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班集体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生的小社会。班集体是否有凝聚力,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成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如何才能形成班集体的凝聚力呢?  相似文献   

2.
王燕红 《文教资料》2010,(1):169-170
大学生班集体建设是一个关系到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问题。如何从大学生班集体建设特点中找到好的抓手.开展班集体建设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基于归属感的班集体建设可以有效地发挥学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效,培养良好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大学哇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3.
建立团结向上、友爱和谐的班集体关系到广大学生的成长方向 ,影响到我们教育的成败与否 ,我们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 ,通过多种方式 ,指导帮助学生建立团结向上、友爱和谐的班集体 ,培养造就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4.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建设者、组织者、领导者,是班级的中心和灵魂,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班级建设的成败.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初始化的社会群体.搞好班集体建设,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责任感、荣誉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同时能逐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新世纪人才.那么,如何进行班集体建设,如何有效地进行班级的日常管理呢?  相似文献   

5.
班主任是小学教育一个重要的角色,是班集体的组织和领导者。小学生从入学开始,就从家庭进入了班级,班主任是班集体的培育者和管理者,班主任工作涉及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资质差异,班主任的工作更要遵循教育的诸多原则。班主任的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成长的速度,关系到班集体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文章结合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具体内容对小学教育中班主任的作用进行漫谈。  相似文献   

6.
高校新生班级管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专业学习、职业成长,是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新生刚从高中进入大学,经历高中、大学两种截然不同学习以及生活模式的转变,而班集体又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个最重要基层组织,做好新生班级管理工作对学生以及班集体以后的良好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新生班级管理中存在问题以及对策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在学校的整体教育中,班集体教育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因为班集体是实现学校教育功能的基层组织,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具体管理教育、开展各项活动的基层单位,在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搞好班集体的建设和管理,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理清思路,明确方向。明确班主任在班集体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职责做为具体实施教育的基层单位的班级,是在班主任的直接领导和管理之下,班主任工作的成败,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工作的成败,决定着学生成长的成败。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工作中的作用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从…  相似文献   

8.
吴增建 《广西教育》2008,(29):33-33
自主教育是学生自觉地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一种活动,它包括学生个体和班集体两种。在班主任工作中,培养学生自主教育能力十分重要,它关系到一个班集体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我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始终突出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在以下三个方面狠下功夫。  相似文献   

9.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培育者,对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班主任的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成长的质量。一个学生,一个班集体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班主任的正确的教育和管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化教育局)班主任教师在大学的整个教育环节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班主任教师若是千里沃野,学生必是那盎然春色;班主任教师若是那荒凉沙漠,学生无疑是那萧瑟雪冬。因此,在班级德育工作中,班主任教师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笔者从事班主任工作十五载,最大的收获是:作好班级德育工作,组织一个健全的班集体的关键在于一个“导”字。一、“导”的基本含义所谓“导”就是班主任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以人为本,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从而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思想品德教育在集…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孝道教育需要有一定的观念系统作为指导,而这种观念系统不是自然而然形成。健全大学生孝道教育的观念系统应从转变急功近利观念、引入伦理公平观念、强化舍力教育观念入手。  相似文献   

12.
以本校优秀典型素材作为"原理"课教学案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贴近性和感染性。须充分提炼本校优秀典型案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道德模范为榜样,加强大学生责任感教育;以自主创业为典范,加强大学生就业观教育;以优秀获奖为个案,加强大学生自信心教育;以《教育人生》专访片为题材,加强大学生集体归属感教育。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目标及其实施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对廉洁的认可情感。从实施操作来说,重点应当注意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建议以课外教学为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增加廉洁意识教育课程模块内容,单独组织教学。课程模块的设计应当从大学生的兴趣特点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以廉洁为荣,以贪为耻的价值判断标准,通过课堂引导、课外辅导、活动强化、物品固化、正面范示、反面警示、故事引人、动手育人六大方面来设计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literature on the experiences of working‐class student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student life cycle. It examine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ir participation rates in higher education (HE), their ability to adapt to university life, and their success in the graduate labour market.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without radical policies that fundamentally chang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lass and pre‐HE qualifications,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widening participation is unlikely.  相似文献   

15.
高校帮助大学生进行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从而让学生能"水到渠成"式的面对市场。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大学阶段的规划只是一个起步,高校应把此项工作作为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手段。把就业指导贯穿在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以提升学生就业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优秀党员学长制"的实施,既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一制度的实施,把对党员的培养教育、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与大学新生的角色适应相结合,是高校学生管理和学生党建有机结合的有益探索,为学生党员的培养锻炼和学生党支部建设提供了新平台,为学生思想教育提供新途径,使党建工作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形势下,大学生入党后教育管理渐成一个无法回避的症结。大学生入党后教育管理是高校德育范畴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由于高校急功近利、行政机构设置、传统观念、片面追求就业率及党建工作者理论水平不高、党建经费制约等造成。应结合高校自身特色,围绕育人目标,从树立党建与中心工作整体意识、整合校内资源提高党员理论水平、创新活动形式增强信仰教育时效性、创造平台促进大学知识成长、构建师生党员有机统一模式等几方面入手,解决大学生入党后的教育管理难题。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村官职业化培养与选拔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村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其质量和水平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这里从大学生村官选拔的紧迫性及存在的不足,着力从思想教育、宣传选拔、后续服务等环节上探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旨在推进大学生村官培养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相似文献   

19.
While all agree student success in higher education is important, there is less agreement on what it means to be a successful student. Student success is often measured by institutional reports of grades, student retention and qualification completion. More recently, broader definitions have emerged; however, these do not incorporate student perceptions of success. The current study addresses this gap by exploring how first-year students talk about their success. Drawing from weekly interviews of students at an Australian regional university, the data are analysed through the lens of a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student engagement. The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success is inextricably linked with student engagement as well as other dimensions of the student experience. As expected, students assess their success extrinsically with institutional measures such as grades and feedback. In addition, their behavioural engagement was seen as a more immediate measure of their success, while happiness and satisfaction were necessary for some students to feel successful. Perceptions of success have important consequences for students in terms of increased positive emotions, self-efficacy and course belonging. Success for these students has multiple dimensions. These findings give rise to suggestions for a staged approach to supporting first-year student success. However, the student experience is complex and multifaceted and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with different student cohorts who may define and experience success in other ways.  相似文献   

20.
Discussions of support and intervention in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education are dominated by discussion of attrition. This study quests more broadly in arguing that support and intervention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may also benefit from models of engagement and success as well as conventional risk and failure. Supporting this proposition is a study that involved multifactorial approaches based in a combination of aspects of social network theory and social ecology theory. Analysis was enacted through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of archival data sets derived from a single cohort of 4065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t a regional Australian university.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models of academic success are suited to examination of the broader issues of student agency an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education. The success networks developed are uniquely student-centred and place-based and may serve as more nuanced models for university intervention and support structures and mechanis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