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夏子孙”的提法最符合中华民族的实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第一位有名有姓的祖先是华胥。华胥即华夏,即中华。女娲、伏羲、炎帝、黄帝、蚩尤诸祖均不其后。从中华民族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看,“华夏子孙”的提法比“炎黄子孙”、“炎黄蚩尤子孙”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与更强的生命力,最符合中华民族的实际。  相似文献   

2.
严羽(沧浪)的《沧浪诗话》(以下称《诗话》)是宋代一部最有特色的诗话。一般宋人认为,“诗话者,辨句法,备古今,纪盛德,录异事,正讹误也”(许顗《彦周诗话》)。故宋诗话,或“旁采故实”,或“体兼说部”(《四库全书总目·诗文评类序》),而《沧浪诗话》以其理论性和系统性在众多的宋诗话中脱颖而出。正如毛晋《沧浪诗话跋》所评:“诸家诗话,不过月旦前人,或拈警句,或拈瑕句,聊复一段公案耳。惟沧浪先生  相似文献   

3.
五岳五条屏     
江山如画,汉字象形.外师造化,道法自然. 华夏有五岳,天下闻盛名.一山一幅画,五岳五条屏. 泰山如篆书,华山如隶书,嵩山如楷书,衡山如草书,恒山如行书,五岳天地书. 《洞天记》曰:"黄帝画野分州,乃封五岳."《诗话》载:"至周始有五岳."  相似文献   

4.
古代诗人和诗评家都很重视诗情的含蓄.宋代欧阳修认为:诗最好能“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六一诗话》);清代吴乔也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围炉诗话》).含蓄,就是不直不露,能将诗情表现得更深更浓,刘勰把它比作“河流中蕴藏着的珠玉”(“川读之韫珠玉”);含蓄,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姜夔:《诗说》),给读者留有余地,由读者去咀嚼,去领悟.  相似文献   

5.
<正> “推敲”的故事,《诗话总龟》《隋唐嘉话》《唐才子传》等书都有记载,文字也大同小异,流传至今,已是小学生都知道的文坛佳话了.现录宋代阮阅《诗话总龟·卷十一》的文字如下: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作“推”字,炼之未定.  相似文献   

6.
诗话产生于宋代,也兴盛于宋代。其中影响最大、引起争议最多的应首推严羽的《沧浪诗话》。 宋代诗话据郭绍虞《宋诗话考》所著录,共有八十八种之多。在众多的宋代诗话著作中,《沧浪诗话》派生出了明代“七子”的“格调说”和清代王渔洋的“神韵说”,又引出了宋以后“诗话之话”的话头,清人冯班在《钝吟杂录》中专辟一卷义正辞严地履行《严氏纠缪》的职责。他们都毫无顾忌地站出来或抑或扬地来断这千百年公案。为什么围绕着《沧浪诗话》会出现这种纷杂的文学现象?这还要留给文学史研究家们去解说。本文试图解说的是《沧浪诗话》所涉及的有关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关于诗词中的“意”,古人讲过很多话。如:“诗以意为主,文词次之,或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刘攽《中山诗话》)。“文章以意为之主,字语为之役”(王若虚《滹南诗话》)。“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凡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杜牧《答庄充书》)。  相似文献   

8.
郭绍虞先生《宋诗话考》上卷《六一诗话》条,谓赵翼称欧阳修《六一诗话》为《归田诗话》,“则不免巧立名目,易滋淆误。岂以修有《归田录》,遂误合为一耶?”语城是。然郭先生没有指出,即在宋时,就有不少人将《六一诗话》和《归田录》合而为一。与欧同时的吴处厚所作《青箱杂记》卷九,谓欧《归田录》记楚僧惠崇佳句不甚多,查今《归田录》无此内容,《六一诗话》中则有之:  相似文献   

9.
<正> 《静居绪言》刊于郭绍虞先生主编之《清诗话续编》。郭绍虞先生“为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平生搜集清人诗话不遗余力,而朋辈中复有以孤本、抄本见贻者,故收藏较为完备”(《清诗话续编·前言》),而《静居绪言》即是“未刊稿本”(《清诗话续编·校点说明》)而首次于《清诗话续编》中公诸于世的,确实弥足珍贵。此书作者“阙名”,据其于《清诗话续编》中排列顺序看,郭先生当视之为乾、嘉年间著作,并  相似文献   

10.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曰:“黄帝崩,葬桥山。”《史记·孝武帝本纪第十二》曰;“其来年冬,上议曰:古者先振兵泽旅,然后封禅。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泽兵须如。上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对曰: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列仙传》云:“轩辕自择亡日与群臣辞,还葬桥山。山崩,棺空,唯有剑舄在棺焉。”对于黄帝冢究竟在何地,历来似无异议。现笔者以史料为线索,简述如下看法,供史家指正。《尔雅》云:“山锐而高曰桥也。”可见“桥山”,取山锐而高之义,绝非“沮水穿山而过,山乃如桥”。对《史记》“黄帝崩,葬桥山”,刘宋裴骃的《史记集  相似文献   

11.
严羽《沧浪诗话》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以禅喻诗”。在《沧浪诗话》中有很多佛教词语,对《沧浪诗话》中佛教词语进行诠释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以禅喻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沧浪诗话》所涉及的几个诗歌美学问题郭建平诗话产生于宋代地兴盛于宋代。其中影响最大、51起争议最多应首推严羽的《沧浪诗话》。宋代诗话据郭绍虞《宋诗话考》所著录,共有八十八种之多。在众多的宋代诗话著作中,《沧浪诗话》派生出了明代“七子”的“格调说”和清...  相似文献   

13.
梦华传说黄帝白天睡觉时梦游华胥氏之国,故“梦华”比喻追怀往事犹如梦境一般。梦卜传说殷高宗梦见傅说,周文王占卜得吕尚,故“梦卜”比喻帝王求得贤相。梦周孔子对周公敬慕不已,晚年哀叹自己没再梦见周公,故“梦周”比喻缅怀先贤,后也用“梦见周公”代指打瞌睡。梦熊《诗经·斯干》诗中写妇人梦见熊罴而生子,故“梦熊”为贺人生子之语。  相似文献   

14.
明代文人陈霆,一生非常勤奋,除了创作方面的成就以外,学术方面的成就也十分的可观.本文拟就他存世的几种专著分类略加述评,不详存佚者阙而不论. 一、《渚山堂诗话》、《渚山堂词话》两书为陈氏诗词评论方面的著作,各有三卷,其前均有作者自序.《渚山堂诗话》唯于《四库提要·存目》见之,谓“是书杂论唐宋以来诗词工拙,而明诗为多.又喜自载其诗,如《冷斋夜话》、《瑚珊钩诗话》之例.如论古人作诗,用事当如水中著盐,寓意当如空中散花”.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该书的大致面貌及作者论诗的主要观点.其序收进《水南集》,大旨论“诗话”之源流及功用,以驳斥“谓诗话病诗者”.集  相似文献   

15.
杜牧是晚唐有代表性的诗人,被称为“晚唐翘楚(《一瓢诗话》).其诗“清丽俊爽”的特色历来为世人所公认.杜牧诗还有一个特色,那就是数字人诗.这个特色明人杨慎在《升庵诗话》中已指出:“大抵杜牧之诗,好用数目垛积,如南朝四百八十寺,二十四桥明月夜,故乡七十五长亭是也.”这个特色也可以说是杜诗俊爽风格形成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一般人都同意,诗话之体最早创制者为北宋欧阳修,其《六一诗话》为名实相符的滥觞之作。但是,诗话这一文体的名称并非肇始于《六一诗话》,它最早出现于讲唱文学作品的名称中,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现在还无法查考该话本到底出现于唐还是宋,但可以肯定它的萌生至少是不会比《六一诗话》晚,况且,“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来看,都跟唐以前的变文中“说话”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无非是说明“诗话”这种体裁最初是一种通俗的口头文学,后来的文人学士移用来作为一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原始歌谣的产生与流传,出现了中国最早的“论事类”诗话,最早的“论辞类”诗话保存在先秦时期的历史要籍中。《尚书尧典》中舜和夔的对话,开“论辞类”诗话作之先河。《论语》中孔子论诗的记述是诗话中最早的系统的“论辞”之作。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历代文学家关于“诗话”一词的解释,提出要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对“诗话”加以释义,并在对其渊源的探析方面上溯到三代之时。经过分析认为:钟嵘的《诗品》当为中国第一部诗话。  相似文献   

19.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茶陵人。明成化、弘治年间文学家,“茶陵诗派”盟主。其论诗专著《麓堂诗话》颇为后人推重。清鲍廷博《跋》云:“诗话一编,折衷议论,俱从阅历甘苦中来,非徒游掠光影娱弄墨而己。”除《诗话》外,李东阳诗文中亦有不少论诗意见。参照上面所述,我们大体可以窥见其论诗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20.
郭绍虞先生在《宋诗话考》上卷《六一诗话》条中云: 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八称欧阳文忠公有《杂书》一卷,不载于集中,凡九事。其卷前自题一行云:“秋霖不止,文书颇稀,丛竹萧萧,似听愁滴,顾见案上故纸数幅,信手学书。枢密院东厅。”今按其所言……数事均见《六一诗话》中。是则诗话之作,盖退居以后整理旧稿之所为也。《杂书》一卷即《诗话》之前身已。郭先生发现的材料诚然重要,分析也颇有道理,但还有几点意思可以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