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甫诗《兵车行》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明快的语言,为后人所称颂。全诗通过诗人亲眼所见咸阳桥征戍的场面以及行人与“道旁过者”的问答,深刻地揭露了唐王朝封建统治者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极大灾难的罪恶,具有很强的人民性。但如何理解诗中“长者虽有问,役夫敢深恨?”一句,是关系到确切理解本诗内容的一重要问题。许多人通常将“长老”解释为“对老人的尊称”,即指诗中的“道旁过者”;“役夫”为“应兵役  相似文献   

2.
《兵车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一定的叙述视角,叙述视角的准确把握,对理解《兵车行》涉及的人物关系至关重要。“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对诗中显示人物关系的这4句诗,历来的解释是:“过者”“长者”均指诗人,“行人”“役夫”均指军士;《兵车行》后半部分的问答之辞,便是在诗人杜甫和被征军士之间展开的。研读诗歌文本,这种传统的理解,显然存在诸多破绽。“过者”是诗人杜甫的“自称”吗?“行人”身份是清楚的———“弓箭各在腰”的军士。“过者”的字面意义是:途经咸阳桥的人。…  相似文献   

3.
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为了忘却的记念》里有首旧体诗,它的第三联是“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有人把前一句释为“忍痛看着战友们被反动派杀害。忍,忍痛。”这样解释恐怕不够确切。“忍”这个词,在这诗句中如果作“怎忍、岂忍、不忍”解,全句释为“怎忍看着战友们被反动派杀害”,这样似乎更吻合作者所表达的极度悲愤之情,且跟下句的意思紧密连贯。又课本中的《兵车行》:“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下句里的“敢”,作“岂敢”解,全句意为:我们征人岂敢申诉心中的愤恨?把“忍”、“敢”解释成“岂忍”、“岂敢”,这是对一个词用它的相反的含义来解释,在古汉语中叫“反训”。  相似文献   

4.
新编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三册在注释《冯谖客孟尝君》中“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的“夫”字时,认为“夫”是“句中助词,没有意义”(见372页)。在该册第八单元的知识短文中又举此句作例,说明“‘夫’用在句中动词之后,起辅助动词以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这显然也认为此句中的“夫”  相似文献   

5.
中师《阅读和写作》第五册第七单元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的“恨”,课文的注释和教参对这一句的解释是:恨天亮得太慢。也就是说,课文的注释和教参都把“恨”理解为现代意义上的“恨”,而没做翻译。我觉得此文中的“恨”应作“遗憾”讲。本来诗人急着赶路,归思急迫,可是晨光微弱,天还没有完全亮起来,实在是遗憾。这样解释才符合文章所表达的意思。  相似文献   

6.
上次我们赏析了《诗经》里的作品《芣苢》,今天再跟大家一同赏析一篇《诗经》里的作品,那就是“王风”里的《君子于役》。诗分两章,每章八句,请阅读——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 不知其期。不日不月。曷至哉? 曷其有佸? 鸡棲于埘。鸡棲于桀, 日之夕矣, 日之夕矣, 羊牛下来。羊牛下栝。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 如之何勿思! 苟无饥渴。这是一首妇女思夫的民歌。她的丈夫在外服役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把《短歌行》中的“去日苦多”译为“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这一译法值得商榷。杜甫《登高》中有“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和《大学语文》(徐中玉、钱谷融主编)都把“苦恨”释为“特别恨”。我们认为“去日苦多”中的“苦”字也是作副词,表程度,“去日苦多”应译为“过去的日子很多”,作者有慨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之意。  相似文献   

8.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捕蛇者说》中对“向吾不为斯役”一句作了如下注释:“假使我不当这个差,向,从前。”编者将“向”释为“从前”,而在译文中又看不出这一意思,实在令人不解。“向”在文言文中确有“从前,以前”的义项,如“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庄子·山木》)又如初中语文教材《桃花源记》中的“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但将“向吾不为斯役”一句中的“向”也看作“从前”则欠妥当。如果把全句连在一起,不难看出,“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是一个追求假设关系的复句,意思是:假设我不当这个差,那么早就困苦不堪了,前半句并没有强调“从前”的必要,因为“吾不为斯役”的时间是不言自明的,尤其是后半句中的“久”字  相似文献   

9.
谈“错综”     
张志民《王九诉苦》诗中有这样的话:“今日的仇啊昨日的恨,/我王老九告到县衙门。”这一句中的“仇”和“恨”是同义的,只是字形不同。如果我们说“今日的仇啊昨日的仇”或“今日的恨啊昨日的恨”,词语重复,读来无味,与原句比较,表达效果差多了。原句运用的就是“错综”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10.
元曲《杀狗劝夫》中有一句唱词说: “一任你百样儿伶牙俐齿。”《醒世姻缘传》第十八回中也有类似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课本对《谏太宗十思疏》文中“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之“长”字解释为“zhǎng,生长”。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第104页补充了另一种注释———“长”应读cháng,即“高大”之意,紧接着又说明了否定这一注释的理由。显然,《教师教学用书》是赞成课本上的观点的。我以为,课本注释有欠妥当,其理由如下:其一、从语法和修辞角度来分析,“长”应读作cháng当“高大”讲。众所周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与“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相对,三句对仗工整,构成排比,前两句均是为第三句作铺垫,属于比喻论…  相似文献   

12.
对于孟轲《齐桓晋文之事章》(梁惠王上)里“为长者折枝”句的诠解,诸家选本颇有出入,择要说来有以下几种: 1、为长者折取树枝。 2、为长者按摩肢体。 3、对长者弯腰行礼。也有突出其中一说,而将三说并存的,如《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对这一句的注解: “枝,同肢。这句谓,为长者按摩肢体。或解为对长者屈折腰肢,如今之鞠躬,又有解为替长者攀折花枝。皆指轻而易举之事,”我们研读全文,觉得上述诠解不尽贴切,献疑  相似文献   

13.
《诗经》有将近十分之一作品是以行役者的生活为创作题材的。具体从三个角度加以表现:一是直接描写征夫、役夫的怨与恨;二是从思妇的角度间接描写行役之悲;三是从下层官吏的角度反映行役之苦。《诗经》行役诗所体现的情感特征是哀怨的。它的形成是受到了时代和社会、部落情感以及作者三方面因素的影响。《诗经》行役诗的哀怨情感构成了西方美学中悲剧论的审美范畴,它展现了行役者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在不幸之中的抗争,从而激活了人们逝去的热情,使人在悲剧的氛围中享受到了生命的力感。  相似文献   

14.
高语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一把“敢以烦执事”译为:冒昧地用这种方式麻烦您。将“敢”理解为表谦敬的副词。这样翻译,显然与上语意缺少连贯,理不通。于是有人认为:这里的“敢”字,应当理解为“岂敢”、“哪敢”、“怎敢”。此句可译为:“哪敢用这个麻烦您(亲自动手)呢?”以为这样译,前后理一贯,谦恭的语气也表达得很好。(见《中学语教学参考》2000年第11期《(烛之武退秦师)中这个“敢”字怎么译?》)  相似文献   

15.
一、来即我谋(《诗经·卫风·氓》)。“谋”该如何解释?教材注释为“谋划,商量”。此注释有待商榷。按,《说文》:“虑难曰谋。从言,某声。”朱骏声注:“《尔雅·释言》:‘谋,心也。’《广雅·释诂四》:‘谋,议也。”’可见,“谋划,商量”是其本义。“谋”的意义显然与“心”有关,所以又引申为“谋求,图谋”。《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商君书·画策》:“然民虽有圣智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论语·卫灵公》:“君子谋道不谋食。”三句中的“谋”都应作此解。  相似文献   

16.
袁枚《祭妹文》中有“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之句,由于权威的工具书如《辞海》《辞源》《汉语大词典》等均未收录“义绝”一词,这给我们理解词义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大部分的注释都将“义绝”译为“断绝关系”(如《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这种译法是就字面上翻译,笔者认为不太准确。其实,“义绝”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离婚方式。中国古代离婚主要有三种方式:“出妻”“义绝”及“协离”。“义绝”一词最早见于汉代《白虎通·嫁娶》:“夫有恶行,妻不得去者,地无去天之义也。夫虽有恶,不得去也。故《礼·郊特牲》曰:‘一与之齐,终身不改。…  相似文献   

17.
“故人”辨     
高中语文第三册《五蠹》有句云:“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旦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对“故人重之”句,课本没作注,人教社出版的《教参》将这句话译为“旧时相识者也都很敬重他们”。显然,《教参》将“故人”译为  相似文献   

18.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青年时读李煜词《相见欢》“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句,于是改名为“恨水”,并致力于悲欢离合式的章回体小说创作而大名鼎鼎。  相似文献   

19.
《齐桓晋文之事》中“为长者折枝”一语,历来注家各说其是,择其要者有三说:一曰“为长者折取树枝”.一曰“为长者按摩肢体”。一曰“向长者弯腰行礼”.此三说,均或为后来各种选本所沿用。近读张汉清、方弢二同志文《“为长者折枝”析疑》(载《语文教学通讯》一九八三年第十一期,以下简称《析疑》),又见新说.该文以为,  相似文献   

20.
试论明代驿传役编佥“唯粮是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驿传役是明代民差中的大役,也是“最为民害而最可省,情最可恨”的重役。笔者发现明代驿传役的编佥不同于里甲、均徭等役“必验民丁粮多募,产业厚薄”,而是唯民户岁纳粮赋是论,不计人丁数额,编佥标准是一元的。明代驿传役编佥这一与众不同的特点迄今尚不为人所道,本文试揭橥申论之,窃意于全面正确地揭示明代各种役法之间错综复杂的分合同异及其演变有所裨益。失当之处,敬祈四方通人赐教。 1 明代驿传役编佥之法始颁定于洪武元年正月庚子,是朱明开国以后颁布的第一部役法。明代驿传役根据什么或以什么作标准去佥点民户出夫充役,洪武元年正月庚子法早有明确规定,《明太祖实录》卷廿九该年、月条载:……凡陆站……马有上中下三等,验民户田粮出备。大率上马一匹粮一百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