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淮南子》成书出于汉景帝末年或汉武帝初年,是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作,今存二十一卷。《淮南子》一书是汉初六十余年实行“黄老之治”政策的总结,也是刘安向汉武帝进献的治国大纲。刘安召集数千门客,著书立说,为了什么?他是为新兴的西汉王朝治国安邦提供理论根据。他提出的治国方案的核心就是“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2.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汉初淮南王刘安和他的门客集体编写的。全书原有内、中、外三书,中书、外书已失传,流传下来的仅内书二十一篇。《淮南子》内容丰富,包含有政治、军事、哲学、伦理、天文、地理等多方面的论述。仅心理学方面来说,《淮南子》对天人观、神形论和知行观均有所阐发(笔者另有专文论述),本文拟探讨它关于性、欲、情的心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对于刘安及其门客而言,《淮南子》是一部道家生存方式的理想寄寓之作。在身体美学的视野下,《淮南子》试图从时空本源、时空规律与时空意义等立场对身体时空缘起于一、归之无形、依存道德进行理论阐释,以期从道德与权力、虚构与真实、自然与自我、无为与游世等维度完成《淮南子》宏大的诗学构成。这种叙事构成反映了刘安的政治身体与道家身体在现实层面发生对峙后的一种觉醒,也反映出刘安身处西汉语境中的自我身体与政治身体之间的碰撞和抉择。  相似文献   

4.
《淮南子》是系统地阐明道家哲学思想的著作,公元前138年前后,由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集体撰写。作者自以为这部书的完成,“则天地之理究矣,人间之事接矣,帝王之道备矣”(《要略篇》)。它包括博大而明晰的哲理,对了解自然、社会和国家政治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由于《淮南子》一书是由集体撰写的,内容比较庞杂,有些观点前后并不一致,所以《汉书·艺文志》把它列入杂家;但就其宇宙观的基本内容来看,我认为它是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范畴,含有比较丰富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一部值得深入研究的哲学著作。本文只打算对《淮南子》的本体论思想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刘安率门客编撰学术巨著《淮南子》,取得巨大的学术成就,其中养生学是比较突出的成就之一,刘安“内修”养神,“外修”养形,以“内修”为主、“外修”为辅的养生之道,上承老庄的养生理论,下启魏晋的养生理论与实践,成为西汉以后中国养生学的主流,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6.
“淮南”这一个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内涵,主要表现为地理空间的淮南、行政区划演变中的淮南、《淮南子》、淮南王四大语义。广义的“淮南学”是研究在淮南的地理空间及其行政区划历史沿革中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狭义的“淮南学”就是要研究《淮南子》的文本内涵。围绕它而产生的文本流变,以及围绕《淮南子》作者刘安及其门客而产生的对淮南国历史及汉代历史的上下延伸。由于“淮南”本身的多义性、《淮南子》杂家著作的性质。“淮南学”的研究必须是多学科渗透参与,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相似文献   

7.
<正>欢迎来到本期“文化古今”栏目,我是主持人百里宁。今天我们请到一位从西汉来的神秘嘉宾,如果你听说过《淮南鸿烈》这部书,那你一定曾对他有所耳闻。他是镇守一方的亲王,求贤若渴,门客中人才济济;他是出了名有文采的文学家,传承道学的同时吸收其他杂家理论的思想家,也是产出颇为丰厚的著书者。他是出身高贵的皇亲国戚,汉高祖刘邦是他的祖父,汉武帝是他的侄儿。是的,今天来到本栏目做客的就是这位主持编写了《淮南子》的刘安,他是西汉第三任,也是最后一任淮南王。  相似文献   

8.
公元前 5世纪 ,德谟克利特 (Democritus,公元前4 6 0 ?~ 370 ?)提出万物由原子组成 .公元前 4世纪 ,亚里士多得 (Aristotle,前 384~前32 2 )在其所著《物理学》中总结了若干观察到的事实和实际的经验 .他的自然哲学支配西方近 2 0 0 0年 .公元前 3世纪 ,阿基米德 (Archimedes,前 2 87?~前 2 12 )发明许多机械 ,包括阿基米德螺旋 ;发现杠杆原理和浮力定律 ;研究过重心 .公元前 3世纪 ,古书《韩非子》记载有司南 ;《吕氏春秋》记有慈石召铁 .公元前 2世纪 ,刘安 (公元前 179~公元前 12 2 )著《淮南子》,记载用冰作透镜 ,用反射镜作潜望…  相似文献   

9.
《淮南子》单音节词的同义关系格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洪峰 《现代语文》2006,(9):124-124
同义词的使用是古汉语成熟的一个标志,古汉语同义词的大量使用使语言更丰富多彩,更富有表现力. 《淮南子》一书是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门客集体编写的,内容涉及到政治、哲学、军事、天文、地理、文化、教育、伦理等各个方面,词汇容量较大.此书单音节词中存在着大量的同义词.本文主要考察和描写《淮南子》中单音节同义词相互依存的主要形式.现简要举例介绍《淮南子》中单音节同义词依存的主要格式.  相似文献   

10.
淮南王刘安,是西汉历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他是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的长子,生于文帝元年,16岁时,以华陵侯晋封淮南王。刘安很有学问,后人尊称淮南子。他成年后,恰遇西汉盛世。这时,多数王侯贵戚不学无术,一味荒淫奢侈,弛猎嬉游。刘安却好读书,善鼓琴,博洽能文。汉武帝登基不久,刘安入朝觐见,少年皇帝“好艺文”,请安作《离骚传》,他晨起受诏,及至早食,已写毕呈上。宴会上,武帝与刘安纵论天下治乱得失和方技赋颂,常常忘乎时日,至夜方罢。武帝赐刘安  相似文献   

11.
《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与其门客大山,小山以及八公之徒集体创作的一部内容丰富而又庞杂的著作。此书于建元二年进于汉武帝,可知它的写作是在文、景时期。当时,经过汉初数十年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经济情况大为好转。《史记·乐书》说:“文帝时,会天下新去汤火,人民乐业,因其欲  相似文献   

12.
“一叶知秋”,淮南王刘安头一个说。其《淮南子》(即《淮南王书》又称《淮南鸿烈》,是西汉初叶淮南王刘安命手下门客或日食客或日清客集体撰写的一部杂驳斑烂的纯学术之书)有语:“见一落叶,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以近论远。”这以后才有了《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  相似文献   

13.
《淮南子》是一部“牢笼天地,博极古今”的综合性学术著作。此书多处剪裁取用《战国策》文字资料,并作以精妙评述。有的直接转引原文佐证自己思想观点;有的裁剪引用策士言论为我所用;有的重组《战国策》的部分文字,以凸显《淮南子》的辩证思维;有的浓缩《战国策》故事,取其精髓化为已用。《淮南子》多次评判苏秦、智伯等人的成败,反映出其较浓的道家历史政治学与道家理论思维。刘安等人在对《战国策》史料的融裁运用中,体现出自己的政治、历史、哲学等思想理论。  相似文献   

14.
《苏武》节选自班固的《汉书》第五十四卷《李广苏建传》。它是《汉书》中最著名的一篇传记。文革前曾是高中语文课本的传统篇目。它记载了苏武自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出使匈奴,至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归汉,被匈奴扣留十九年的前后经过,突出地表现了苏武在羁留期间经受住了匈奴贵族的威胁迫害与高官厚禄的利诱,始终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相似文献   

15.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其作者刘安是徐州历史上第一位著书立说的人。它是汉代学者对汉以前文化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汇集和综合,是汉代一部划时代的重要著作、其体系庞大而系统,表现出汉人的宏伟气魄。它所包含的逻辑思想上承先秦,下启魏晋,以这明清,其所富含的逻辑思想一如中国传统的逻辑思想,繁星闪烁,虽然不很系统,但涉及到的逻辑问题,透彻明了,博大精深。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其逻辑思想:一、《淮南子》及其作者。二、《淮南子》的逻辑思想:(一)《淮南子》论“道”的概念;(二)《淮南子》的名实观;(三)《淮南子》的推类思想;(四)《淮南子》对多难推理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淮南子》全书博而不乱,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文章从外部因素入手,论述汉初时代背景,刘安自身的文学素质以及汉武帝对《淮南子》的态度对《淮南子》结构的影响,由侧面见出其结构严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淮南子》是汉初新道家的代表作,撰成于汉文帝末期,刘安根据该书的主题思想题名为《鸿烈》,因武帝禁锢未能流传开来。刘向整理国家图书时,校定为《淮南》,东汉人题名《淮南子》、《刘安子》,唐宋之际又名《淮南鸿烈》。其作者,自东汉末年以来,普遍认为除淮南王刘安外,有道家的苏飞等八公及儒家的大、小山。相关文献证明,作者尚有兵家赵贤、朱骄如和九位精通《易》学的无名人士。  相似文献   

18.
“县官”一词,屡见于《史记》、《汉书》。如: “元鼎元年,遂坐卖宅县官故贵, 国除。”(《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乃募豪民田南夷,入粟县官。” (《史记·平准书》) “县官衣食振业,用度不足。” (《汉书·武帝纪》) “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怨而上变告子。”(《汉书·张陈王周传》) “令丞相用事,县官信之。”(《汉书·霍光金日磾传》)其例多至不胜枚举。通而观之,《史》、《汉》中出现的“县官”一词,不外有两种  相似文献   

19.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主编的一部总结历史经验,兼蓄各家学术、探求治国之道的著作。刘安在该书《要略》中,开宗明义提出:他编作此书的目的,并非只为个人修身养性,而是为着探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夫作为书论者,所以纪纲道德,经纬人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虽未能抽引玄妙之中才,繁然足以观始终矣。”  相似文献   

20.
<正> 刘向校书,是汉代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于这一件人事,班固《汉书》和荀悦《汉纪》曾经有过如下的纪载: 《汉书》卷十《成帝纪》:“河平三年(公元前二十六年)……秋八月,……光禄大夫刘向校中秘书,谒者陈农使使求遗书于天下。”案王先谦《汉书补注》:“何焯曰:‘向校中秘书,大书于帝纪,尊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