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大凡搞艺术的人,都是追梦的人,一个梦想实现了,又在追逐另一个新的梦想……"说这番话的是国家二级演员、副研究馆员、大理州白族剧作家杨刘忠。杨刘忠,就是一位白族戏曲创作的"追梦  相似文献   

2.
"行"与"学文"     
<论语·学而>:"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后世大多数学者看来,这句话反映了孔子注重"德行",认为"行"比"学"更重要,"行"在"学"先.但<论语·述而>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相似文献   

3.
叶法善出生于道教世家,是唐朝武义县的著名道士.他十分重视道教修炼中的“孝”,并以此为出发点,阐发道教的重要思想.他还身体力行,践行道教的孝亲观,在唐朝道教兴盛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他还致拜君王,尽行忠道,在践行忠道的同时,他用道家一些积极的思想影响唐朝的统治者.在叶法善看来,道教的“忠”与“孝”并不是两个独立的概念,而是相互影响的,尽孝与尽忠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翻译涉及许多的变量,其机制和过程十分复杂又高度灵活,既遵循不可违反的刚性原则,又要求诸灵活变通的手法,坚守形式又不拘泥形式:形与意相摩相荡,相互制衡。翻译始终处于"易"与"不易"或"变"与"不变"的悖论之中。如何把握形式的刚性条件与灵活变通的柔性手法就成为认识翻译本质的关键。文章以形式为切入点,以实例论证翻译的"易"与"不易"及其所涉及到的形意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论证翻译的本质是一个辩证的否决机制和制衡体系,局部的不等让位于整体的等,局部的不忠让位于整体的忠,即翻译是恪守原则下的灵活和辩证:不等而等,不忠而忠。  相似文献   

5.
资讯     
《中外文化交流》2011,(6):90-96
2011世界园艺博览会在西安2011世界园艺博览会4月28日至10月22日于西安浐灞生态区举办,会期178天。本次世园会主题系"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天",指自然;"人",指城市;"长安"是千年古都西安的历史名称,也是国家繁荣安泰的象征。"天人长安",意味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创意自然",指在尊重自然和不破坏自然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移孝为忠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东汉以前,儒学多主孝而从忠,认为孝优于忠,孝重于忠。提出居家若孝悌,在朝必公忠。《孝经》把孝提升为先王的至德要道,提升为天经地义的做人准则。其言“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故以孝事君则忠,  相似文献   

7.
2012年11月,日本戏剧大师铃木忠志携其代表作《大鼻子情圣——西哈诺》和《李尔王》来京演出,因为长安大剧院的气氛,他便以之为演出场地。了解铃木忠志的“演员训练法”及戏剧体系后,便可参出其中意味——铃木忠志戏剧秉承的日本传统审美与中国戏曲的相契之处。  相似文献   

8.
一"道法自然"如何讀? 關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節,歷來有不同的民法。特别是"道法自然"一句歧异更多。不同的讀法就涉及不同的句法結構。 第一種是最普通的讀法,即讀作"主--謂--賓"結構,就是說"人"、"地"、"天"、  相似文献   

9.
本对佛教哲学的“知”论作了探讨,通过对佛学代表人物僧肇的“般若无知论”、慧能的自悟般若之智说、神会的本觉之智能知的思想、宗密的“真如之性,自然常知”思想的论述,总结出佛教哲学“知”论的理论特色主要表现在:指出知与不知的认识的相对性的一面,超越了以往的独断论;重自悟体认,获得般若圣智以成佛;认识论与本体论相结合,对后世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佛、道、儒三教相反相成,发展了中国哲学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哲学认为"主体自然"和"客体自然(环境)"在文化传统生成中扮演着一种"自然规定性"(包括主体自然规定性和客体自然规定性)的角色。半封闭的内陆大河型和典型的资源丰富型的客体自然规定性是中华文明的文化传统在物质生产实践向度表现为一次性创造后的重复性与保守性、对自然的强烈依附性特征,在社会交往活动向度表现为持续时间非常长的具有强烈宗法色彩和王权专制主义的"虚假的共同体",在理解解释行为向度表现为尚中(崇天、尚根)思维特征的成因,也是其强烈农耕气质文化主体精神特性的成因。在"中国梦"的指引下,历史唯物主义地重构文化传统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解释方式、主体性精神方面,我们必将成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1.
"道"是宗炳绘画美学思想的核心和基本出发点。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儒家、道家、玄学分别从社会、人生、自然等几个方面对"道"做过详尽的阐释。但宗炳另辟蹊径,以佛释道,认为山水之形是受佛的精感所托而形成的,是佛的"神明"之"道"的体现,开创了中国山水画重道、重理的先河。  相似文献   

12.
《寻根》2017,(1)
正粘氏溯源粘姓始自金,本复姓完颜,是东北女真族的后裔。闽台两地粘氏族谱皆奉完颜宗翰为一世祖。宗翰,本名粘没喝,汉语讹称"粘罕",生于1078年,是金景祖乌古的曾长孙,金太祖阿骨打的长侄,因功受封周宋国王、金源郡王,卒谥"桓忠"。粘罕有两个儿子:长子为真珠,曾任直使官出使于宋;次子割韩奴,从宗弼(即金兀术)征战,封武义将  相似文献   

13.
正在马克思的早期思想中,"异化"占据着重要的理论地位。对其内涵意义的重新阐释,意味着马克思对于古典哲学中的宗教异化、绝对精神异化理论、政治异化理论的扬弃,并在经济领域赋予异化全新的含义。马克思对于"异化"的研究是在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新哲学的影响下进行的。因而自然强调"人"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与费尔巴哈  相似文献   

14.
杨慎所编辑的《全蜀艺文志》,较为重视选录"仗节死义"之士的文章,如对唐宋巴蜀"忠谏"士大夫"谏诤章疏"之文,选录"表以出之",是对巴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盛明"嘉定四谏"安磐、徐文华、程启充、彭子充等"端士""纯人"诗文的选评,是对自己及议大礼同僚的"遗直"品行的礼赞;对歌咏宋末元初合川钓鱼城保卫战中英烈诗文的选评,是对民族气节的弘扬。这些诗文既充分表现出杨慎编辑《全蜀艺文志》"扬四子之芬,而成一邦之史"的文化意图,又是杨慎超越时空的束缚,在精神上与这些直节之士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相似文献   

15.
一 劉秉忠行狀:道人抑或宰相? 劉秉忠的傳記資料主要見於《藏春集》卷六《附錄》所收之同朝人張文謙撰《行狀》、王磐撰《神道碑銘》、單公履撰《墓志銘》、姚樞撰《祭文》①.《元史》系"劉秉忠"條於卷一五七之"列傳第四十四"②,《元詩選》初集亦有傳略③.內典則見於南宋志磐《佛祖統記》和元念常《佛祖歷代通載》等,多從《藏春集》中摘編.楊曾文在《宋元禪宗史》中爲劉秉忠作了簡明小傳④.本文所論和劉秉忠生平甚爲相關,故再爲立傳并有意凸顯相關處.  相似文献   

16.
自《木兰诗》诞生以来,木兰的故事广为流传,木兰也一直以至忠至孝、智勇双全、淡泊名利的个性特征被世人讴歌赞美,却很少有人探究隐藏在"代父从军"豪壮背后的苦泪辛酸。本文从现代文化视角重新阐释这个千古女英雄,将人物放置在时代文化大背景和个人人生抉择的矛盾冲突环境中,以《木兰诗》的故事为底本,发掘木兰"代父从军"所面临的种种境遇问题,解读木兰作为一个普通女性所面临的人生困惑。  相似文献   

17.
正"天"作为董仲舒哲学思想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历来受到学者关注。董氏的"天"包含自然之天、宗教之天和道德之天,既相互矛盾,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董仲舒在"天"的基础上又提出"天人感应"思想,影响深远,是儒学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对董氏的"天"论加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思想体系和理论特色,对于把握整个汉代思想与社会状况也有重要的裨益。一、引言经历了秦朝的灭亡,汉初政治混乱,经济凋敝,百姓流离失所,加之匈奴等外患,汉初的统  相似文献   

18.
吴岩 《世界文化》2015,(2):4-10
<正>美国好莱坞科幻巨制《星际穿越》2014年11月在我国的热映掀起了一股"科幻风"。本期的"关注"就让我们聚焦在西方已有近二百年发展史,而在中国仍处于启蒙阶段、属于小众文化的科幻文学。科幻文学是科学和未来双重入侵现实的叙事性文学作品。这种文学发端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速度显著提高、开始对质朴自然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时刻。自工业革命以降,现代化成为社会变化的主流,科幻文学用自己特有的叙事方式,描述并参与了这一宏观的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19.
自然,自在已然的大存在,這是本人對自然的一個簡賅而確切的定義.它是不藉外力的"自在的"存在."自在"極言其無處不適宜,無處不合理,無處不恰到好處.  相似文献   

20.
近60年来的张献忠研究颇具争议。张献忠研究范式因1978年之前与之后的意识形态对史学领域的影响不同而殊异。1980年代后张献忠研究较之过去有显著成就,但呈现不平衡特点。对张"杀人"的深层原因及影响的深刻性反思得不够,缺乏对同时期西方类似农民运动的研究以及二者间的比较研究。尽管历史学追求客观性这一高尚梦想,但张献忠研究到现在还没能做到纯粹的客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