新闻写短,应做到“六要六不要”: 一要抓特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抓特点,就是在观察事物的共同点时,花力气去研究和表现其特点。只有善于分析体察这一事物和其它事物相区别的特殊之点,写出的新闻才能深刻、饱满、引人入胜。二要选择最佳角度,不要写出“大杂烩”。  相似文献   

8.
《新闻天地》2004,(4):59-59
最近收到一封读者朋友小赵的来信,信中他告诉主持人他是某大学新闻专业大三的学生,正准备到新闻单位实习,可是却不知道要注意些什么,还问了不少问题,主持人在这里替他解答一二,各位读者对新闻行业有什么不懂的方面都都可以给我来信,相互切磋切磋,来信地址看本期杂志就知道了。  相似文献   

9.
在首都举行的一次新闻界领导人的集会上,有几位称道中国新闻社的报道写得比较活,人们愿意看,有时还做点转载。我认为,把新闻报道搞活应当包括新闻题材和新闻写作两个方面。报道题材丰富广阔,特别是要挖掘别人不认为是新闻的新闻题材。从写作方面说,选择人们有共同兴趣的角度;注意现场描写,增强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感;运用背景材料,烘托主题,阐明意义;讲究点语言、文彩和人情味,使人喜闻乐见,这些都很重要。  相似文献   

10.
《新民晚报》早期提出新闻要“广些广些再广些,短些短些再短些,软些软些再软些。”这与当前强调的新闻三贴近要求,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似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新闻题材来看,报纸不仅要有“硬新闻”,即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还要有“软新闻”,即人情味较浓的社会新闻(民生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服务性新闻等)。  相似文献   

11.
短新闻系统研究课题的提出提倡短新闻,这在我国新闻界可以说是由来已久的话题;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新闻实践的发展,又是一个亟需加强系统研究的新课题。纵观历史,早在40年代中期,经过延安整风的解放区新闻界,已把提倡短新闻摆到重要日程上来。当时《解放日报》相继发表了胡乔木同志的两篇文章——《短些,短些,再短些》、《人人要学会写新闻》。其中已明确提出:为了使新闻宣传适应广大群众的需要,报纸上应有五分之四的版面登载三五百字的短新闻。新闻不但篇幅要短,而且要言之有物,要写得活,“色香声味,呼之欲出,人  相似文献   

12.
新闻理论化,报纸杂志化、不新、不深、不短、不快,还有不实,已经是新闻报道的普遍现象了。这种现象已严重影响到新闻报道的社会效益,反过来又影响到我们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事业心。有些报道,连我们自己都觉得没意思,太一般了。 我以为,看问题要由表及里,解决问题则要由里及表。报道一般化是表,搞报道的人有没有事业心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闻界对第十一届亚运会所作的成功报道,无疑是新时期新闻史上值得认真总结经验的一页。无论就其持续时间之长、出动的记者之众、新闻竞争之激烈来说,还是就其报道之多彩多姿,影响之广泛深刻来说,都很难找到一次战役性报道可与这届亚运会报道之成功相匹敌。由实践到理论对这次亚运会报道作出全面总结,以便新闻界更自觉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当然是十分必要的。但这显然不是少数人就能做得到的,而是需要新闻界同行们从各方面来共同努力。我觉得,评选全国亚运会优秀新闻  相似文献   

14.
新闻摄影要不要进行深度探索?这在新闻界,甚至在新闻摄影界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新闻摄影是运用照相机对新闻事件进行现场拍照、机械记录,还讲什么深度。这种看法阻碍着新闻摄影向深度发展。我认为,新闻摄影和文字报道一样,不仅要传播新闻事实本身,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事实表达时代的某种思想与观点,因此必须在报道深度上多下功夫进行研究. 那么,如何增强新闻摄影的深度?我以为应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立意要高。就是说摄影记者选定的报道主题,要紧扣时代脉搏,揭示时代特征,弘扬时代精神.这与“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同为一旨。从一些报纸上的新闻照片看,有相当多的作者不  相似文献   

15.
两会年年开,报纸年年要报道两会,在看了大量报道并比较了各报报道后,我发现在采写两会报道中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即代表、委员们人人都会发言。你说、我说、他说,并不都是新闻,新闻恰恰在说什么上。他说的内容确实有新闻,涉及到人们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才能构成新闻;否则全盘照录代表、委员的发言并不算新闻。在这点上,我认为《新华每日  相似文献   

16.
1942年,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就讲到:"应当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1946年,胡乔木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题为《短些再短些》的文章,倡导写短新闻、短通讯。上世纪50年代,新闻界前辈赵超构进一步呼吁文章要"短些、短些、再短些"。可以肯定的是,在国内新闻业内,新闻要短,  相似文献   

17.
提倡短新闻,在我国已经喊了半个世纪了。时至今日,有关部门和新闻单位还在不断地呼吁:将新闻写得短些,短些再短些!可见提倡短新闻,写好短新闻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在改革开放信息千变万化的今天,如何把新闻写短写精已成为新闻改革的重要课题。虽然,写短新闻的人越来越多,但问题并未根本解决,“扬长避短”之风仍在一些地方劲吹不止。因此,本文想就短新闻的地位作用。和写作技巧谈一些意见。 为什么党中央和新闻界的有识之士屡屡提出要写短新闻呢? 首先,短新闻是由新闻传播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报纸、广播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它要求通过大量的新闻,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只有多发,快发新闻,才能完成对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的报道,才能及时、广泛地交流情况、传播信息。传播要又快又多,就只有把新闻写短。  相似文献   

18.
新闻长风刹了数年,刹而不止,近几年又有回升之势。长通讯洋洋数万言,三、四千字的会议消息屡见不鲜,五、六十字的长句习以为常。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新闻的宣传效果。快节奏的当代人无暇、也不愿拜读这些长篇大论。去年11月份,李瑞环同志在全国省、市、区党报总编辑新闻工作研讨班上讲话中指出:新闻报道“要增加报纸上的信息量,就必须多报道短新闻。我们的新闻要短些、短些、再短些,改变目前报纸上大块文章,长篇讲话过多,专版过多,会议报道、领导  相似文献   

19.
这几年来,我们的新闻改革抓短、快、多,在这方面确有改进。现在一些有时限的新闻,最先到现场的往往是电视台的记者,或者广播电台的记者。但是,社会上也有反映,认为广播、电视新闻份量不够,轻飘飘,人们看了、听了,印象不深,不满足。所以今后广播、电视新闻的改革要进一步深入,就得抓“四个度”:速度、广度、深度、高度。第一是速度。电磁波的速度是每秒三千万公里,在速度上没有别的传播工具可同它比拟了。这是广播、电视的优势。这就创造了一种条件,使我们广播、电视的新闻有可能跟新闻事件同步进行,可以做到“同步报道”、“现场直播”(即记者在现场直接作口头报道)。上海电台从1983年全运会起,许多报道都是在现场直播的。观众、听众认为这种报道很真实,使人如身临其境,感染力也特别强。比如,朱建华破跳高世界纪录,记者用报话机和转播车从现场向两台传  相似文献   

20.
李瑞环同志在谈到“继续坚持新闻改革”的问题时,特别强调“要把新闻报道的立足点真正转移到面向群众上来”,要充分利用有限的版面,尽量多提供一些广大群众所需要的信息,反映他们的呼声和要求,为群众提供多方面的优质服务。他不仅讲了原则,还有很具体的阐述:“我们的新闻要短些、短些、再短些,改变目前报纸上大块文章、长篇讲话过多、专版过多、会议报道、领导人一般活动的新闻过多的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