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考""老"新释     
<说文>建构了一个完善的形音义解说体系.转注字必须是部首相同,意义相同,读音相同或相近,三者缺一不可."考""老"二字属于同一部首,意义相同,上古读音相同.  相似文献   

2.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由语转而注音即为转注。转注造字法是以一个部首字为义符,用一个标音构件而造出新字,新字与源字(义符)同义。转注字是由于远古字音变化而产生的,转注字是义符相同而读音不同的同源字,转注是一种特殊的造字法。  相似文献   

3.
谈“转注”     
在对传统“六书”的解释中,以转注说纷讼最多。其纷讼的凝聚点有二:一是对“建类一首,同意相受”的转注界说的理解,二是转注与其它五书的关系。本文拟从对许慎转注界说探源入手,在此基础上来认识转注字的形成、与其它“五书”的关系及其在文字学上的意义。 一、论《说文》的转注是有相同构字部件的同源分化字 如果对历来的转注说作宏观的类的划分,则不外乎主形说、主义说和主声说三大类。主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转注?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由于许慎对“转注”解说过于简略,以至后世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本文旨在比较“转注”诸说之优劣,并在此基础上谈谈笔者对“转注”的肤浅认识,以就正于方家.对“转注”的认识,学术界一般认为有“主形”、“主义”、“主声义”以及“主形义”诸说,下面分别论及.一、以徐锴和江声为代表的“主形说”南唐徐锴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谓老之别名有耆,有耋,有寿,有耄,又孝、子养老是也.一首者,谓此孝等诸字皆取类于老,则皆从老,若松、柏等皆木之别名,皆同受意于木,故皆从木.”①清代江声说:“立老字以为部首,即所谓建类一首.考与老同意,故受老字而老省;老字之外,如耆、耋、耈之类,凡与老同意者皆从老省而属于老,是取一字之意以概数字,所谓同意相受.叔重但言考者,举一以例其余尔.由此推之,则《说文解字》一书,凡五百四十部,其分部即建类也;其始一终亥五百四十部之首,即所谓一首也;下云凡某之属皆从某,即同意相受也.”②“主形说”认为“类”就是部类,”建类”就是建立部类.《说文》540部就是540  相似文献   

5.
评段玉裁的转注观——六谈六书之转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清代文字学家戴震、段玉裁等认为转注字就是“互训”。换言之,同义字就是转注字。影响较大的是段玉裁。他的《说文解字注》对汉字的研究是有贡献的,他为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了不少补充,也纠正了一些失误。同时也把他的转注观点塞满了《说文解字注》。可惜,他的转注观点是非科学的,也不是许慎的原意。说他的转注观不科学,是由于:一,片面理解许慎的转注例字“考”和“老”的关系;二,混淆转注字和形声字的区别;三,曲解“建类一首,同意相受”的含义;四,强分“造字”与“用字”。  相似文献   

6.
"转注"新释     
"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假借"是解决语言与文字矛盾的办法;"转注"则是解决文字之间关系的办法,是古人用字造字的指导思想,是后人用字解字和用字编字的办法,是一个历史的复合概念.  相似文献   

7.
释“转注”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这句话象千古之迷,从唐代到现在,对这句话的解释众说纷纭,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看法,如清人江声认为,转注是指五百四十个部首对所统各部字的关系而言,戴震、段玉裁认为,转注是指词义的互训,朱骏声认为,转注是指词义的引申,章太炎认为,转注是因方音不同而重新制字,今人陆宗达先生认为,转注是指为从某一语源派生的新词制造新字。笔者认为,转注是一种具体的造字法,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8.
汉字"六书"戴震归为"四体二用",唐兰、陈梦家提出"三书"说,近人刘又辛又提出新"三书"说.本文观点一、"六书"是六种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类为造形法;"转注"一类为造意法,而"假借"一类为记音法.二、新旧"三书说",或排"转注"假借"于造字法之外;或只承认假借为造字法而不承认"转注"为造字法,这是欠妥的.愚意"三书"应为造形、造意、记音三类.三、汉字是一种形、声表意和记音表义相结合的文字体系."象形"、"指事"、"会意"是以形剐义;"形声"是以声别义;"转注"为以声别义,是对义符的区分.而"假借"是以记音符号表义的.  相似文献   

9.
《集宁师专学报》2019,(2):78-83
形声造字创造了"卑"字族,转注造词发展了"卑"词系。转注造词和形声造字是隐显的关系:前者是隐性的,由概念向语词的物化;后者是显性的,由语词向文字的显现。它们一起反映了汉语的独特性。"卑"字族和词系研究对字词典的编纂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六书"是关于汉字的理论,"六书"是"写词法",即记录汉语的方法,并以此思想解释"转注"在记录汉语中的意义和作用。"转注"字的产生是为了增加汉字的区别特征,并使汉字系统更具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六书"不能够满足记录的需要,由此便产生了复音词,偏正式复音词和"转注"字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1.
从同一母文孳乳分化出来的一族字,和母文在字形上有密切的联系,在意义上是相通的,读音上是相同或相近的.本文根据这一理论,对<说文解字>中从"勺"得声的20个字分成六组,试析这些字与其母文"勺"字的引中关系.  相似文献   

12.
转注字除正例外,还有变例的转注字。传统观点认为这些字都是形声字。本文指出这些字的字形结构都具备了转注字界说所规定的基本特点,应该是转注字,不是形声字。  相似文献   

13.
“义旁表字义并注声的汉字为转注字”,持这一主张的学者相继提出和发展了这种转注理论,并丰富了例字。这种转注理论是以“考、老”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其中诸多方面值得探讨,如:转注字的表义方法应如何概括,界说的例字应如何理解,转注的界说应如何解释,转注真谛究竟是什么等。应对上述问题质疑的同时,认真地研究许慎《六书》之“转注”。  相似文献   

14.
“转汁”是“六书”之一,最早给它下定义的是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叙》:“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语焉不详,书中无例,遂使后人聚讼纷纭。高亨先生曾据丁福宝《说文解字诂林)提供的线索在《文字形义学概论)一书中,把以往的转注字观点归纳为十八种。其中大多数说法都为学界所否定,比较流行的有三说:同部互训为转注;语词声韵之转即转注;“转注原体字”移附到类首上即加注意符为转注。我们认为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根据和合理成分,但同时也有可商之处,转注问题应该是可以说清楚的,今一抒己见于兹,以为求教于方家之由。  相似文献   

15.
《说文》建构了一个完善的形音义解说体系。转注字必须是部首相同,意义相同,读音相同或相近,三者缺一不可。“考”“老”二字属于同一部首,意义相同,上古读音相同。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同意"与转注关系、"同意"类术语使用这两个方面入手,对《说文解字》(大徐本)中的"同意"现象进行了探讨。发现在《说文解字》中,"同意"这一术语具体所指包含不一,而对于该类现象的术语使用也变化不定。  相似文献   

17.
此文是和陈殿玺先生探讨“转注字”这个六书中千古之谜的三个重要问题:第一,正确认清“转注”二字是“转语注声”的缩语,“转语”是分化转注字的原因,“注声”是形成转注字的过程,这是揭开这个千古之谜的关键问题;第二,正确理解“考”“老”二字的关系,“考”是因“老”转语,加“丂”为注声而造的转注字,而“老”是转注字“考”的原字,仍是会意字,不是转注字,这是揭开这个千古之谜的中心问题;第三,正确认清转注字和形声字的区别,是澄清这个千古之谜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转注新论     
在深入考察众多学者对转注问题的研究的基础上,从人类思维的发展历程、造字的结果和转注的定义等方面来论证,认为如果从不同的角度看,转注既是造字法也是用字法。  相似文献   

19.
清代的280余年间,是《说文》学研究史上最为昌盛的时期,因此,大凡研究过《说文解字》的人,都会对"转注"阐明自己的看法,虽有仁智之见,但终能形成流派的,不外乎"转形""转意""转音"三种。自民国始,除"转意"说中的朱氏"引申"观被扬弃之外,其他流派的见解,依然潮落潮起。综观现当代"转注"讨论研究的总趋势,照旧纷争不止,尽管有的学者曾在20世纪80年代末建议将它作一个历史遗留问题置之不理。  相似文献   

20.
转注字是“六书”之一,是汉子六种表义方式之一种。它是一种字,不是一种字义。朱骏声则认为转注字就是引申义。本文对朱的转注观进行了剖析,指出:朱把文字的字义中的引申义作为转注字,是把文字这个概念和字义中的引申义这个概念等同起来。这是混淆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朱的转注观点是受清儒们的“四体二用”框框所囿,是脱离客观现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